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新华社电 在家鸽的脑中植入微电极、装上刺激发生器,原本四处飞翔的家鸽立即变成了受人控制的“机器人鸟”,可以根据计算机发出的指令,准确地完成起飞、盘旋、转向飞行等指令。这是山东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最近完成的一项科研成果。据悉,“机器人鸟”属世界首创。通了电的鸽子“任人摆布”25日下午,记者跟随该项研究的负责人苏学成教授,走上研究中心顶楼平台的几个鸽笼前,记者看到,笼子里每只家鸽的头顶都装着一个特殊的仪器,就像给家鸽戴上了“皇冠”。苏学成从鸽笼中抓出一只家鸽,这时记者才看清家鸽头顶的“皇冠”,粉红色的底座与家鸽脑袋紧紧相连,底座中“埋”着几根细丝。苏学成告诉记者,家鸽之所以成为受人控制的机器人鸟,需要将8根微电极与家鸽脑神经相连。实验人员将一条宽6厘米的红色带子排成“8”字,将家鸽的翅膀绑起来,让家鸽按照指令沿红色带子完成整个“8”字的行走。每当家鸽行走路线出现偏差时,实验人员立即通过计算机对家鸽发出转向指令,家鸽随即重新回到正确路线。“机器人鸟”用处大苏学成告诉记者,目前“机器人鸟”已经可以完成最基本的动作,下一步他们将继续研究让“机器人鸟”完成更多高难度指令。并且,要设法缩小控制系统的体积和重量,争取把所有系统变成一块可以直接植入机器人鸟脑中的电子芯片。“动物机器人比机电机器人具有更大的优势。”苏学成告诉记者,机电机器人在执行行动中随时可能出现能源中断,但动物机器人则可以避免,而且在一些特殊环境中,由于动物自身对环境的适应性,可以更加容易完成特殊任务。“机器人鸟”在搜救、探测、空中摄影、投递以及许多人类无法到达区域的探查,甚至在国防安全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机器人鼠”曾因胆小作罢2005年,记者曾采访过苏学成教授的另一个研究项目——“机器人小白鼠”,脑袋上被安装了电极的小白鼠两年前已可以完成前进、停止、转向等指令动作,但由于小白鼠自身胆小等原因,“机器人小白鼠”在实际中并没有较大的应用价值,苏教授因此开始研究行动速度更快、范围更广的“机器人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