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正文>评论
评论
李明德
10-14 21:07:02
敬佩,敬佩。
太极鸽舍
10-14 20:19:40
不看眼底,鉴定信鸽那是叫猜。支持你的观点。
揚帆
10-14 14:16:49
国内关于对栉膜的学术研究报告、系统性较全面的介绍文章匮乏,鸽友间的交流文章也不多(至少对于我这寻常百姓来说,是不多见)。甚或有很多鸽友对栉膜的研究不屑一顾,持怀疑、鄙视的态度,认为此类研究毫无意义。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资料的缺乏,造成运用此理论的人士可能在之前的操作上本来就出现偏差,因而得不到论证,又缺乏长期的耐心与信心去试验,所以受到嘲笑和冷遇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品性好、遗传基因好的赛鸽必定有一双“好”鸽眼,因为良好的基因是与生俱来的,早就存在于个体体内,普通百姓往往是通过结果来推断其渊源,再来得出结论来论证结果。而本文是图文并茂,加上长期的研究成果所做的分析,是通过研究,得出了鉴鸽引种的可操作可参考的量化标准,来指导引种的过程,并得出验证结果。给个标准指导过程,得出结果来论证观点,这才有意义。鸽界学问就是这样,要有人能够大胆提出,然后有人来大胆论证而形成理论。这不正是现今赛鸽学术界所需要做的课题吗?
栉膜通过从颜色、光彩亮度、形状、运动频率等方面的研究,来揭示赛鸽定向能力和血统遗传特征,这篇文章为鸽友提供了可操作量化标准,能够有效帮助我们指导过程,我们是沿着成功人士的脚步前行,不就更能快速到达事半功倍的彼岸吗?
本文图文并茂、详实记录,相信对研究人士、广大鸽友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感谢良师对大家的帮助。
zhsglp
10-14 14:08:35
感谢冯老师的经典之作,学习了。大力推广,为培养中国的品系而奋斗!赛鸽记者:何慧
甲甲鸽舍
10-14 08:25:54
与传统的鸽眼论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可见不同院派的眼科终究殊途同归,中外学者更是不谋而合。鸽界善举,冯老师谢谢了!
<<返回文章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