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正文

“无形杀手”——环状病毒

2006-10-20 11:03:52 翱翔鸽色

  环状病毒(circovirus)最早于1993年首先由美国加州的兽医发现,与此同时,南非的兽医也在鸽子粪便中发现了病毒粒子。在此之前,世界各地都有类似病毒包含体的发现,只不过没有确定。于是对加拿大1986年从家鸽身上取得的和澳大利亚1989年取得的几份样品进行回顾性检查时,也查出了环状病毒的包含体。澳大利亚检疫部门1994年报导了野生鸽子体内发现了环状病毒;北爱尔兰和英格兰分别于1995年和1996年报导了环状病毒侵袭赛鸽的病例,从报道的发生密度来看,环状病毒的发生率,欧洲比亚洲高。而我国的赛鸽医疗事业起步较晚,研究也相对较少。  环状病毒是一个刚刚确定的病毒种类。病毒核酸是由单股环状DNA组成。这个种类中对动物有威胁的病毒还有猪的细小病毒、鹦鹉啄羽病毒和鸡的传染性病毒。在其他种类的禽类也有类似病毒的发现,具有一定的同源性,但是没有见到不同种类之间相互传染的报道。  环状病毒对外界因素抵抗力不强,在紫外线照射或者100℃条件下1分钟,在55℃条件下,180分钟就可以全部杀灭。但是在低温,潮湿的环境下可以长时间保持活性。-20℃条件下可以存活20年之久。  赛鸽环状病毒是一种通过接触传染的病毒病,一岁以下的幼年赛鸽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全,所以尤其容易患此病。根据继发的疾病不同,死亡率也各不相同,有时可以达到100%临床症状和死亡率与病毒所引起的免疫抑制以及随后继发的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有关。各种年龄、品种的鸽子均可以发病,环状病毒没有明显的季节特点,一年四季都能够发病。年轻的赛鸽容易发病,尤其容易感染一岁以下的幼鸽,因为幼鸽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此时参加比赛很容易受到感染。现在发现的传染方式主要是水平传播,是否有经过卵传染幼鸽的垂直传播,目前还没有见到相关报导。在训放和比赛装笼时,高密度运输给该病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也就是当赛鸽归巢以后相继开始发病的主要原因。  由于环状病毒发现的时间较短,研究工作做的还不够充分,只能了解到环状病毒的致病机理大致是:环状病毒进入赛鸽体内以后,开始寻找赛鸽体内的免疫系统,其特定侵害淋巴组织包括脾脏、法式囊等器官。在这些器官里,环状病毒侵入细胞,首先关闭细胞自身正常的染色体复制过程,然后将自己的遗传释放出来,开始利用细胞内的各种系统合成自己的遗传物质和外壳。大量合成好的遗传物质和外壳在受侵害的细胞内组装成病毒,病毒在被侵害的细胞内集中存在于特定的区域形成团块,而不是散落在细胞各处,通过病理切片的特殊染色可以观察到这些团块,这就是前面所说的包含体。不同种类的病毒形成的包含体在形状、大小、排列等方面是不同的,可以利用这些特点帮助诊断。细胞内的病毒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要穿破细胞膜,释放出去继续侵害其他健康细胞。受到严重损伤的免疫系统对抗外界微生物感染的能力随之下降,机体防御的大门就此被打开。此时,免疫力低下的赛鸽很容易继发感染各种其他疾病;平时广泛存在于肠道、黏膜上的致病性细菌由于失去了来自赛鸽机体的抑制,开始引起赛鸽发病。此时如果注射副粘病毒Ⅰ型疫苗或者鸽痘疫苗不但不能形成免疫力,而且使已经低下的免疫功能更加雪上加霜。这种环状病毒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过程和人类的后天获得性免疫缺损也就是艾滋病(HIV)十分相似。  赛鸽感染环状病毒初期,只是有疲劳、厌食的症状。这时主人会认为是由于长途飞行所导致的疲劳,而未加留意。感染中期,开始出现腹泻、消瘦、体重下降,这时才会被主人发现,这时已经开始继发感染其他疾病,通常有:副粘病毒Ⅰ型、鸽痘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大部分的细菌病、衣原体、球虫、线虫、毛滴虫等。感染后期,随着继发感染的加重,病鸽可以出现各种继发病的症状,从呼吸道症状到消化道症状,都可能发生,有时甚至发生羽毛生长的异常。由于继发疾病的掩盖,很容易忽略患病的真正原因。  当遇到幼鸽群中发生各种不同的疾病同时感染时,应当考虑有环状病毒存在的可能性。由于环状病毒主要侵害病鸽的免疫系统,所以在发病的初期,可以见到病毒病通常表现的白细胞总数下降、淋巴细胞比例上升的特点,随着病程的发展,继发细菌病或寄生虫病以后,白细胞总数依然下降,这一点和细菌、寄生虫感染的白细胞特征有明显的不同。但是,如果继发感染的是其他病毒,检验方法又另当别论了。  解剖时惟一可能由环状病毒引起的可见病变,就是病鸽的法式囊萎缩,但是并不是每一个病例都能见到。解剖时可以见到许多其他症状,基本是由于继发感染的其他疾病所导致的,单靠尸体剖检是不足以确诊的。  比较准确的诊断方法是做病理切片检查,在淋巴组织的切片上可以发现滤泡细胞有明显的葡萄果穗一样病毒包含体,并伴有淋巴细胞的缺失。  将发现的包含体放到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14~17纳米、24面体的没有囊膜的病毒粒子,其排列形状呈半圆环形。  目前,我国还没有简易的诊断方法,只有靠详细了解病情,认真做好基本检查,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建立正确的诊断。  现在还没有可以投入市场的环状病毒的疫苗可以使用,所以预防的重点应放在减少病毒与赛鸽特别是幼鸽的接触上。加强赛鸽的体质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  为了减少病原体进入鸽棚,在引进种鸽时应当持谨慎态度,尽量减少引进种鸽,特别是从疫区引进,减少赛鸽接触病原体的机会。如果必须引进的话,在引进前先进行体检,确认健康后再引进。引进后应该经过20~30天的隔离检疫期,在此期间加强观察,一旦发病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隔离检疫期结束之后,为了防止发病后可能出现的继发感染,应该尽量全面地接种疫苗。  消毒是控制所有病原体的有效方法,环状病毒对外界因素抵抗力不强,良好的卫生条件可以使病原体数量下降,达不到传染所必需的病毒数量,也就不会引起传染。  控制鸽棚中赛鸽的密度,过于拥挤容易造成赛鸽之间的争斗,使每一只赛鸽都长时间的处于紧张状态,久而久之会引起应激反应的发生,其后果就是抵抗力下降。过于拥挤的鸽棚加大了赛鸽互相接触的机会,使各种疾病有了传播的机会,一旦出现病鸽,将会有爆发性的流行。  保证良好的通风条件,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的好方法。病原体可以随着鸽棚中的粉尘四处飘散,从而传播到鸽棚的各个角落甚至相邻的鸽棚。粪便分解时产生的氨气是一种刺激性气体,长期的氨气刺激,能够使赛鸽的黏膜抵抗力下降,增加了感染呼吸道疾病的机会。减少鸽棚中的粉尘和氨气的含量,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  营养全面是增强赛鸽免疫力的又一项措施,全面的营养包括赛鸽身体需要的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上述营养成分是组成机体细胞或者参与代谢必不可少的,任何一项缺乏都会导致特定的机能减退,严重的甚至威胁生命。一是减少应激反应的出现,应激反应是机体受到外界刺激以后,神经系统处于紧张状态,体内的激素开始调节分泌量以促使机体适应外界的异常变化,但是变化时间过长或变化幅度过大都会给机体造成不良后果。二是赛鸽的应激反应经常出现在周围环境突然发生改变以后,这时的赛鸽非常容易感染疾病。例如在刚刚独立生活时、参加比赛装笼时、天气突然变化时、到了新的鸽棚时、甚至饲料的突然变化都有可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发生。如果变化不可避免,也应当通过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方法减轻应激反应发生的程度。  治疗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因治疗,另一部分是对症治疗。  对因治疗是针对致病原因的治疗,包括针对环状病毒的治疗和由于环状病毒引起的继发感染的治疗。目前,主要使用的是抗病毒药物,如病毒唑等药物。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而且毒副作用较大。也有人尝试使用干扰素进行治疗,其效果也不确切,而且价格昂贵。  对症治疗是针对环状病毒所引起的症状进行治疗从而缓解症状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支持疗法,是在继发病出现之后,根据其病因和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缓解症状,同时充分提供病鸽机体所需要的水分、能量物质、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以帮助病鸽尽快地恢复健康。首先,要注意病鸽在患病时无论是发热还是腹泻通常有脱水的症状,体液的丧失将会对循环、消化、电解质平衡等方面造成直接影响,加速病情的发展。没有良好的液体环境,任何试图恢复病鸽的治疗手段都要打折扣。一只病鸽每天维持生命需要的水大约在40~60毫升,具体情况还要看当时的季节、气温等因素的影响。给病鸽补充液体的方法有口服补液、肛门补液、皮下补液、静脉输液和骨内输液等方法。鸽友们可以操作的是前两种,操作时一定要注意液体要加热到40度,过冷的液体可以刺激病鸽的消化道,使之呕吐和腹泻。后3种方法通常用于重症病鸽的抢救和突发情况,需要严格的无菌操作,只能由兽医进行操作,特别是骨内输液,一定要由有经验的兽医操作。其次,要注意病鸽的营养需要,在生病的时候,病鸽的食欲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营养摄入也随之下降。而体内的各个脏器由于免疫的需要正处于高水平工作状态,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用以形成抗体、提供能量。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就要人为地为病鸽提供充足而均衡的营养,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目前在国外在治疗病鸽时使用了二甲基甘氨酸(dimethylglycine),二甲基甘氨酸最初是用于赛鸽肌肉供氧减少疲劳,后来发现它还可以促进感染时机体抗体和免疫反应的产生,加快恢复过程,应用于病鸽也有较好的临床表现。  除了上述两个方面,安静而温暖的环境、耐心细致的照顾也是必不可少的。

评论

赵 镒  10-20 13:27:19

唉!怎么有这么多的病菌在影响鸽子的健康,养鸽真的是麻烦,好象在锻炼我的耐心。

相关信息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