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儿子,鸽子

2007-04-21 11:55:56

孩子学校对面有一个干净整洁的小巷,每天下午接孩子放学我爱把车停在巷口,等着放学的孩子从隔着街道的校门里走出来。 巷口有个擦鞋摊,摊主是一位六十来岁的老头。老头花白的头发常常梳得整整齐齐,显得精神矍铄,瘦削白净的国字脸上一双深陷的眼窝里透出理性和智慧的光芒。他时常穿一件洗得干干净净的灰布夹克,破旧的皮鞋擦得油光铮亮。在他的身上折射出一股斯文儒雅的气息,丝毫不像在市井里过活的人。 有时来得早,就在地摊上擦擦皮鞋,既可以在清净的巷口舒缓一下工作的疲乏,又可以坐在那里心平气和地等孩子。 老人不善言辞,这几年和我最多就是道声谢谢和不客气这类简易的对白。有人擦鞋时他总是兢兢业业埋头工作,手里没活的时候他便用忧郁的眼光出神地望着街道上往来的人群,表情里写满渴求和揣揣不安,仿佛在寻找借以慰籍的失落。老头在这里摆摊擦鞋好象有几年了,孩子上一年级时我就看见他,日复一日,风雨无阻。  那次老头破天荒地和我有了交流。  那天他给我擦鞋的时,正好一位鸽友路过巷口,鸽友停下来和我兴高采烈地谈了一会鸽子的训放情况,当鸽友意犹未尽离开后。老头带着些惊诧问我:你会养鸽子?他的声音非常低沉和沙哑,阴森森仿佛来自地狱的最底层。  我心里不觉一阵发怵,慌忙低头那一刻,我看见了他擦鞋的双手,分明像失去水分的干竹枝,包着骨头的皮肤上布满了老年斑和褶皱,手背上凸显的青筋和每个关节的形状都让人看得真真切切。稀疏斑白的头发中间掉得露出了惨白的头皮,使我不由得想到了阿西莫多。 我有些同情地回答:对呀,你也养吗?  听了我的回答,他抬起头,阡陌纵横的脸上刻满了沧桑的笑靥,此时我注意到,他颧骨冒得很高,死灰的脸上一双眼睛不再像以前那样带着表情或流露出奕奕神采,而是灵光尽失,变得黯淡无光,像一支即将熄灭的残烛,在风中摇曳着残存的火苗,混淆不清地看着我。  他疲惫却努力地笑着说:以前我和儿子养了很多鸽子,那个时候我经常在公棚获奖,最好的成绩是2000公里冠军。说到这里他眼里流露出无限的自豪和荣耀。  也许是有些陶醉,停了会他接着说:现在儿子不在,只养了几只菜鸽子,没有参加过比赛。我真羡慕你能天天和儿子鸽子在一起。说完虚弱地叹了口气,沮丧地摇了摇头。  他的谈话,不由得让我流露出几分狐疑,他仿佛看透了我的心思,显得有些激动,哆嗦着发紫的嘴唇说:我真的养过鸽子,有过非常辉煌的成绩。。。。。他还要解释什么,此时我看见了学校门口孩子的身影,和他招呼了一下,便跑了过去。  回到家里,我感到非常蹊跷,凭他一个擦鞋的,也能养出那么辉煌的成绩?还有公棚?他为什么那么羡慕我能天天和儿子鸽子在一起,他儿子怎么了?难道他有什么苦衷?  第二天我特意提前一小时去接孩子,想窥探一下属于他的生活和昨天没有聊完的话题。可没有见到他的身影,几年来,我好象是第一次看到老人的缺席。 一连几天,我再也没有见到老人和他的擦鞋摊。我感到有些怅惘和失落。  这件事慢慢淡出了我的记忆。  两周后的一天,我又看到了那个熟悉的擦鞋摊,仿佛见到了久违的朋友,我有些激动。坐在地摊前的已不再是那位熟悉的老人,而是一位约六十来岁的老太。  老太穿着整洁朴素,身体微胖,花白的头发整齐地向后梳成一个齐肩的马尾辫,白皙苍老的脸上流露出一股悲戚的神情,活脱脱一位老年版的林黛玉,不难看出,年轻时的她很漂亮。  她木然地拿着刷子,生疏地给人家擦鞋。擦完后机械地接过顾客递来的零钞,把它丢在一个破旧的盒子里。然后把头埋在倒过来的马尾发下面,像在思索什么。  我走过去坐在位置上,她立即把头抬了起来,轻声问道:小伙子擦鞋?她约带普通话的声音很好听,脆得有金属敲击的味道。同时我也看见了她红红的眼圈和眼里布满的血丝。  我点了点头,趁她擦鞋的工夫问她:这是以前那位老同志的摊吧?  她动作算不上娴熟,但十分专注,“恩”了一声连头也没有抬。继续着手中的活计。 他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他这么多天都没看见他?我接着问。 这次她停住了手,抬起头善意地反问我:他是我老伴,你有什么事吗? 我看着她摇摇头。  他患肝癌好几年,在十多天前去世了。她有些凄婉地说。  哦,是吗?我十分惊鄂。难道他擦鞋这几年一直身患重症?  老太在点头的同时我看见她慈祥的眼里闪动着泪花。  擦完鞋,老太见我没有立即离去的意思。她小心地问我:你们以前很熟悉?我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我站起来试探着问她:你能给我讲讲他以前养鸽的事吗?老人惊诧地问我:他给你讲过他以前的事?  我说没有,只是那天他刚讲到你们的儿子和他们养的鸽子时,我有事离开了。  老人向椅子上奴奴嘴,示意我坐下。她长嘘了口气,拍了拍双手,然后向后拢了拢有些凌乱的马尾发。  老头子很多年没有和我以外的人交流过,他早已把心禁锢在苦不堪言的世界里。既然他和你有些交流,你们应该很熟悉。他去世了,我不妨把他的过去都告诉你吧!老太在说这些话的时候,言语里充满了悲悯与自责。  她和老头是六十年代的大学生,他们在校园里认识,年轻时的老头英俊飘逸,风流倜傥,是大学的高才生;而年轻时的她天资聪慧,漂亮能干,是大学的文艺骨干。他们是大学里公认的金童玉女。  毕业后,他们分到了北方一个省会城市的政府职能部门。那时的大学生凤毛麟角,自然在方方面面都受到特殊而优厚的待遇。   结婚后,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为了照顾家庭,她放弃了许多升迁的机会,一心把精力放在丈夫和孩子的身上。一家人过得幸福美满,其乐融融。  老头那个时候工作积极肯干,能力超凡出众,上下关系处理得游刃有余,所以深得领导赏识,仕途顺风顺水。  孩子上小学那年,老头开始养鸽,幼小的儿子也非常迷恋鸽子。常常看到丈夫,儿子和鸽子在一起嬉戏的场景,让她由衷感受到家庭的幸福和生活的美好。  孩子大学毕业那年,老头子已经官居交通局长,老太只干些闲杂的工作,准备等到退休后享受清闲的生活。  那时她只知道上他们家的人很多,大都是提着钱来向老头子讨要工程。老头子起先还很犹豫,但他一辈子也没有见过那么多的钱啊!在她“过了这个村,没有那家店”的怂恿下,老头子横下心,开始收敛这些不义之财。只要有钱,甚至找她和儿子都能把事办成。 短短几年,他们住别墅,开名车。一家人过着奢靡优裕的生活,这更加勾起全家对金钱占有的欲望。  住进别墅后,他们爷俩在别墅的阁楼里继续养鸽。每次老头子到欧洲考察,回来时他准会带上几只好的鸽子。那个时候他们爷俩养的鸽子成绩很好,在当地很有名气。曾经获得过2000公里的冠军。在公棚也多次获奖。他们用获奖的钱来帮助穷困的鸽友。只要鸽友们有合理的要求,无论是经济还是鸽子,他们俩都会慷慨资助。所以他们在鸽友中有很高的声望。  鸽子上的成就并不能打消权利对金钱的贪婪。  俗话说得好:多行不义必自毙。在一次公路桥梁垮塌的事件中,由于质量问题牵涉到老头子。工程老板为了推卸责任,把行贿受贿的事一五一十告诉了检察部门。  雁过留声,检察院轻易就掌握了老头当局长多年的贿赂情况。结果全家财产被没收,老头被判了无期。她和儿子牵涉其中,儿子被判十年,由于她有糖尿病,才获准监外执行。儿媳也划清和家庭的界限,毅然离去。一个幸福的家庭就此破碎。  老太讲到这里已是痛心疾首泪如泉涌。  她接过我递去的面巾纸,反复擦了几次眼泪,调整了一下情绪接着说:老头和儿子都进了监狱,财产被没收,我也被开除了公职,生活失去来源,我一个年过甲子老婆子,只有靠捡垃圾来维持生活,病痛折磨的时候,我就躺在肮脏的角落里等待死神来临,以此寻求解脱,可是连死神都不领我的情,留我在世上遭受报应。当领导时前呼后拥的人们都不知道那里去了,我几乎沦为乞丐呀!  看她伤心欲绝的样子,如不是顾及过往的行人,老太一定会失声痛哭。我能清晰看见她下唇上咬出的血痕和憋得有些青紫的脸。  停了一会,她恢复了平静,接着话茬向下说。  老头子在监狱里非常忧郁,先是患了忧郁症,最后又患了肝癌。监狱同意了我保外就医的请求。我们没脸在北方的城市再呆下去,只好回到了他的老家,就是现在的城市,这里有他祖上留下的一间旧房,虽然年久失修,有些阴暗和潮湿,好歹有个容身之所。   回来后我劝老头找亲戚借点钱来治病,可被他一口拒绝了。亲戚朋友知道我们的情况,像避瘟疫一样躲着我们。   后来老头就摆了这个擦鞋摊,每天擦鞋的收入只留下十元钱做俩人的生活费,多余的让我捐给残联,他要用这种方法来雪洗自己以前犯下的罪行,以求内心的平衡。他拒绝治疗,他说身体上的痛楚对他已经没有了任何的知觉,心灵上的痛苦时时刻刻折磨得让他夜不能寐,寝食难安;是他亵渎了人民赋予的权利,他用这把双刃剑毁灭了自己和残害了家人;他拒绝治疗,他说要加速生命结束,用生命对自己羞耻的过去表示深深忏悔。  老头能拖这几年,完全是监狱中儿子给了他信念,每当看见别人和孩子在一起,他就会痛不欲生。  为了寄托自己对儿子的思念,老头在简陋的屋顶养了几只鸽子,无论他们生活多么困苦,他都要让那几只鸽子吃好喝好。他说只要他看见鸽子,就仿佛看见他可爱的儿子,等到儿子出狱的哪天,他就和儿子一起到远处去放飞它们。他想看到儿子走出监狱的那一天,可惜他临死的时候也没有能和心爱的儿子一起去放飞那群鸽子,也没能见上儿子一面。  老头咽气的时候,他嘱咐老伴一定要帮他把擦鞋摊继续摆下去,这样才能继续洗刷他以前的罪恶和肮脏。他让她和鸽子好好活下去,直到帮他看见儿子走出监狱的那一天,让儿子带上他的骨灰盒一起去放飞那群鸽子。不然他怕没有人到阴曹地府来告诉他儿子出狱的事,他会在地下感到不安。   老头死在破败不堪的小屋里,死后还流着浊泪,怒视着小屋简陋的屋顶,屋顶上一群鸽子正在咕咕咕地哀嚎着。  老太讲到这里,显得有些麻木,情绪不再像先前那样失控,豆大的泪珠打在水泥地上有些轻微的声响。  权利遇到金钱就蜕变成贪婪,作孽呀!在这无贪不成官的大环境里,害得我家破人亡的难道仅仅只是我们自作自受,咎由自取吗?  她滚滚的热泪流过颤抖的嘴角,面无表情地重复着这句话。

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