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正文

选配种鸽

2012-02-21 20:47:30 福州鑫翎鸽业

 一、适应不同地势和风向的体形结构     我们根据近几年的研究发现,赛鸽在不同赛线特殊的地形、地貌条件和特殊的时间段,由于受季节性风向的影响,高位名次赛鸽的体形结构表现出的共性特征十分明显。如广州浩羽公棚决赛在每年11月至12月之间,开笼地点是江西吉水,赛线沿线多遇高山,但有利的条件是最多季节性风向为东北风。赛鸽遇较强劲的东北风即顺风条件时,赛鸽归巢的飞行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1800米以上。而高位名次赛鸽的体形结构则不尽相同,大、中、小三种体形结构均有上佳表现。而赛鸽在逆风天气条件下的竞翔则完全不同了,一般逆风的风力较小时,中小体形占据优势,高位名次赛鸽中绝不出现大体形的赛鸽。如果遇到逆风的风力较大时,高位名次赛鸽中的小体形占据绝大部分。特别是500公里决赛遇见强劲的逆风条件时,赛鸽飞行的时间明显延长,当日高位名次赛鸽只剩体形较小的,连中等体形都少见了。这或许是地势条件和不同风向导致获奖鸽体形结构的差异吧!无论是地方鸽会竞翔或公棚竞翔,特殊赛线的地势条件和最多季节性风向,赛鸽的体形特点在适应自然条件时均表现出上述特征,因此选种培育后代鸽尽可能符合自然环境和天气条件的需要。     二、适应不同地势和风向条件的飞行羽毛结构     根据我们多年的研究发现,赛鸽的双翼飞行羽毛的结构特征,在竞翔不同地势和风向条件的比赛中表现出差异性。根据对五百公里竞翔获高位名次赛鸽的飞行羽毛结构特征的研究,适应山区和顺风条件飞行的赛鸽主羽羽条较宽,主副飞行羽毛的整体排列间距稍宽,展开翅膀时整体感觉像一把尖刀,特别是主羽的第8-10支羽毛长而尖。而适应平原和逆风条件飞行的羽毛的结构有所不同,它们的主羽单支羽毛较窄,与适应顺风条件赛鸽的主羽相比稍短一些,最典型的结构性特征表现在整体排列十分紧密,每支主羽之间的间隙很小,将两羽不同适应性的赛鸽翅膀的飞行羽毛整体排列结构进行比较,能观察到十分明显的差异性特点。不仅如此,适应逆风天气条件的赛鸽似乎双翼主副飞行羽毛的结构有所不同,除了整体排列紧密的特征之外,展开翅膀时的整体形状好像一把显现圆弧形的扇面,与适应顺风飞行的赛鸽的尖刀形羽毛结构完全不同。我们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分析认为,适应顺风条件飞行的赛鸽翼展较宽,有利于借助顺风的风势,双翼上下扑动的频率虽然不高,但它们的飞行速度可能达到每分钟1500米左右,甚至更高。而逆风飞行的赛鸽必须依靠加大双翼上下扑动的力量和加快扑动的速度及频率,如果双翼飞行羽毛过长,显然不能适应逆风飞行的要求,过长的飞行羽毛(特别是第八至第十支主羽的长度)会直接加大双翼的力臂,导致双翼扑动频率的下降。从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还证明,双翼力臂的加大,还可以导致机体能量代谢过程中无氧代谢供能比率的增加。正因为如此,适应逆风飞行的赛鸽双翼呈现飞行羽毛的长度稍短,单支羽毛结构稍窄,羽毛整体排列十分紧密的特征。为了能更加直观地分析和研究,鸽友可以将两种结构完全不同的赛鸽双翼进行对比就一目了然了。     三、速度与耐力素质的气囊结构     根据对鸽子解剖学的研究,赛鸽共有九个气囊结构,鸟类研究专家认为,赛鸽的气囊结构有两个十分重要的功能,第一是发达的气囊结构属于赛鸽的第二呼吸器官,当赛鸽在长时间飞行运动时,发达的气囊结构充满大量空气,能够为赛鸽长时间的飞行运动提供身体所需要的氧气,减少机体无氧代谢供能的比率。第二是发达的气囊结构充满大量空气时,能提高赛鸽在空中飞行的浮力。从而减少体能物质的过量消耗和机体无氧代谢供能的比率。由于赛鸽发达的气囊结构具有上述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因此,一羽优秀的赛鸽必须具备发达的气囊结构,特别是适应逆风飞行的赛鸽,气囊结构的发达程度和充气量水平远比顺风赛鸽的要高一些。根据我们用手持握赛鸽下腹部的感觉,那些气囊结构发达和充气量水平高的赛鸽,能够通过用手触摸感觉到皮下的充气现象十分明显。     爱好者选种与选配一般有两种习惯的方式:一是选择那些在实际竞翔中赛绩优秀的竞赛鸽作为种鸽,这种优秀赛绩鸽无一例外的具有发达的气囊结构。特别是在五百公里左右逆风天气条件下高速回归的赛鸽或者高位名次鸽,更加体现了它们发达的气囊结构的突出作用。二是根据鸽子的血缘关系选种,虽然这些鸽子本身没有直接竞翔,但是具有优秀赛鸽的血缘关系。许多鸽友都选择这种方式培育后代鸽。我们必须强调指出,选择没有赛绩的鸽子作为种鸽,必须通过用手触摸,了解它们的气囊结构的发达程度和充气水平。只有那些气囊结构发达的种鸽才能通过遗传的方式把这一优点传递给下一代。许多有经验的高手认为,将鸽子握在手中时,那种体形饱满而体重较轻的个体,一般来说气囊的功能比较发达,甚至还有的高手发现,当手握鸽子下腹部时,当手掌和手指的用力稍微增加时,气囊结构及功能水平较高的鸽子会通过气囊的冲气量来抵抗外来的压力作用,这样更能直接地感受到鸽子的气囊功能。 四、根据体形选配繁育以及后代鸽的汰选     我们在前面关于体形结构适应地势和风向的相关内容中介绍了赛鸽的体形特征。但是选种选配的过程中遇到一个难题,就是不可能所有的种鸽都能够选择一模一样的体形。过去上海许多赛鸽名家根据自己的经验,采取了不同体形相互配对育种的方法,如大体形与小体形相配等等。事实上有些种鸽父本和母本都是较大的体形,但培育出来的后代鸽中仍然有一部分属于中小体形。     我们探讨赛鸽体形选配的重要原则就是:这些后代鸽将在何种地势条件和特定时间段内最多季节性风向的天气条件下竞翔,如果竞翔路线地势复杂并且是逆风的天气条件,赛鸽的体形以中小体形比较适宜,因此,选择种鸽及其配偶以中小体形占优。一般配对的原则可以采用大体形配小体形,中体形配小体形,小体形配小体形,一般不采用大体形相互配对的方式。     从种鸽的遗传与变异的理论来看,中小体形的种鸽繁殖的后代大部份是中小体形,也许其中一部分后代鸽体形偏大。据我们的实验性研究证明,在幼鸽时期加喂含有性激素的添加剂等,可以促进骨骼和羽毛的过度生长,导致幼鸽的形体偏大。因此,在培育幼鸽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添加物质对幼鸽生长发育的影响。 由于父母鸽配对繁育的后代鸽中并不是每一羽都能成为优秀个体,因此,对幼鸽进行汰选就显得十分重要。这里有例为证:我们竞翔西线,每年最佳气温和空气湿度的天气条件出现在11月至次年的1月之间,但是这段时间段内最多季节性风向属于逆风的天气,近十多年五百至七百公里竞翔高位名次赛鸽的体形均属于中小体形,特别是竞翔遇到较强劲的逆风天气条件时,高位名次赛鸽的体形似乎更小。虽然众多爱好者都已经知道这样的事实,但就是舍不得那些体形中大型的赛鸽,因为这些鸽子每次竞翔都能回归,但就是速度上不去。从这个实例给我们一种启示,竞翔路线特定时间段最多季节性风向的天气条件对赛鸽的体形结构大小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因为赛鸽属于空中飞行的鸟类动物,不同风向的天气条件直接影响赛鸽的飞行效果。但是顺风的天气条件则有所不同,五百公里级别的竞翔高位名次赛鸽中的体形结构大中小都有,从空气动力学的角度分析认为,顺风天气条件使赛鸽的飞行速度提高,持续飞行的时间减少(与逆风飞行时间相比较)。体能物质的消耗远不及逆风飞行赛鸽的体能消耗程度。因此,在高位名次赛鸽中出现了大中小体形都有的现象。我们根据上述现象提出如下观点,培育出来的后代鸽,应该根据幼鸽将要竞翔赛线的地势条件和特定时间段最多季节性风向条件,从体形结构方面进行汰选。如果赛线地形复杂和可能遇见逆风天气条件,选留中小体形的继续观察和训练,坚决淘汰那些体形偏大的幼鸽。如果幼鸽竞翔路线特定时间段最多季节性风向多遇顺风的天气条件,选留幼鸽以中等体形为主,适当考虑留一部分素质较好的大体形和小体形幼鸽。坚决淘汰素质较差而懒飞的幼鸽。     五、根据飞行羽毛结构选配种鸽与幼鸽的汰选     赛鸽双翼飞行羽毛的结构特征在适应不同地势条件和风向条件下的竞翔中,充分显示了单羽毛的特殊结构特征,也充分显示了整体排列的结构特征。本人根据多年研究和观察,在《赛鸽天地》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赛鸽双翼飞行羽毛结构特征》的文章,并且根据近两年选种交配繁殖后代鸽的情况,提出:飞行羽毛结构特征选配与幼鸽汰选的看法,供爱好者共同学习和参考。     其一是根据后代鸽竞翔路线的地势条件和特定时间段最多季节性风向特点,选择适应顺风或者适宜逆风飞行赛鸽的羽毛结构特征。关于这一点我们前面已经详细介绍。 其二是让种鸽父本和母本的双翼飞行羽毛结构特征尽可能相似。例如,为了使后代鸽适应顺风天气条件下的竞翔,种鸽的双翼飞行羽毛的结构特征必须尽可能符合顺风飞行的要求,即单羽毛较宽、较长、翼展的幅度稍大一些。如果后代鸽竞翔路线地势复杂、竞翔时间段内最多季节性风向多遇逆风天气条件,种鸽飞行羽毛的结构特征必须适应逆风飞行的特点,即单羽毛稍窄,特别是主羽的第七至第十支的结构较窄。此外这四支飞行羽毛应稍短一些,有利于赛鸽在逆风条件下加快双翼扑动的速度。适应逆风飞行的赛鸽主副羽呈现整体排列得十分紧密的特征,就是主副飞行羽毛之间的间隙很小。相反如果将适应顺风飞行的赛鸽翅膀展开时、则会发现每支羽毛之间的间隔差距十分明显。     其三是追求种鸽双翼飞行羽毛结构的差异配对。即将适应顺风飞行羽毛结构特征的鸽子与适应逆风飞行羽毛结构特征的鸽子相互交配繁殖后代。我们根据一般的认识和理解发现,有的认为适应顺风天气条件的赛鸽速度快、特别是遇到强劲的顺风天气条件,赛鸽归巢的飞行速度可能达到1400米至1600米/分。而适应逆风天气条件飞行的赛鸽更具有耐力素质特征,五百公里空距竞翔遇逆风天气条件时,虽然分速在一千米左右,但赛鸽持续飞行的时间超过了八个小时以上。因此更多的爱好者采取了相互取长补短的认识和理解方式,将两种飞行羽毛结构不同的鸽子配对繁育后代。正因为如此,我们经过两年的实验研究发现,两种结构完全不同的飞行羽毛相互配种繁育的后代鸽得出的结果仍然是适应顺风的羽毛结构在顺风条件下的表现胜过适应逆风的鸽子,而适应逆风飞行的羽毛结构特征在逆风天气条件下胜过顺风飞行的鸽子,即使是同父母的平辈鸽也是如此。由此说明,赛鸽双翼飞行羽毛的结构特征在适应与不适应地势条件和季节性风向的飞行活动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作用。     其四、不论采用哪种飞行羽毛结构特征相互配对繁育后代鸽,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根据后代鸽竞翔路线的地势条件和最多季节性风向选留后代鸽。在最多季节性风向多遇强劲顺风的天气条件下,地势复杂或遇山区地势条件,赛鸽顺风飞行的高度明显增加,因此,山区地势并不会对赛鸽顺风飞行产生太大的影响。在最多季节性风向多遇逆风天气条件下,赛鸽的飞行高度很低,根据对赛鸽竞翔回归飞行的实拍录像证明,遇强劲的逆风天气条件,赛鸽在平坦地势条件下的飞行高度离地面大约只有几米。遇地势复杂条件时,赛鸽还借助山势对逆风的阻挡,顺沟谷飞行。因此,繁育出来的后代鸽必须根据季节性风向的现实条件,选留适应顺风或逆风飞行的羽毛结构特征的幼鸽,同时应坚决淘汰那些不适应特定天气条件的幼鸽,以免造成留着无用而弃之可惜的局面。     六、选择气囊发达的种鸽互配以及幼鸽的汰选     赛鸽发达的气囊结构是速度与耐力素质的生理基础。特别是赛鸽在逆风天气条件下保持长时间的飞行活动,气囊结构的充气量程度对赛鸽的飞行速度和耐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遗传学的研究表明,气囊的结构性遗传是气囊功能水平发展和提高的生理基础。因此,选择种鸽配对应充分考虑它们自身的气囊的机能水平。一般从两个方面去认识和判断:第一是种鸽本身的竞翔成绩,特别是在逆风天气条件下,持续飞行8小时以上,分速达到一千米左右的表现。根据我们实际手感触摸,往往是逆风条件高速回归的前名次赛鸽的气囊结构的机能水平很高,很容易通过上手触摸感觉到气囊的充气量水平。第二是用那些尚无竞翔赛绩的鸽子作为种鸽,虽然它们并无优秀的竞翔表现,由于平时较高水平的家飞训练,气囊的功能和水平也很容易显现出来,一般情况下,赛鸽在家飞训练活动中持续飞行一两个小时是很容易的,正是由于这种长期飞行活动的锻炼,那些气囊结构及其功能水平较高的鸽子,也能够通过手感触摸选出最优秀的个体。由此说明,种鸽发达的气囊结构和高水平的充气机能,可以通过基因遗传给下一代。     幼鸽最初一段时间的气囊结构的功能水平必须经过家飞的训练才能表现出来,经过长期观察研究表明,幼鸽出壳后三至五个月龄时,经过家飞训练就应该充分显现出发达气囊的结构及其功能水平。我们前面已经讲了,幼鸽在这个生长发育阶段特别喜欢飞翔活动,遇较适宜的天气条件时,集群的幼鸽持续飞翔可以超过一小时以上(排除其它干拢因素)。这与它们发达的气囊结构及其充气量水平密切相关。但是值得指出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饲喂的赛鸽体重过量增加,直接影响幼鸽保持长时间飞翔训练的效果,继而影响幼鸽气囊功能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因此,在幼鸽时期应严格控制饲料的喂量,一般正常家飞训练的条件下,营养价值高的饲料喂量应控制在每日每羽在25克以内,以保持适宜的体重适应飞行活动的需要。幼鸽经过一段时间的家飞训练,根据它们的具体表现,那些主动带头家飞的鸽子发达气囊的机能水平很容易显现,那些经过长时间飞行降落后并不张嘴喘息的鸽子,气囊功能水平较高,而那些拼命跟随群体飞行的鸽子则完全不同了,由于气囊结构及其功能水平不高,长时间飞行降落后,张开喉咙喘气,如果缺氧程度较大时,这种喘息的时间会更长,并且表现出双翼下垂的现象。鸽友可以根据幼鸽的上述表现作出保留或淘汰的初步认定,然后再经过手感触摸的实际判断,将那些最优秀的幼鸽留下来继续训练和观察,及时淘汰气囊功能水平不高的幼鸽。我曾记得欧洲许多赛鸽高手的一个具体做法,每年繁殖几十只或者一两百只幼鸽,真正能够被饲主留下来的可能仅有几只幼鸽。幼鸽的汰选工作能够有效提高爱好者的鉴鸽水平,如果每羽鸽子都是通过实际竞翔的办法来汰选, 既浪费时间,又浪费了金钱,更花费了精力。     本文仅从赛鸽的形态结构探讨种鸽选配及后代鸽的汰选,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还可能遇到各种问题,值得鸽友深入学习和探讨。本文提出的观点和看法供鸽友学习和参考。

评论

相关信息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