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正文

台湾方面对兩岸對飛幾點看法

2010-05-13 19:17:00 甘忠荣

        亚洲鸽联副秘书长、资深台湾鸽人,著名的“黄氏认证生命现象解码机应用系统”(“黄氏认证”)创始人黄镇参先生,早在2007年曾与笔者就有过一次关于“两岸对飞”的研讨。当时,黄先生提出了“以海峡中线为放鸽地”的主张,并提出“像王伟克先生提的一般进行九十度角以内的参赛区”“随季节风改变”的对飞设想方案。         作为交流,黄先生对两岸对飞表示了以下几点看法:    1、从爱尔兰赛制也好,从西非以西的佳纳利群岛也罢,都有赛鸽飞越最少200-300公里的绝对海面距离(无可中栖,绕行只有更增距离)返家的纪录。赛鸽忌水说不成立。         2、对飞不一定要对赛,两岸可以各赛各的。两岸对赛评比制度可以稍后再设计,由鸽友自由选择是否参加(参加评比者另行负担小额作业费)。        3、惊喜与否是主观反应。两岸对飞赛事,可以用更宽舒、自由的心态去发展,是否带来惊喜,应该由广大的参赛者依据个人价值观,自行抉择。        4、中国国势今非昔比,带头尝试新赛制只是呼应此一事实。从晚近与西方赛鸽强国鸽友的接触,感受非常强烈以中国鸽界动态马首是瞻的心态。台湾开创新海翔赛制,摆出领头羊的姿态,既得其时也得其势。        5、两岸对飞是“促进两岸民间交流”的具体实现。除了赛鸽运动,也攸关两岸人民福祉,值得两岸鸽界共同投入。        6、晚近,台湾已经有大学开办赛鸽课程,赛鸽运动的社会地位悄悄提升,新赛制可能引来更多的学术探讨,值得一试。        以上看法,在互相通信中黄先生同意公开。        附:黄镇参《关于“海峡两岸跨海对飞”的一些想法》一文(手稿)          一、技术困难不存在    1990年,亚洲鸽协联盟在泰国召开的理事会上作过正式文件授权我个人去推动海峡两岸鸽赛。          为此,曾经到过北京拜会故交王鲁光先生其后又与秘书长刘万来先生,另一位副秘书长黄书伟先生到过上海拜会金永昌先生。当时的结论是两岸的政治忿围有待暖化才有可行性。         其实,早在1950年代,台南一带就有过放鸽厦门,成功归返的纪录。从过去就听过的“厦门三名”……等爱鸽暱(昵)称,可以佐证。1980年之后,台南地区开始推动海上竞翔,获得稳定成果。海翔赛制很快席卷全岛,越放越远,越放越频密。赛鸽跨海飞行的能力肯定无疑。全岛办陆翔的组织已经一会难求。           从台湾的角度看,跨岸对飞的问题早就不存在技术问题。      二、赛鸽的定位    台湾的赛鸽活动奠基於日本人留下来的军用鸽,迄今在南部凤山一带流传的“空军系”就是其中的代表。        其后,有台南郑金城先生、员林黄金波先生、屏东罗万成先生、新竹陈顺良、郑鑑、郭清科、台北刘万来先生等,分别从赛鸽专业知识、育种、比赛的推动,组织的建置,运行等角度,进行自发性的发展。        稍晚,黄信介先生接掌赛鸽协会,在一次民意代表选举活动之中,透过其动员鸽友支持的候选人几近全额当选,引起国民党的注目。随即指派了当时的组织工作会主任的故陈水逢先生来接掌该会。         由以上的过程可以看出赛鸽运动是有其深厚的文化、社会、政治基础的。         时光芢然,中国的崛起有目共睹,两岸休戚与共的态势逐渐成形。过去有“兵乓球”打开中美交流先例。如果,今有海峡两岸赛鸽对飞成为沟通两岸的桥樑,应是佳话一则.有机会流传千古。三十年来,我争的也就是鸽友这一口气—既要飞出胜利也要飞出赛鸽者的自我肯定。            三、鸽友福祉的考量    赛鸽是一项动人心弦的活动,却也挺劳师动众及耗费资源的。目前为止,台湾的海翔都是来回两趟,去时乘载赛鸽,回程空笼晃回。         如果台湾的赛鸽船能够靠大陆岸,接运大陆鸽回海上施放。船舶、笼一物二用,一程当两程用。所得结余,透过降价回馈两岸鸽友还有余。台湾鸽友负担减轻,大陆鸽友低成本海翔嚐鲜。这不正是当前胡锦涛先生关於两岸用心重点——“提升两岸人民福祉”的具体作为吗?         政府及赛鸽组织如果能从政策面给予鸽友适度的支持,鸽友受的惠是立竿见影,也会对政府心存感激的。           四、因势利导,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重点突破    大陆近年的发展得力於当年深圳的重点试办,现今两岸对飞的拦路虎是台湾放鸽船对岸登陆作业的靠岸许可,免检疫特许。政府的配合重点再明确不过。些许努力,换来两岸交流合作契机。个人强烈呼籲(吁)两岸相关部门小事大办,全力配合。         五、台湾的赛鸽组织   蒋经国先生在世解除戒严之后,台湾的鸽会已经成了高度自由的结社活动。简单的登记就是一个全岛性组织。希中国信鸽协会对两岸赛鸽对飞达成的共识和决定,积极付诸行动。我个人已经过了六十好几,能对这档事投入的心力有限,不过,如果有效犬马之处,自当勉力为之,图个一了心愿尔。         这篇文章是有感於王伟克先生、甘忠荣先生为两岸对飞议题投注的心力之回应。两岸对飞是赛鸽问题,也是两岸交流的最佳桥樑之一。如果能够实现,还真是功在当代、利国利民的美事。 黄镇参2010年2月23日於彰化,竹塘   该文刊于2010年第1期(总第23期)《五洲竞翔》  

评论

郭氏天马  05-15 12:17:58

希望可以对飞,那样的比赛很具备意义!

快刀浪子  05-14 22:50:53

我也想参赛。

飞翔  05-14 14:05:10

海峡赛飞,但愿早日实现。福建台湾参加者一定众多。

相关信息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