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原体
2005-12-15 20:11:45
“衣原体病"是衣原体属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指各种衣原体所引起的禽类、哺乳动物、节肢昆虫或其他动物的感染。本病最早发生于人类的鹦鹉(1 8 9 5年)。自然情况下鹦鹉感染率较高,所以称为鹦鹉病或鹦鹉热。后来人们发现其他鸟类也可感染本病,故而又称为鸟疫。本病是一种自然发生的全身性接触性传染病,各种家禽及1 00多种鸟类均可感染此病,人类也可感染发病。因此,研究、防治本病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鸽的衣原体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传播快、发病率高,但死亡少。只有在饲养管理条件不良、伴发或继发其他疾病及环境恶劣的情况下,才有可能造成大批死亡。鸟疫在禽群中的流行爆发常可引起严重的损失。从1 954—1 956年,美国每年因禽类衣原体病所引起的火鸡死亡和肉蛋废弃导致的农业损失约为50万美圆。在欧洲,曾经有一个时期,随着流行爆发率的增高,鸟疫成了养禽业各部门的职业性 威胁。在原捷克斯洛伐克,乌疫是最常发生的人及动物的共同传染病,而且是禽业人员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病原及其传播特点鸟疫的病原体是鹦鹉衣原体,它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物,属于裂殖菌纲、衣原体目、衣原体科。衣原体是球形微生物,直径0.3~1.5微米。在被宿主细胞吞噬后的几小时内,其原生小体或小而致密的感染型即长大成薄壁的网状球形物,直径0-6—1.5微米,称为原始体。这种含有核丝和核糖体成分的大型体即是衣原体的生长型,以二分裂方式增殖。子代衣原体的体积逐渐减小,并变成直径约0.3微米的致密球状体,内含核物质和核糖体,外由胞浆膜和坚实的细胞壁所围绕。衣原体在宿主细胞的胞浆内的一个空泡中生长、增殖和成熟,为时约30小时。衣原体为革兰氏阳性,在G i ems a氏法染色时呈深紫色,Gastenada氏法染色后呈蓝色。目前发现的衣原体有5种。鹦鹉衣原体及沙眼衣原体,可采用5%碘和1 0%碘化钾酒精溶液染色法将其区别开来。衣原体对能影响脂类成分或细胞壁完整性的化学因孚非常敏感,即使在组织碎片中,衣原体也很快被表面活性剂如季 胺类化合物和脂溶剂等灭活。在氯化苯甲烃铵、磺酊溶液、70%酒精、3%双氧水和硝酸银中,几分钟内便能被杀死。衣原体对蛋白变性剂、酸和碱,如甲醇、硫酸铵或硫酸锌、石碳酸、盐酸和氢氧化钠等敏感性较低,对苯甲基化合物和石灰有抵抗力。20%的组织匀浆悬液中的衣原体56℃5分钟,37℃48小时、4℃50天后被灭活负20℃以下可长期保存;大的薄壁型病原体在负70℃时被灭活。鹦鹉衣原体和沙眼衣原体菌株的增殖都可被适当浓度的四环素、氯霉素和红霉素强烈抑制,而青霉素抑制能力较差。由家禽分离出来的鹦鹉衣原体对家禽的自然致病力可以分为二大类:①强毒株,引起急性流行爆发,死亡率为5%一30%。此毒株从火鸡、偶尔从无病的野禽体内分离到。此毒株也称为“产毒株”,它可导致自然和实验宿主发生急性致死性疾病。病变特征是机体重要器官广泛性血管充血、出血及炎症。产毒株对实验动物具有广谱致病力,这些菌株也常引起禽类操作人员和实验室研究人员的严重感染,有的甚至死亡。②弱毒株,引起慢性、进行性流行,在没有继发细菌和寄生虫感染时死亡率低于5%。这类菌株常从鸽、鸭体内分离到,偶而从火鸡、麻雀及其他野禽体内分离到。感染这些菌株的禽类通常不产生像感染强毒株的病禽那样严重的血管损伤,也没有那样明显的临床症状。人类对此菌不太易感染。鸽和鸭的衣原体病可常伴发沙门氏菌的并发感染,此时患禽的死亡率很高,并向外界排出大量的衣原体。无论体及宿主的易感性,都影响衣原体病的传播以及鸽在发生衣原体病后的结局。在拥挤、卫生不良和高剂量衣原体感染的情况下,幼鸽群可爆发衣原体病。耐过的幼年鸽也变为慢性感染,这样的带菌者可能是无病变的衣原体排出者,不断地污染周围环境。除了通过呼吸道吸入空气中粪便的衣原体及呼吸道分泌物中的衣原体而引起传染外,通过直接接触也能引起传染。此外,伴发沙门氏菌病或滴虫病,可严重影响衣原体病的病程,并可能在幼年鸽和老龄鸽中引起较高的死亡率。症状及病变特点幼年鸽发生没有并发症的衣原体病时,临床症状不尽一致。急性病例表现为发育不良、衰弱、萎顿、食欲丧失、排淡灰色或淡绿色稀便。典型症状可见:一侧或双侧眼结膜发炎,眼睑增厚,流出大量清水样分泌物,以后则变为粘稠的、脓性分泌物,重者可致眼球萎缩以至失明。鼻腔也发生浆液性或脓性炎症。病情严重的可见肺炎及气囊炎引起的呼吸困难,此时可听见鸽发出“吱嘎"或“格格"声,病鸽变为衰竭、瘦弱或消瘦。存活者恢复后变为带菌者。其他一些鸽也可经过感染而进入带菌期,不显症状或最多发生短暂的腹泻。如果这些带菌者存在于环境性逆境或者继发感染了沙门氏菌病或滴虫病,可发生急性病的病变和症状,以致死亡。在没有病发或继发症的病例中,剖检可见气囊增厚,腹腔浆膜面和肠系膜上附有纤维蛋白性渗出物,有的在心外膜上也见有这样的渗出物。肝常见肿胀、柔软和变色。脾瘀血肿大、柔软、色变深。胃肠道充血、出血,即发生卡他性肠炎时,则可见在泄殖腔内容物内含有多量的尿酸盐。隐性感染的老龄鸽若复发时,可见肝肿大,严重充血,实质弥散,有针头大坏死灶,脾脏异常肿大,被膜破裂、内出血。这种病例临床可见突然死亡。诊断衣原体病的诊断不能单凭“典型的肉眼变化、细胞变化或临床症状立即做出肯定诊断,还必须从宿主病变组织中分离和鉴定出衣原体。病原分离可无菌采集出现衣原体症状和病变的组织及分泌物,如气囊、脾、心包、心肌、肝 和肾。活禽可采集粪便、泄殖腔棉拭子、是高毒力菌株还是低毒力菌株,都可在禽群中迅速传播,当各禽舍的禽在全群出现临床症状时,90%以上的禽已产生了抗衣原体群抗原的抗体。鸽体内产生的抗体可抗御大量强毒株的感染。鸽子是衣原体最经常的宿主。衣原体在鸽群中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母鸽到雏鸽"的传播环。衣原体随患病亲鸽的鼻分泌物、粪便、泪液、喙和咽喉的粘液、嗉囊乳等分泌物排出体外。幼鸽因吸入、吃或饮入污染的食物和饮水而感染。本病也可通过吸血混虫叮咬感如在虱体体表或其体内的衣原体,可在宿主间进行传播。环境因素,如拥挤、住处不卫生、气温剧烈变化、生活环境中的大量衣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