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鸽其实是文化
2012-01-09 15:18:24
敏哲鸽舍
起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那都是响誉世界。字画、书法、雕刻、瓷器、茶、戏曲、建筑、园林、家具等等样样让洋人难望其项背。
以上大的艺术不说,就是吃和玩那也是登峰造极。饮食方面众所周知,不提也罢;咱说玩方面,象风筝、泥人、葫芦、核桃、蛐蛐、蝈蝈、观赏鸟、观赏鸽等哪一个都是博大精深,要玩好了都不是简单的事。有人会批评国人“玩物丧志”,我看未必。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留给了我们什么?难道只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伟大的民族精神;只有四大发明、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历史规律告诉我们越是国泰民安的时期,我们的文化艺术越发达,汉、唐、宋、元、清某个时期都出现了文化艺术的颠峰,就是佐证。我们能说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东西是“封建残余”他们是玩物丧志吗?我看我们不但不应该抵触它们,而且还应该继承发展它们,因为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
就拿养鸽来说,中国也有悠久的历史。如据史料记载,汉代就有飞鸽传书。还有《鸽经》是我国目前为止已知的最早的一部记载鸽子的专著,作者系清朝邹平(今山东省邹平县)的张万钟。全书共分六部分:论鸽、花色、飞放、翻跳、典故、赋诗,共1万余字。成书时间在1604年~1614年。现代赛鸽19世纪初起源与比利时,比我们的清代还晚300年呢。
在清末,中国从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来,100多年都处在动荡之中,我们的文化艺术也就自然陷入了低谷。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才焕发出生机,但接下来的左的思潮和十年文革使很多中国的文化艺术都遭受了灭顶之灾。信鸽也是如此在19世纪30年代,上海的李梅岭、黄钟前悲等从国外引进长距离鸽系,进行培育,形成了中国的李种和黄种。吴淞的汪顺兴用日本军鸽培育出了汪种。后来又有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鸽友,引进西翁系和司达沙系风靡一时。这些鸽系一起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长距离鸽系。但文革开始了养鸽被当成“封建四旧”批判,大部分人都无法养鸽了,与之相反,国外尤其欧洲却进入了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品系和宗师:詹森、戈马力、乔斯托内、西佛拖依等。他们几代人不但注重比赛更注重育种,经过努力信鸽已经成为深厚民族文化,形成产业,成为国家产业支柱而,他们的信鸽响誉世界,例如:比利时、荷兰、德国。就连小日本都后来居上。
我们先前大陆是什么情况呢?一提养鸽,先让人联想到的是“不物正业”,“玩物丧志”,大多数人都不屑一顾,甚至鄙视。我们在鸽市上也经常看见“长法纹身”的无业青年,整天无所适事。其实养鸽本身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是文化,是艺术。是我们这些后生愧对先人。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的加大,我们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一些有识之士,大手笔引进的国外的鸽系,例如:风云鸽舍,天一鸽舍,开尔鸽业,长城鸽业等。我们的赛鸽实力迅速提升,公棚全国有几百家,每年还有大量展览会、拍卖会,养鸽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另外养鸽的人也发生了变化,即有工人、职员等普通工人,也有企业老板,还有政府官员,文化名流等高端人群。他们共同形成了中国的信鸽产业。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们是养鸽大国,并不是养鸽强国。我们比比利时荷兰等欧洲国家还差很多。我们不缺经济实力,不缺信鸽爱好者,我们实际缺信鸽文化,这是关键。没有形成深厚的信鸽文化,我们的信鸽市场、产业是很难作强的,也形成不了中国的鸽系。在现在这种经济利益为王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只顾眼前利益,谁还会去兢兢业业,花费心血时间搞育种呢?为了理想能几十年默默忍受孤独和贫困的人太少了。我最后呼吁广大有识之士行动起来,一起倡导这种理念“养鸽不仅是兴趣爱好,也是市场和产业,更是文化”,为中国成为信鸽强国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