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武汉情

2005-09-02 22:20:10

        列车晃晃荡荡疾驰在南去的路途上,此时的我心情是兴奋激动,还是忐忑、疑虑,我自己也说不清楚。 望着窗外漆黑的夜色中不时摇曳着的灯光,我的思绪回到了我的少年时代,那时的北京天空特别的蓝,云彩也特别的白,一听到窗外传来鸽哨的“呜呜”声,我就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跑到窗边,望着那翱翔在广阔天空中的自由的天使们,暗下决心,我要拥有鸽子,我要拥有最优秀的鸽子。一到星期天,大多数时间我都泡在鸽市,听“养鸽人”侃鸽经,细细观察鸽子的形态、动作……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的心,我和鸽子在心里有着不解之缘。          随着年龄的增大,由于学习、工作、住房等多种原因,一直无缘养鸽,但在这期间,我广交鸽友,购阅国内外各种鸽刊、书籍,汲取知识,因为我有一个信念,只要有机会,我一定要圆养鸽之梦。这一年,我有了未婚妻,也有了自己的一套住房,房址在北京的黄金地段,靠近二环路的安定门,且已装修好了,可美中不足的就是二层,在楼群之中,于是我产生了换房的念头,可一直不敢吐露给未婚妻,心有灵犀的她却早已洞察了我的心思,鼓励我换了一套三环边上的九层楼房,建了一个宽敞的鸽棚。为此只有草草的收拾了一下新房,才能赶上婚期,又是她做通了家人的工作,不办酒席,省下钱来引进种鸽。 此刻我回头望着铺上熟睡的已是我妻的她,心中充满感激。         为了引种,我遍寻各种鸽刊,又求教了许多鸽友,正当我们迷茫之际,在《赛鸽天地》上读到了武汉郑宝筑老师的事迹和鸽子的报告,突然有种很久以前就曾相识的感觉,虽说是深夜三点,但我还是马上写了封信给郑老师,并在第二天一早就发了出去。随后的几天我都是在期盼,同时又不是报太大希望的矛盾心情中度过的,直到有一天,郑老师回信了,出乎我的意料,信中充满了热情、诚恳的希望和教诲,并希望我们能到武汉。         新婚第二天,我们就登上了这245次列车,就要见到武汉乃至全国都闻名的养鸽家郑宝筑老师了,见面说些什么?他能把我们这些无名小辈放到眼 吗?我又能否得到我所需要的种鸽吗?初次到武汉,百忙之中的郑老师能否有假来接我们呢?带着许多疑问我睡熟了。醒来天已经大亮,列车传来广播员的通知:“汉口车站就要到了”列车缓缓的进站了,我和妻子焦急的巡视着,突然一位身着绿色警裤,短袖衬衫,身材消瘦,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的焦急目光与我们相对,我心里一震,这一定是郑老师了,与想象中的除了消瘦一些外,几乎一模一样,此时郑老师也看见了我们,目光中流露出焦急过后释然的表情,微笑着迎了上来,热情的握住了我的手,接过我们的行李,打车把我们接到了他的家中。         郑老师的家在一座老式的八层楼房,从楼下就可见到那封在六楼阳台上的大鸽棚,进了家门,家里的摆设相当简单,可阻挡不住主人的热情好客,郑师母为了我们的到来,错过了回娘家的假日时间,张罗着端茶、递烟、削水果……使我们象回到了家中。         而郑老师却省略了寒暄,单刀直入的进入了主题,他详细的询问着我们对信鸽的认识,养鸽的经验,以及北京近年来的竞翔状况,哪些鸽系、品种稳定,就连我们鸽舍的面积,北京的天气都问到了,这正是郑老师办事严谨、朴实的一面,每一个谈话的细节都是出于对我们的负责。郑老师把自己经过多年养鸽总结的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我们,他认为要想养好信鸽,必须遵守“选种+(择配+管理)=成功”的信条。          1、选种,就是要选择适合本地竞翔的品系鸽种,这是基础,也是关系到能否在极短时间内进入当地竞翔高手前列的先决条件。          2、择配,在择配上郑老师有他独特的一套经验,他认为外血鸽与外血鸽交配,子代遇到阴雨天气很难得奖,主张外血与国血交配,国外远程血编印配国血远程血统;国外中程血统配国血中快的血统;用遗传学的观念,纯种(品系鸽)同冠军鸽(杂交优势)相配,下代即稳又快,再用品系中产生的冠军配冠军,用外血的骨架和速度,国血鸽的耐力和适应性相结合,就会产生杂交优势,但不要用两只等级相差太大的品系杂交,比如:500公里级的不要与2000公里级的相配,它们的子代很可能短程不快,长距不归,并且今后育种不好掌握下代内在遗传基因的变化。         竞翔鸽是一步一步进化的,用500公里快速鸽配千公里快速鸽,它们的子代在500-700公里会很快,好极有可能出现知公里快速鸽,这时再用千公里快速鸽配国血超远距离鸽,成功的机会就大了,郑老师总结为“三级跳”。         郑老师还中“品系论”的捍卫者,他是武汉保存信鸽血统记录最完整的几个人之一,但他又不死报着一个品系不放,他的1995年秋季首届武汉放飞南线衡山冠军就是詹森*老西翁的杂血鸽。         在谈话中得知郑老师拥有钱满和的贝尔琴李鸟、吴淞、太原冠军直系,台湾李作填先生输入的詹森系世界大铭鸽,荣获二十次冠军的“019”直系曾孙,小“019”号;世界大铭“VOS”红狐直系曾孙,“小红狐2号”、“小红狐3号”;世界大铭鸽“麦克斯”直系曾孙,“小麦克斯号”;以及克拉克詹森系、老西翁系等,还有带谢国民先生私环的扬阿腾、詹森、范王路易(90号)直系,郑老师用这些品系进行杂交,取得了许多次优胜,当我们望着满墙上挂着的锦旗和奖杯时,想详细询问竞赛情况时,郑老师只是谦逊的笑了一笑,说:“这些都是过眼烟云,不必提了,何况竞赛只是用来检验育种效果的一种手段……”不知不觉之中,已近暮色,若不是郑师母打来饭菜,我们大家都似乎忘却了饥饿与疲惫,仿佛鸽子的话题有着无穷的魅力。         第二天,恰逢武汉放飞安阳十二万元大奖赛的归巢日,一大早,郑老师带我们来到武汉信鸽协会,上午九时许,第一名携鸽前来报到,许多鸽友和记者纷纷前来祝贺,信鸽协会简陋的大棚中,顿时热闹了起来,陆续前来纷纷跟郑老师打着招呼,或把鸽子拿来让郑老师品评,我们看到了获奖鸽美丽而矫健的英姿;看到了赛鸽主人兴奋而自豪的神情;看到了鸽友充满艳羡的目光……我分享他们的喜悦,体会这激动人心的一幕,我更坚定了养好鸽子的决心。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三天过去了,假期就要结束,为了给我们买到回程的火车票,郑师母找了几个关系都没有买到,因为是国庆期间,导致卧铺票紧张,最后在一个朋友的帮助下,总算买到了二张卧铺票。临行前,郑老师把我们要求的三羽鸽子,连同赠送我们的三羽他心爱的鸽子的血统表一一详细的列出,为了给我们选这几羽鸽子,几天晚上他都考虑到很晚,从品系、稳定性到北京竞翔状况、天气,以及对我们自身的情况都经过深思,当他把鸽子连同血统表交与我们的时候,又叮咛嘱咐了一番,我看出郑老师对鸽子的钟爱以及对我们的期望之情,我什么话都说不出,这种情谊又怎么是语言能表达的呢?         我们依依不舍地辞别了武汉,告别了郑老师一家,踏上了归途,我手里拎着六只种鸽,怀里揣着六张血统书回到了北京,而我们此次武汉之行的收获又何止这些?我们有一位优秀的老师、一位好朋友---郑宝筑先生,我们更有了希望,完成我梦想的希望,我期待着不远的将来,我的信鸽翱翔在天空中,竞翔在比赛的归途中……                                                                  北京孙军 邵腾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