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子
2006-10-29 22:55:58
有史料记载,在楚汉战争时,鸽子就被利用来传送印信和兵符。可见,鸽子充当邮递员的角色已久。可鸽子得到的报酬却极低,几颗黄豆而已,尽管它历经了千辛万苦,甚至重重阻碍。现在许多孩子仍然认为,鸽子传送信件是用嘴衔着的,但那是美术家们的误导。实际情形是,人们把纸条绑在鸽子的腿上让鸽子带去。由此,鸽子至今还有着一个习惯,大多喜欢落在阳台或窗户上。 在鸟类中,鸽子是最易亲近的,它们长期保持着与人类的友好睦邻关系。具有典型意义的喂鸽场景,把人类与鸽子之间的这种情谊表现得一览无遗,饱含和谐、信任和爱戴。我曾看到过一位年轻小伙子在训练鸽子,他站在一个顶楼阳台上摇动着一根系着红布条的细竿,嘴中的鸽哨时响时停,鸽子便在他的呼唤中起起落落、飞飞停停,成群结队的,鸽子的听话显而易见。也许正是这样,鸽子才博得了人类的宠爱,赢得了人类的家养。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鸽子作为战争的信使,为某方传递了战争信息,可以说直接帮助了某方,从某种意义上说,成群的鸽子无异于一队轰炸机。但它的嘴上一换上橄榄枝,却又摇身一变成了和平使者,表达了众生向往的和平理想。这当然是人类的杰作,电影电视上也不知被运用了多少回,几乎到了千篇一律的地步。人们愿意选择鸽子作为“和平使者”,也许选中的仅仅是鸽子温顺干净的一面。 更具讽刺的是,人类把鸽子当成“和平使者”,却又要把它杀了吃掉。这不是抹杀和平吗?烤乳鸽谁说不是一道好菜,孩子们喜欢,大人也同样喜欢。 鸽子既可以自由飞行,又可以随时听从主人的呼唤回到主人的笼中,享用唾手可得的口粮。这当然涉及了鸽子的生存策略问题。它已经早早意识到了,必须牺牲局部的自由,来谋求现实的生活保障。早先的鸽子是怎么生存的,我想,应该有它自己独到的一套。现在它不得不靠牺牲自己的局部自由来换取有限的口粮,是不是它的某些生存技能退却、萎缩了?应该是的,鸽子在得到人类的宠幸之后,某些技能就失去了。这有如一个被父母惯坏了的孩子,因为没能参与到某些劳动中去,一些看起来很简单的能力没能得到锻炼,久而久之就退化了。由此我又联想到了鸡。鸡本是飞禽,后来因被人类圈养,慢慢地演化成了家禽,现在飞起来已经很艰难,不是不得已它是不会也不愿飞的。 相比较鸡而言,鸽子还是幸运的,因为它现在还过着近似两栖的生活,拥有天空和笼中两个天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鸽子的聪明,它找到了生存的最好支点,既飞翔又停靠。也正是它的这点小聪明博得了人类的喜爱。要是它一味地飞翔,或者一味地停靠,那它也就失去了人类的宠爱。谁还愿意饲养一只不会飞或者不愿回笼的鸽子,这样的鸽子也许早早就被做成了烤乳鸽,摆上饭桌,最终变成人类的粪便了。 联想到人类,我们不得不佩服那些玩得转的人,他们干的工作不多,成效也不明显,但领导总是能够看到眼里,总能在关键时刻给摆出来,使之得到提拔和重用,甚至宏图大展。而那些实干之人,虽然工作业绩有目共睹、有口皆碑,但就是得不到应有的赏识,甚至遭到打击报复。对于这些人,我在予以同情的同时更愿意奉劝一句:学学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