首页>文章>正文

鸽眼的科学理论和根据

2007-02-13 12:33:38 奥星鸽舍

鸽眼的科学理论和根据(一)   来源:中鸽网整理   当大家为眼志理论吵得不可开交之时,我们想提醒鸽友--鸽眼除了形状和颜色之外,还藏着许多胜利的关键等待你我去挖掘!透过科学的检验和解释,我们可以更认识鸽眼的结构,更了解鸽子飞行时的感觉和极限!   ★颜色V.S.明暗  鸽眼的色光反映与构造  我们晓得光线先通过瞳孔而到达水晶体,在通过玻璃液的同时,光线便会聚集,且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成像。  腺络膜  腺络膜位于视网膜的背面,它含有一种甚浓的洋红色素且血管密布。观看鸽眼时,自然是看到这部分的色素,因为它早被虹膜的色素掩盖。我以前曾经指出,白化的哺乳动物的虹膜和视网膜都不带色素。这时腺络膜的两种构造就会显现,其一是一些微丝血管(负责携带养分供应眼睛),另一就是保护视网膜的敏感细胞,让它免受强光损害的色素粒子。有些人认为这个带有色素的细胞层并不属于腺络膜的一部分,而是视网膜的外层。   同时,多亏有腺络膜这个有色构造层,使光线不会进一步超离视网膜,而停止于腺络膜之内。  视网膜  视网膜是很薄的一层膜,由数层不同类型的细胞所组成。它靠近腺络膜之处有光敏细胞元,共分两型,分别是粒状和角状,当光线碰到这些细胞时,连串的化学作用便会产生。粒状和角状细胞元中部有能够吸收光线的特别化学物质。这一阶段,由于化学作用而产生电能,接下来再经视神经而将腺冲传至脑部的特定部位,“视讯号”就在这儿被解释,然后便形成物象和进行分析。换一个方式来说,视网膜先接受光线,将这些资料整合起来,再以神经腺冲的方式传达脑部。还可以这么说:你是用脑来看东西的,它是在脑中才发展和产生视觉的意识。  科学家曾对光敏细胞元的化学组成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柱状体中的色素物质是以维生素A为基础,而且小角椎状体似乎也含有它。这说明为何人类若缺乏维生素A便会引起夜盲症的原因,那将导致眼睛在强光和半暗的环境中都难以迅速适应。倘若食物摄取是正常的,鸽子倒没有缺乏这种维生素的困扰,因为一般鸽粮都富含维生素A(特别是玉米和豌豆),鸽子的需求是可以被满足的。我甚至认为,为鸽子进行营养添补时,加入维生素A是毫无意义的(例如有些鸽主以药物的方式投与或喂饲清料和胡萝卜,意图多供给鸽子维生素A) 。  角状体和柱状体的敏感程度有所差异:后者对光线的敏感度极高(对大范围内的光波、波长均极敏感),但是,它们只产生黑白对比;另一方面,前者却只对某些波长的光波敏感(由于光的波长代表不同的颜色,也就是说,它只对某些特定的颜色敏感)。夜行性鸟类,例如猫头鹰,其视网膜中的柱状体较具重要性;而在日间才活动的鸟类,像我们的鸽子,角状体的重要性自然就高得多了。  广泛地说,柱状体是用来在夜间看东西的,而角状体则是供白天使用。当我们考虑到鸽子时,可以百分之百地确定它们能够分辨色彩,而且它们在这方面的能力不下于我们人类。因此,若将巢箱漆上不同的颜色,将有助于鸽子归返进舍时不会误闯别巢,这是很有趣的便利做法。我想指出,鸽子能分辨的各种不同色彩中,蓝和绿之间的辨别对它们而言是比较困难的,这已获得实验证明。当鸽子被强迫戴上有色的镜片,若这镜片是红色或黄色,它们可以毫无困难地轻松返回鸽舍;若所戴的是绿镜或特别是蓝镜时,鸽子的方向感顿失,甚至不愿离开被放飞的地点起翔。   其中的理由很简单:当鸽子所配戴的是红镜或黄镜时,阳光中的绿光和蓝光会被阻隔,鸽子看不到这些光线,但这两种光线对鸽子却不显得特别重要。另一方面,若配戴的是绿镜或蓝镜,被遮断的都是红光,这却是鸽子最易分辨的一种光线(它被接受的强度很大),因此,这时外物就会变得昏暗。  鸽眼对波长较短的光波(像蓝光和绿光)比较不敏感,却对红光、橙光、黄光和黄绿光敏感,这是因为眼球中有一种半透明的油液滴所致。这种油液滴存在于角状体中,是鸽子眼睛内真正感光的细胞,鸽子之所以能有色觉,基本上是来自这些油液滴。但是,据狄加夫(Digkgraaf)教授指出,当光线透过这种油液滴时,它的作用就跟相机镜头所配用的黄滤光镜片相似,换言之,较长的光波可以通过,但较短的光波却会被吸收。这使得鸽子在天空飞翔时,蓝色的天空会显得较暗,这样便能使白色和其它颜色的物体显得更突出,换句话说,背景与物体的对比加强了,而且光线对鸽眼的刺激强度也被缓和了。  梳膜  鸽子的梳膜(pecten)位于视神经末端,这是哺乳动物所没有的一种构造。这一构造是黑色的,由鳃瓣组织构成,内含大量血管。我们相信它的主要功能是供应视网膜营养物质(包括氧气和能量),因为鸟类的视网膜内是没有血管的(哺乳动物则不同)。  有些研究人员认为,由于梳膜将一个格子状的投影映在视网膜上,结果让后者能够感觉出成像的移动(即所视物体的动作)。另有些研究者却相信梳膜的投影是它们太阳罗盘构造的一部分,因此当鸽子利用太阳来找寻方向时便能发挥其作用。在这方面尚有很多未解之谜。  紫外线和偏扩光  直到目前,我们对鸽子的视谱尚未充分了解。1978年,启芬 (Kreithen)发现鸽子能感觉到紫外线(昆虫同样拥有这种特质)。但这种光线对它们有何用处,我们却尚未弄清楚。  科学家曾经对鸽子进行过下述的方向感实验:给它们戴上能吸收紫外线的隐形眼镜,结果还是找不到任何特别具有意义的异常效应。  我还要再提到另外一个主题-偏扩光(Polarised Light)。简单地说,自然光(日光)是由各种不同的横向电磁振颤所组成,它跟光线的进行方向垂直,鸽子的方向感跟它大有关系。  若利用精密的仪器,我们可以将这种振颤集中在一个单一的平面上,这时,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将光线偏扩化。我们早就晓得某些无脊椎动物拥有感知偏扩光的能力,例如蜜蜂可以在太阳完全被黑云遮掩时,仍然确知它的方位,甚至连太阳落在地平线以下时,它们也晓得它在哪儿;在这种情况下,蜜蜂居然能利用它们的太阳罗盘(Solar Compass)找到回返蜂巢的路径。  基顿(Kecton)和启芬在1974年发现鸽子也能察觉偏扩光,所以极有可能的,它们或许能够像蜜蜂一样,利用这种官能来寻找方向,特别是在太阳被云层遮住,不能直接看到太阳的时候。  夜翔  前文我们说过,鸽子是不宜夜翔的,因为它们无法适应黯淡的色光,不过在某种情况下,鸽子却不得不冒险在黎明或黄昏,甚至在夜间冒险飞翔,曾经出赛超长距离赛的鸽友往往都有这种经验。  当比赛在早晨且风向有利鸽子飞行时放飞,有些特别杰出的鸽子在飞了近一个白天后发现自己已很接近鸽舍时,它们会毫不犹豫地续翔,尽管它们已甚疲乏,它们也会强迫自己再多飞一阵子,并不害怕这段昏暗的“过渡期”。在长距离赛事中,一旦遇到放飞时间延后,便会出现夜翔的归返鸽。  荷兰人举行赛事往往是在中午才放飞,目的就是要让所有出赛的鸽子都留在黑夜中,不要有当天完翔的鸽子(为了以示公平吧!)。赛事的举办者在这方面却估计错误了,特别是近年,事实上已不断发现愈来愈多的鸽子于这类赛事能在翌天早晨很早的时候便归返鸽舍,显然它们曾经整晚夜翔,不然起码也在夜间飞了好一段时间。  1985年的波品纳国际赛,有鸽子于凌晨2时02分和凌晨2时 03分完成录时;1987年荷兰的贝吉拉克赛,有鸽子于凌晨1时30分和凌晨1时38分完成录时;到夜幕低垂时,这些鸽子仍未感到疲累才有办法续翔。当然也有某些条件要考虑,像是很强的顺风、有明亮月光的晚上(我们还得考虑到城市的霓虹灯和乡镇的路灯照明)。  夜翔所导致的结果之一,是比赛以不可思议的高速度提前结束,因为核算赛绩的计算人员未将“过渡期”这段时间也加进一起来计算飞速。(“过渡期”就是预计赛事会中断下来的一段时间,鸽会方面本认为鸽子在这段期间早已停顿下来了)。  这儿也有一些可用来佐证的例子:1985年有3回延迟放飞的赛事,且于起翔时都吹拂强劲的南风,圣维仙赛冠军鸽的飞速是 1928米/分、贝吉拉克赛的冠军飞速是2436米/分、达克斯赛的冠军飞速是1928米/分。1986年,贝吉拉克赛录得的翔速是 1890米/分(这是荷兰赛事,在下午2时30分放飞),当天却有另一回拿邦赛(比利时赛事,于同一天的上午7时30分放飞),结果优胜鸽所录得的分速只有1308米/分。  1987年能作出的比较只有2回:  圣维仙荷兰赛事(中午12时放飞,吹东北风),分速是1369米/分;跟同一天比利时的卡奥尔赛比较(同一天但于上午7时30分放飞),速度是1105米/分。  贝吉拉克荷兰赛事(于下午1时放飞),分速约达1500米/分,跟比利时的拿邦赛做比较(于同一天的早晨放飞),分速则只有1100米/分。  我想再详细地讨论这个问题,因为迟早会有一天人们将相信:延迟放飞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它保证不了什么,鸽会预估情况完全被扭曲;赛事中有些鸽子曾经夜翔,若飞距愈长,这些鸽子的获胜机会愈高;但在较短距离的场合,它们通常都是输家。  这样的赛事就会产生极大的不公平(事实上是因为延迟放鸽所引致),说来矛盾,这种处理方式原本是希望达到让选手鸽之间翔距差的效应能减少。因此,我一直以来都主张长距离赛事于早晨放飞,便是这个道理。  真正的长距离赛鸽都有能力连续飞上14个小时,就算于同一赛事,某些赛鸽能当天完翔,且录得的时间比预期好,这并不表示对别的鸽子来说,这将会是一场灾难性的赛事。我特别回想起1985年的波城国际赛,鸽子在早上10时30分放飞,结果25羽选手鸽于傍晚完成登录时,在预计的完翔时间之前飞毕全程,无论如何,这回赛事的国际冠军鸽的飞距尚比别的对手略长一点,它且轻易领先得胜。由于这羽胜出鸽并不属于当天完翔的那25羽,这表明它曾于夜间部分时间仍继续翔进,才能于翌天大清早完翔夺冠。  由于赛事延迟放飞以及某些鸽子可以夜翔(也许只是在夜间的部分时间),若鸽主晓得自己有鸽子拥有这种天赋,他就会设法从中获益,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由于这种特质或多或少是可以遗传的,因此,鸽友可利用选种繁殖来达到目的。   我接下来要说的这一点更为重要。天赋高的鸽子似乎可由训练而获得夜翔的能力,鸽主的训练方法是在快要天黑前于鸽舍附近放飞鸽子,之后一方面将放飞的距离渐渐加长,同时放鸽的时间也渐渐延后(即是于天色愈来愈暗时放飞)。  进行这种训练时,鸽舍必须亮起灯光才成。我建议最好使用红色的灯泡,因为鸽子对红光最为敏感。毫无疑问,这项计划也有相当的危险性,鸽主得付出耐心并全心全意才能支持下去。坦白说,有时我自己也怀疑这样冒险是否真的值得。  鸽眼的科学理论和根据(二)   ★眼睑V.S.泪液   鸽眼的自我保护与疾病  当我们研究鸽眼时,必须考虑它的保护机制。它来自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眼睑,二是泪液。  ●眼睑  眼睑是个可开、可闭的构造,这种动作则是由一些构造不同的小肌纤所控制。人类眼睑的闭合动作有时候是随意的,有时候却是不随意的。后者是一种反射动作(这是一种很自动的动作),动物闭合眼睑的自动反射是一种很重要的闭合反射机制,不过,这却不是唯一的,例如当看到炫目的光线、当有外物突然靠近眼睛、当眼睑被轻轻触及,和当眼睛受到某些外来的刺激时 (像某些化学物质等),在这些状况下,眼睑的闭合所代表的就是一种保护作用,让眼睛避免受到危害。  眼睑的眨动有另一个很重要的功用,随眼睑的眨动,将泪液平均分布在眼球的整个表面,这样便可让它保持适当的湿润。泪液保护了眼睑和结膜(眼睑的内侧),让它们不会变得干燥,眼睑眨动时,泪液也产生一种润滑作用,正因眼睑的眨动加上泪液的分泌,让不经意落在眼睛和眼睑间的微尘能被冲走。角膜的光学性能得以维护,就必须一直保持湿润才成,不然它的透明度会减弱,将会导致成像变得有缺陷--视物不清。  在这方面,不得不提到鸽友们所熟知的一种幼鸽常见的特征:断乳后数天,那些尚找不到水缸的小鸽子常会一直眨动眼睛。由于口渴,体内血液的浓度升高,结果导致结膜变得干燥,眼球就会受到因摩擦而来的刺激感。  鸟类和不少哺乳动物尚有被称为第三眼睑的构造,那就是瞬膜(nictitatind membrane)。眼睑位在眼角的中央高度(跟喙同侧),眼球不转动时是看不到的。瞬膜又称眨膜,可经由细肌纤的控制而产生动作,可向旁扯开而将整个角膜覆盖起来,当这些肌纤放松时,瞬膜又会收进眼角去。  由于瞬膜非常薄,就算是覆盖下来的时候,仍可让光线通过,鸽子仍能正常视物。毫无疑问地,鸽子在飞翔时,瞬膜将覆盖角膜,这是很理想的机制。你要晓得,鸽子的飞行速度每小时往往上百公里,假若眼睛没有获得保护,那将会造成什么后果呢?你可以用一位没有戴上护目镜的摩托车骑士跟鸽子做比较,摩托车骑士在高速行驶时,眼睛一定要获得保护,免受风雨和昆虫的侵扰,角膜才不会变得太干燥。  要是瞬膜发炎,哪怕只是很轻微的发炎,它也会肿起来,或多或少地自眼角向外突出。特别是幼鸽,有些鸽舍的鸽子每年都被这一情况所困扰。  维得佛加(H.Vindevo gel)是我的同事,他所做的研究指出,这种发炎症状是因为感染疱疹病毒所引起的。这种病毒通常大都只是温和无害的形式,外观上看不到什么异状,除了能看出瞬膜发炎外,鸽子的整体状况仍然令人满意,但无论如何,它这时的翔能和赛绩将会大为滑落了。   该如何替鸽子的这种劣绩做解释呢?我们只能做一些假设,也许是鸽子的视力略被妨碍,又或许是因为这一“帘幕”肿胀,无法在飞翔时完整地拉开。我比较相信当瞬膜出现发炎症状时,它的上呼吸道的粘膜也会伴随出现轻微的发炎(包括鼻腔、鼻窦和咽喉等部分)。这时鸽子的呼吸会受困扰,而鸽子要飞得好,呼吸系统的功能可以完全发挥是必要的。因此,任何呼吸不适,不管它是多轻微,都很可能减弱鸽子的翔能。  尚须指出,假若有某些致弱因素同时出现时,状况且会变得更坏:像是在寒冷的天气下进行困难的翔赛、鸽舍情况很差(出现贼风、潮湿、温差大),或是感染了别的病原体,例如病菌、霉浆菌或毛滴虫。  ●泪液  泪液带有咸味(主要自血液滤出),它是自泪腺分泌出来的,这个腺体位于靠近眼球的眼角处每个角有一个泪腺。泪腺分泌出来的泪液,自眼球和眼睑间的小管导走,泪液会经由泪管引导至鼻腔,可自鼻孔排出,事实上它们大部分是流经颚裂于咽喉散失的。泪液的正常分泌量是不多的,部分泪液会蒸发掉,余下来的会被吞咽掉。换言之,在正常的状况下并不会在眼睑边缘处看到任何泪液的痕迹,这等于是说,观察眼球时是看不到泪液的。  在某些状况下,会导致泪液的分泌增加,例如它会发生于眼球被刺激时、在结膜或鼻子受到刺激时,同样会引致泪腺增加分泌。刺激的引起可能是异物进入眼睛、创伤,某些化学物质或某些发炎症状亦会造成。  若是因发炎所引起,刺激泪液分泌的机制是双眼同时收到的:一方面是由反射(神经性的)而刺激泪腺,它便进行分泌,另一方面,当发炎出现时,血管会扩张起来,促使血液的流量增加。这表示因发炎而产生的渗出物会增加,这些发炎渗出液会加进泪液,一起溢至眼睑,眼睛周围的羽毛都会被弄得脏污。  从上述的说明,鸽友们对“湿眼”的原因已可以找到部分的解释理由。有时候,泪管若发生阻塞,泪液就得找别的出路流走。泪管的出口会因周围细胞组织的肿胀而受到阻塞,或是它正好就位在发炎的部位上,当这些状况回复正常时,泪管便能回复通畅。不过,在发炎消失后,泪管往往还是会有部分被阻塞,这是因为它通常会残留一些细胞屑,当泪管粘附微尘粒子时,也会不甚通畅。  我们晓得眼睛、裂颚和咽喉是经由泪管做连结和畅通的,若泪管不完全畅顺,鸽子不可能飞出佳绩,即使鸽子的外观很好,健康没有异样,任何迹象都显示出它正处在很好的状态。  因为这个缘故,我在幼鸽未经泪管检查,证实它是完全通畅的情况下,绝不会让它们出赛较长距离的赛事(必须在装入出赛运输笼的前一天进行)。以下介绍鸽友一个相当简便操作的方法,这样你就可以检验自己的鸽子。  轻柔地拉下鸽子的下眼睑,在眼睑和眼球的间隙中滴进1%的红汞液2滴(务必向药房说明,是用来洗眼睛的那一种)。然后松手让眼睑回复原位,再用手指将上下眼睑闭合约5秒钟。接下来就可以张开鸽喙,在鸽子咽喉的裂颚上应该看到红色。假如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红色出现,这是一个恶兆,这个时候,最聪明的做法就是不让这羽鸽子出赛!  鸽主于翌天尚可再重复上述检查程序,看看情况是否有改善。请放心,你向药房购买来洗眼睛用的红汞是一种很安全的消毒剂,不会对鸽子造成伤害。 ★远近V.S.广度  鸽眼的敏锐程度与视野  鸽友们在聊天时,往往会对“敏锐视力”这个话题引起争辩。  ●视觉的敏锐程度  人类若要有好的视力(意思是说能看得广和看得清楚),不但所看景物的成像要正好落在视网膜之上,且同时要落在眼窝的中央,它位于瞳孔的正后方(这等于物体、瞳孔和眼窝凹必须连成直线才能清楚视物)。眼窝凹含有密度很高的光敏细胞元,视网膜中央以外的部分只能产生并不清晰(模糊)的成像。为了让成像能落在视网膜这个正确的位置上(眼窝凹),人类得正面盯看物体(凝视),或是转动眼球来达到这个目的。  不过鸟类在种种情况下都要求尽快看清楚外物,若视物时得做出跟人类相同的动作才能看得清楚的话,这不但费时且有困难。以鸽子为例,这方面的情况跟人类是颇不相同的:小椎体的密度平均分布于整个视网膜的弧面上,几乎所有在视野内的物体都能看得清楚。也就是说,鸽子的整面视网膜都能清楚视物,而人类的视野却只落在视网膜中央的有限位置。  然而很多研究人员却指出,若以视力的敏锐程度为观点,鸽子和人类是没有高低之分的。不过这些研究人员也承认,运动中的鸽子(飞翔中)的视力高于走动的人类,同时,在观看移动中的物体时,鸽子的视力同样优于人类。所有昼出夜息的鸟类,鸽子在昏暗环境中的视力的确比不上人类,但是在任何情况之下,它们视物的速度都比人类要快的多。  ●视野  我们先从侧面来考虑,鸽子每边眼睛不转动时的视野角度是160°,因为眼睛是可以转动的,由于它位置的改变,让每侧眼睛的视野增加20°,因此视野可达到180°。但是我们却不能光以上述说法,便推算出两眼的视野加起来时便覆盖整个水平面(360°)的结论。  事实上,鸽子头部的后方还是有一个它看不到东西的区域,我们通常称之为“盲点”(约20°~25°)。此外 ,两眼视野的中央部分是重叠的(约25°),这就是说在这角度内的任何物体是同时被两眼见到的,我们称之为双眼视野(binocularfield),正好位于喙的正前方(见图“鸽子的视野”)。鸽子的双眼视野是近视的,但视力还是相当敏锐让它们可以很正确地将地面上(近距离)的食物叼起来。  另外,鸽子的侧向视觉却是远视的;鸽子也因之可以很清楚看得见远方的景物。我们知道,鸽眼是可以单独转动的(即一眼保持不动,另一侧的眼睛却做出转动的动作),可以让鸽子一直同时看得到两边的景物,而且视野的弧度很宽。  下面的数字可以让我们找到鸽子和人类于视野上的主要差异:人类的全视野是180°,其中140°是双眼视野。猫头鹰在这方面跟人类极相似,猫头鹰的眼睛是鸟类中少有的前视型:因此,它有较实在的双眼视野。  文中之所以提到猫头鹰的眼睛,是因为有些鸽友往往把一些鸽眼说成是“猫头鹰眼型”,意谓它们两眼的距离较接近,短于一般的鸽子。据安卡(A.Anker)的说法,这些是比较聪明的鸽子。我自己对这个问题从未做过任何观察和研究,因此,也无法提出例子来支持或反对,不过,我倒认为这是很有趣的说法。  有关鸽眼的位置,这是不少鸽友关心和持有不同见解的。我不知道“鸽眼理论”中是否也将“鸽眼位置”列入其中,但是有些鸽友认为,鸽眼必须位于自鸽喙往后延伸的一条假想线上。我绝对否定这个理论,因为我曾经跟好友史密德(G.Smedt)合著出版了一本名为《赛鸽问题》(Aspects on Pigeon Fancy)的鸽书,书中列入4羽冠军鸽头部的相片,其中有2羽明显地或多或少是符合这个要求的,但另外2羽却完全不是这样!  ●对远景和景深的判定  我们人类的眼睛位在颜面的正面位置上,因此判别远景时毫不费力。而且我们也知道,人类的双眼视野有很大的角度(甚宽)。当人眼看物时,两眼的成像会同时落在视网膜上,这两个成像却不会完全吻合,这是因为物体跟两眼个别构成的角度是稍微有差异所致,也就是因为有这种差异,让人眼能够感觉景深,亦即晓得所视物体的远近距离 (不过,其中还是要加上经验判断)。  我们以往认为,绝大多数的鸟类,包括我们的鸽子,由于受到两眼位于头部两侧的限制,它们的单眼视野就比人类少得多了。这自然会让我们认为它们判断景深的能力很低甚至无法做到。但对少数鸟类来说,这种判断肯定是错误的。我们可以用猛禽(掠食鸟)做为特别的例子:你会发现它们于飞袭猎物时,速度快如闪电,而且可以很准确地直扑猎物,为了达致成功的扑击,它们的俯冲轨迹一定要跟猎物的运动路向(或逃轨)正巧相遇。显而易见,猛禽一定要对这两条轨道(运动路线)做出正确的判断,假若它们缺乏判断景深的能力 (即立体视觉的判断能力),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无论如何,我们并不晓得它们这种能力是从何而来的。  对鸽子和绝大多数的鸟类来说,情况就没有这么好了,毫无疑问,由于它们的立体视觉很差,在欧洲就常见到画眉这类小乌横死在马路上,尽管它们视觉调整和判断物像的速度很迅速,但有时候,当它们停站在路面上时,往往会冷不防地被接近的物体(人、车或其它动物)吓了一大跳,然后才飞起来。即使它们是真的飞起来了,还是很可能会发生下面这种事情--它们的平面视觉虽然很高,让它们晓得已遇上了危险,但由于公路上的车速实在太快,结果险讯的产生和反应还是来得太迟了。  鸽子的状况则不同,它们通常不会站在繁忙的公路上,不过在快车道上往往还是会看到一些鸽尸,它们大都是飞得太疲乏或是有病的鸽子,因不得不降落而被车子撞上了。对鸽子构成最严重危险的,是悬空的电话线、架空输电和高压电缆,不少鸽子因碰上了它们而丧命。这种意外最常见于主羽刚刚长齐的幼鸽,还有就是在很强的逆风下率先领群朝目的地(鸽舍)冲返的赛鸽。虽然会有这些意外发生,但我们还是不能否定鸽子有极佳的视力。  我们要特别提出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类本身的需要,在空中架设了无数很不寻常(非自然)的阻障,且随时会出现在鸽子的翔轨或飞翔活动空间内,但这却是鸽子的感觉器官所无法应付的

评论

相关信息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