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的艺术

2006-03-28 13:43:40

     ——一种科学培育优良信鸽新法简介    1985年我的“De Goede Jaarling”在夏道罗克斯全国赛上,技压8500羽参赛信鸽,一举夺魁之后,反应强烈。失斯特·德·詹(Joom de Jong)随后在信鸽杂志“Neerlnnds Postduiven Orgen”撰文简明扼要介绍了我的育种技术。上述“N.P.O”杂志的编辑和我本人也收到多个反馈。我本人则不无惊喜地应琼斯·得·苏(Jos de Zeeuw, N.P.O杂志编辑)之邀非常荣幸地在此就育种技术作进一步阐述。    开宗明义,我得讲清,信鸽比赛是一种业余爱好,人们从中寻求日常工作和生活压力下的解脱,并无一成不变的清规戒律。只要得到最大程度的愉悦,无必要制定不可越雷池一步的定规,更不能把个人观点强加给众人。如想得冠军,人们得对这种业余爱好迷得如痴如狂。抓住一切机会尽量多获得有关知识,应是不二法门,至于对这些知识的取舍则是个人的事。    在这篇短文中,我大略向读者提供一些指导原则,而不是制定规则。这些指导原则来自于已故匈牙利卡普斯瓦教授阿方斯·安克。是他,使我对他毕生致力于研究的种群遗传入门,并奠定了我随后发表的有关文章的基本思想。从某种意义说,我得坦承那些文章的署名者应该是他,而不是我;其次,我想说明的是对不同品性所使用的术语,我利用了Pict de Weerd出版物的某些段落,在此深表谢意,这些段落使对一些品性的本质加深了了解。    通过实地观察Pict de Weerd收集的原型,便我更加豁然开朗,公正地说,安克教授的理论,结合Pict de Weerd的实际工作,加上我本人的观察,构成了我的育种方法的基础。    最后,我得说,如果没有安克教授对信鸽运动所作的前驱性工作,一切谋略通过基因方法进行育种技术的改良而登上成功之途的美妙幻想都将化为泡影。任何这一方面的进展都会使安克教授感到欣慰。安克教授毕其一生所想达成的目标是解决他称之为“飞翔之谜”的信鸽培育。他以此命名。通过本文,我想为他已作出的成绩做些诠译,也希望读者们在钻研和解决“飞翔之谜”过程中轻松愉快。    在随后的一系列文章中,我想激发起读者对基因育种的兴趣。也许,有的读者已了解,我的方法是基于安克教授的种群遗传理论。开宗明义,让我对种群遗传方法下一定义:种群遗传方法是一种通过严格筛选,同时利用种鸽内部某些品性可转移性规律,谋取种鸽群在品质及数量上改良的方法。    举例来说,假定现在和以后,我们面对一群恒定数量100羽鸽子(当然,实际情况我们面对的是一棚鸽子),其次,我们假定目的是获得高速飞翔信鸽,当然,我们也可假定其他目的,如肥胖信红头信鸽。    经过数年育种,放飞和选择,人们会得到最佳的一群鸽并保持下去,然后以这群鸽为基础扩大到目标数100羽。以百分比来衡量,100羽中的良鸽比原先的一群要多。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仔细分析应走哪条路来获得成功,实际上我也做相当成功,正是在那时候我初识安克教授。    由于条件限制,我无法拥有自己的鸽子时,我就下决心,一旦有机会,我就要进行周密的计划并开创一种新方法。这一切意味着根据严格制定的理念进行育种,不许出任何细微的偏差。我深信这将带我步入成功,正在此时安克教授邀我到他处度假,我真是喜出望外,而今日享有盛名的大牌鸽友董·波尔贝克恰好也在那里,我在安克教授处盘桓良久,我们俩受益匪浅。    回到荷兰,我系统整理笔记,我确信我将获得成功(半个匈牙利在根据安克教授的理论育种),我满怀信心地根据笔记还整理出几篇文章。第一篇文章发表后我就收到已故《信鸽大全》作者阿利·凡登·堆克热情洋溢的评论。第二篇文章中也许过于自信,我预言我的杂交方法一旦就绪,最佳品质的“王牌信鸽”将诞生于我的棚内。    也许由于操之过急,我的上述评论遭到了极大反感,导致余下的文章没法发表,实在令人遗憾!原因之一,直至今日我仍不时收到利用的我的第一篇文章的基本思想取得成功者的来信;原因之二,仅数年之后我培育出不是一羽,而是一群“王牌信鸽”,完全有资格名列信鸽吉尼斯世界记录。    能够用确定的安克教授和我本人的理论,我现在奉献给读者那篇老文章的最新版。我说最新版,因为在我的信鸽培育生涯里,我必须不时修正观点。    详述我的育种方法前,我想再次同读者一起重温种鸽群遗传的基本步骤。在以后我还会经常提到这些。我们必须熟悉这些基本原理。对大部分爱好者来说这意味着用耐心去读枯燥的资料,尽管我已尽力用普通、日常用语来表述,再简化已不可能,不管喜欢与否,我们得花点精力。    信鸽运动的进步只能靠钻研,以养斗鸡、养金丝雀或养兔(仅举少量例子)为业余爱好者在他们的事业中如想登峰造极也得靠钻研。信鸽运动也不例外,我们应不断钻研找出影响信鸽的飞翔不同的品性,而不是仅仅关注千篇一律的东西。    一旦我们的目标锁定为培育冠军信鸽,哪些是我们最感兴趣的突出品性呢?第一组1.活力2.特定气候下的能力3.进入状态的外表    上述品性仅受较少基础影响,从父母系转移给后代的机率较小,种群内交配最易显示负面影响。然而种群外杂交却明显显示改良迹象,这里清晰地证明这种育种方法存在所谓杂交优势。第二组1.“敏锐”(性状)2.智慧3.速度4.特定距离下的能力    此组性状受上百个基因共同作用的影响。这些性状具交互转移性,即某些性状从父母系向后代转移时,父母的影响是均等的。作为定性转移,这种交互转移在次一代不起作用。代与代间的性状品质值总是父母系的平均值。    举例来说,(100+90):2=95,如以95与100配对,将得到97.5。这些仅仅是例子。在这种情况下,种群内并不导致退化。此项意义颇为重大。种群外杂交带来杂交优势。其意义在育种方面如下:    第一组中的性状可以借助有意识地杂交配合得到最大程度地改善。实现这种杂交可以短暂引入合适的信鸽。第二组中的性状一般不能用杂交得到改良。由于这些性状在种群内转移,唯一可行之路是严格选种及周密配对。父母系此类品性越高,后代品性得到改良有机率就越高。这里一个古老的法则:“龙生龙,凤生凤”始终在起作用。    另有些事值得提一下:配对时如何判断一羽鸽子的优劣是一个极不简单的问题。我们得懂得为何我们评定某羽鸽为优鸽,它的长处或短处何在。    有时某羽鸽不以活力见胜,而在强项性状(敏锐)凸显长处,如把它同另一羽充满活力的鸽配对,这羽鸽,事实上要具有相应的智慧和强项性状。否则,活力虽终于得到改良,另两个重要性状却丧失殆尽。    必须要做到的是:——评估不同的性状,某些性状有转移性特征时,将做出与之相适应的育种计划。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