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观点:信鸽的空白区

2006-09-07 10:07:15

 曾忆军    空白区——指信鸽在极度饥、渴、累、伤、病、痛等大脑做出的第一反应行为  今年夏季,重庆遭遇了百年难遇的特大伏旱,很多地方粮食减产,河流水库干涸,由于酷暑和干旱,信鸽的秋翔比赛也异常艰难,残酷,归巢率也不高。  八月份到九月初正是信鸽训放竟翔比赛的时候,酷暑和干旱尤其严重,一个多月没下雨了,每天温度平均都在41°C以上,有的地方温度还更高。重庆和川内许多区县受旱灾严重,今年信鸽比赛的赛线上,有的地方的村民喝干了鱼塘里的水。干涸的鱼塘、干涸的水库、干涸的稻田、断流的小溪。(巴南自然保护区干涸的水库长出了杂草,水库上躺着几只死去的白鹭——时报新闻。水库真的一点水都没有,淤泥被太阳晒得一片片裂缝。)这样的环境里,人喝的水都难找,更何况信鸽了,特别是前两个星期,沿途根本就很难找到水,甚至可以说没有水,连野生的鸟都有饿死、渴死的情况发生,信鸽回归简直就是飞越沙漠,飞越极限。我放阆的信鸽当日只归了一羽,其余的几羽都是后几天陆续回家的,外面还有五羽没回家。看看回家的信鸽,脚环上挂满了青苔和泥浆,可以想象,信鸽回归途中的水是何等的难找。  为什么回来的速度慢呢?不是信鸽的品种不好,不是信鸽血统不纯,也不是信鸽贪玩,我分析原因是:因为信鸽在41°C以上的高温干旱的环境下(有的地方温度可能更高)长时间的连续飞行,必须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当信鸽在身体严重缺水状态下飞行太久后,信鸽大脑即进入“空白区”而停止自己大脑的导航系统。这时的第一反应不是找回家的路了,而是找哪里有水源,其实人也是一样,饥饿时最先想的是吃饭,而不是先喝水。口渴时绝对是先喝水,而不是先找饭吃。  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天气连晴、高温、干旱,有的地方粮食减产,甚至有的地方粮食绝收。信鸽回归途中,想在田里找点儿收割后的谷粒更是难上加难,可以说是热、累、饿、渴。体质差点的信鸽也就容易中暑,生病。这些因素都会是信鸽的大脑停止导航系统提前进入“空白区”状态。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找吃的,喝的,和躲避烈日的地方,只有那些体质好的和毅力超强的信鸽才会克服自己的“空白区”,继续勇敢的展翅奋飞。  这几次秋训,虽然归巢率不太理想,虽然也心疼自己丢失的信鸽,但回头想一想,这也是一种自然淘汰啊!只有那些有着坚强的毅力,冒着烈日的硝烟,敢于一股作气飞回家的鸽子才是最优秀的赛鸽,它们才是真正的勇士。不管天气多么的恶劣,自然环境多么的艰苦,它们以自己优秀的导航能力和坚强的回归意念、毅力P K了自然环境,他们是最勇敢的“抗日小勇士”,他们的后代才是含有父母优良血统和优秀品质的接班者。

评论

章良  06-07 00:00:24

作者把信鸽在极度饥、渴、累、伤、病、痛等大脑做出的第一反应行为称为“空白区”,信鸽大脑进入“空白区”时停止自己大脑的导航系统,这种说法有没有科学根据,站不站得住脚,本人觉得有待研究,我们不能把人的思维强加在鸽子身上,人饿了第一时间是找吃的,鸽子呢?是快速飞回家吃东西还是在野外先打野食?恐怕不是作者说的这么简单。很多鸽友比赛的时候采用饥饿法,这正反驳了作者的观点。高温、病痛等等都会影响到鸽子的飞行,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保证鸽子的健康,加强鸽子的训练,调整鸽子的状态,让鸽子以最短的路线,最快的速度飞回家,在恶劣的环境中能够快速归巢的鸽子就是聪明、有坚强的意志力、经得起考验的鸽子。但是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英雄,太阳鸟在恶劣的气候中失利,但在好天气中可能就是冠军,所以作者的这个所谓的“空白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赛事对不同的鸽子其结果都不一样。我们不能简单的说克服“空白区”的鸽子就是好鸽子,没有克服的就是差劲的鸽子,因为不同的比赛,我们需要不同的鸽子。

田荣华  09-12 15:06:02

这样恶劣天气对信鸽来说是最大的考验,也在考验信鸽主人. 高温天气不适合信鸽飞翔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一个赛事来说全部信鸽都在经受这一考验,只有吃苦耐劳的鸽子才能有希望快速归巢.这样一来可以淘汰些体力和遗传能力不好的信鸽.同时也是主人对本棚赛鸽子的整体素质有个比较深刻的了解!

霸王家族  09-08 22:53:35

是啊,信鸽在比赛的归途中会遇到好多问题,但我觉得鸽会在这方面应该要认真对待,那样的高温天气还要让鸽子出赛,方式方法欠妥当,鸽会应该本着为会员利益着想,鸽友也要根据情况选择性的去比赛,这样就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和不必要的损失。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