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和他的威廉.吉尔特

2006-01-16 23:09:21

      靠近年末,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在黄金剧场时间播出了《铁色高原》电视连续剧,很好的在全国人民面前展示了当年铁道兵部队修通成昆铁路的艰辛、悲壮画面。       该气贯长虹的电视连续剧由我所在的江西萍乡投资拍摄,这是一次很好的推广、宣传我们萍乡的机会,当年萍乡籍的铁道兵官兵有2000人,看了这电视剧,我感受到了当年他们战天斗地的豪情,对这个历史上曾为新中国铁路建设作出过巨大付出的部队充满了敬意,得向这些曾经的“老铁”们再次敬上军礼。        这支部队的原型在哪呢?        在介绍铁道兵的网站上,我节选了以下内容:        ......中铁十八局,前身为铁道兵第8师,1947年7月组建,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战时铁路抢修及鹰夏、梨湛、成昆、襄渝、京通等铁路干线的修建……原来,天津鸽友董先生的老部队就是我们萍乡拍摄《铁色高原》的原型,非常缘分!       我马上和董先生通了电话,交流中,鸽友情通过数千里的电话信号牵系,犹如窖藏美酒,变得韵味悠长。       要说和天津鸽友董先生的结识,得感谢一次去天津公干的机会。       去年夏天,我去天津出差,呆在天津的时间将近2个月。这段时间不宝贵利用能行吗?当然,我是指在鸽子的交流上。很有幸,结识了中铁十八局的一个鸽友,那就是在天津赛鸽网上赫赫有名的津门强豪,威廉鸽舍主人——董光奎先生。       那天,我从天津河北区某军区测绘大队宾馆坐车出发,当时是16:40,中途转了一趟车,到董先生所在的津南区柳林路即中铁十八局所在地,已经19点都过了,路上花了足足近两个小时。其实近道也有,可我在天津就这么熟,跑点冤枉路是正常的。下了车天色一渐黑,心想,今天可能回不去了,到时就住十八局的宾馆算了。       顺着中铁十八局的居民路问了几下,没有什么插曲,我就来的到了董先生所在的楼下。抬头看这栋楼,没发现养鸽子的呀?楼下干干静静,连鸽子常见的“咕咕”声都没发现。正好楼下院内有个“大姐”(天津人的习惯称呼)在乘凉,我问了她关于董先生的具体楼层,这大姐信手一指,就是这个楼顶。我一听口音,感情还是四川人。       “噌噌噌”我到了门口,这才闻到点鸽舍特有的气息。出差了一个多月,到了鸽友的家里感觉到了自己的家一样,心情一下就好了起来。加上董先生也是部队转业的军人,对于同样有军旅经历的我来说,这样沟通起来双方都显得非常畅意了,有些相见恨晚。       交谈中我知道,董先生小时在四川跟他哥哥一起养鸽子,在部队时也养上了鸽子,爱好延续至今,应该说,是真正的爱鸽人。谈起在部队养鸽子,董至今记忆尤深。当时他所在的铁道兵部队沿线施工,住的是帐篷,他就利用个小笼养在帐篷里,天气好点,碰上休假,就把自己的小鸽子放出来走走,亮亮翅,活动活动。在单调的军营,有了鸽子的陪伴,董先生度过了一段峥嵘岁月。        对此,本人极有同感。当年我在部队要是没有鸽子的调剂,5年的军旅显然是难熬的。        正式切入鸽子的话题之前,我注意到董先生简单的卧室里除了满柜的奖杯,墙上还有两幅30寸以上的大型鸽像。话题就从这两只鸽子谈起。       这就是董先生舍中立下累累功勋的种鸽威廉雄324和威廉雌177。两者都是从江苏苏州——董的老部队杜参谋长舍中引入。近年来几乎所有高位奖鸽,都含有324、177的血统。      “确实是我的功勋!”董先生川味依旧的话语透露出对这对鸽子的深情。说着,董先生拿出一叠赛鸽彩照,依次为我介绍起来……       真是津门强豪!我在为自己养鸽多年至今没有一座奖杯而耿耿于怀,放眼董先生的桌上、窗户口、大衣柜里,全是奖杯。董先生不以为然:“床底下都是。”说完床单一掀,果然一大堆蒙尘的奖杯。我咂舌不已。       “我从部队转业后到地方,第二年就开始养上鸽子,从以前的远程、超远程到现在的短距离速度赛、公棚赛,大大小小的冠军拿了不下100个,奖杯、奖金得了不少。”董先生显得有些淡然。       我惊叹不已,可又诧异。住房条件难免有些简陋吧?即使是初次见面,我也坦言道。       “这是我以前的房子,现在专门用来作鸽舍,家里住在楼下二楼呢,租的。”董先生解释。我释然。爱鸽子投入的人,这已是尽最大的努力了。       由于还没吃晚饭,我们来到楼下旁边的一家“川菜馆”。董先生虽在天津落户20余年,依旧钟情家乡口味,对于我这等吃辣为生的人自然是求之不得。董还说知道我是江西老表后,自己家里的饭他都不吃,特意留着胃口请我一起吃点家乡菜去。我来时楼下问路的大姐,就是他的爱人,知道有客人来,老嫂子特意到楼下候着呢。多热情的四川老乡啊!       几杯酒下肚,我们虽在年龄上有点差距,可已经是无话不谈的朋友了。       老董在津养鸽生涯中,其引种过程可说是煞费苦心。当年为了改良赛鸽的抗劣性,他回老家四川探家一趟绝对要抽出一段宝贵的时光来,到一些当地的赛鸽高手舍中挑选些优异的川鸽回津参血配对,成果立马见效。当然,这里面——人的悟性是最重要的。       后来,国人爱好远程赛事,老董就多次直奔江南,结识了江南众多超远程高手,充实奠定了在津的远程赛事种鸽队伍。虽然现在流行了短程速度赛,但对于远程鸽,老董一直没有舍弃,曾经远程赛的辉煌,靠的就是它们耐劳的品性,对于一个真正的赛鸽家来说,不可或缺。       当短程速度赛日趋火暴时,老董开始很有目的的选择外籍品系。通过多轮赛事的检验,他将部队老首长——苏州杜知我先生舍中原棚引入的威廉.吉尔特定为主血,参以吴淞和川鸽,在津和各类公棚赛事中摘金夺银,真正的自己练出了一支敢于打硬战、恶战的队伍。       三伏酷夏的四川菜馆,饭桌上摆了几个可口小菜和一箱凉啤酒,两个同样有着军旅经历的鸽友,不远千里相聚,况且,都是在当兵前、部队服役时期、转业复员后三个时期离不开鸽子的“超级迷”,缘分呐!       谈到部队,谈到鸽子,喝着啤酒,对于我来说,就是出差时期的“绝对解渴”。不知不觉间,两人已酒醉菜饱。当我要住十八局的宾馆,老董却执意不让,说道“如果不嫌弃,住在我上面去,慢慢聊,还有很多话可以接着探讨。”       我一听,这等美事,行呀!我爽快的应了。       这一夜,老董一定要把床让给我睡,而我呢,想的就是睡那沙发,毕竟我是晚辈,身子骨“抗逆性”多少会好点,最后,还是好客的老董说了算。      那晚,我们聊到了午夜1点多,看着小房间里摆满的各级别奖杯,我有些怀疑自己在做梦。但确实,就沙发上睡的这位瘦瘦的中年汉子,当年从铁道兵部队就地转业天津,一个曾经的“老铁”,落户后86年开始正式养鸽,87年开始参加天津的各类赛事以后一发不可收,光在津门的各级别冠军早已突破了100个,这不是卖鸽广告上的炒作,确确实实的赛绩,是名副其实的津门强豪……我转辗反侧,迷迷忽忽间偶尔传来一两声隔壁的鸽鸣,渐渐地,我合上了眼……(待续)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