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眼的重要作用(整理)
2006-12-23 13:08:04
眼睛在信鸽飞行过程中起的作用是在视野范围(近距离)内,选择飞行的路线进行定向飞行,并避开障碍物和躲避鹰隼的追击。信鸽在飞行过程中,为避开障碍物和鹰隼,保证安全的需要,以及寻找归巢方位的参照物,必须通过眼睛的视力调节,在视野范围内不断地进行远、近景物的搜索。它通过头部的不断转动,依靠眼睛视力的不断调节,切换所观测到的远处和近处的景物,进而选择飞行路线与搜寻归巢方位的有关的信息。 在近景和远景切换观测时,信鸽必须不断地调整眼睛的视野和屈光度,以便使各种景物的影像,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眼睛在此调节过程中,主要依靠睫状肌、内直肌、括约肌、开大肌的不断收缩和扩张,共同协调完成。在该肌肉群进行调节的过程中,它们不断消耗着血液输送来的氧气和能量并产生酸性代谢产物。在经过长时间持续运动后,如果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不能及时输送来足够的氧气和能量,并把酸性物质及时转化,酸性物质就会积累并导致眼睛的疲劳,从而使面沙变淡、充水。随着酸性物质的累积,眼睛内房水的内压会不断增高,导致晶状体的外突,加剧眼睛视力调节的难度,使眼睛的疲劳加剧、以平方模式递增。当眼睛内房水压力达到极限后,房水外溢,使信鸽视力模糊,并在眼睛的面沙和眼志部位上现出黑色的溢出物。
信鸽在高速飞行过程中,视力调节的频率和幅度与信鸽的飞行速度相适应,如果信鸽视力调节的频率低,则信鸽在飞行时难以快速交替观察远处和近处的景物。视力调节的幅度小,则信鸽在飞行中观察的视野小。故信鸽在高速飞行过程中,如果视力调节频率低和调节幅度小,将导致信鸽眼睛的疲劳和视力的调节功能紊乱。视野内的各种景物如果无法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将刺激信鸽视神经调节,导致纹状体对机体调节功能的紊乱。那样的话,信鸽既无法躲避飞行障碍物和鹰隼的追击,又无法正确选择飞行的路线,甚至无法继续飞行。所以说,信鸽的视力调节功能又决定了信鸽的飞行速度。信鸽对视力的调整,是瞳孔收缩的最终结果,而瞳孔的收缩与眼志的收缩是同步进行的,故直接观察眼志收缩的频率和幅度大小,判断一羽信鸽的基本飞行能力,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贾琨 宋俊平)
那么怎么样才能知道视力调节的好坏呢
眼志 用肉眼观察鸽眼,我们会发现有各种颜色的光环围绕着瞳孔,这就是眼志。维桥的比沙波先生在研究53000只优秀信鸽眼志中,将眼志分为10个认识公式。在他的专著中谈到:“眼志,能预测一只赛鸽可能的能力,据我所知,在没有其他方法能比眼志 提供正确的鉴别方法”长期来 ,大家对于眼志理论都处在半信半疑状态,眼志 到底能看出什么呢?我看当前还没有人能肯定的答出来。我认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眼志均可培育出优秀的信鸽,眼志到底是什么呢?据有关资料表明:眼志是由一块块极小的磷状物组成,其作用是调整瞳孔的位置,与信鸽优劣无关。所以,我们在选鸽、看鸽、鉴鸽时应以赛绩、血统为主。不过,一直有很多鸽友在眼志理论上都深信不疑,利用眼志为核心育种,成绩非常优秀这其中也许是因个人从不同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各自所采用的观点有所对立吧?内线扣 内线扣与眼志 不易区分开来,肉眼很难清楚看到内线扣的形状,需用十倍以上的放大镜在光线充足时,则能清楚显现,内线扣与眼志的特点一样都是环绕瞳孔,但内线扣在瞳孔内,眼志在瞳孔外围。 鸽眼的构造从外至内层次分为:外砂、内砂、眼砂、内线扣、瞳孔,大家一定要区分清楚。内线扣分各种颜色与形状,颜色多为黑褐色,形状有;波浪型、环节型、锯齿型、点状型、光圈型、半圈型、全周型。美国专家比尔苏达伯格认为:依据内线扣将信鸽区分为:种鸽、赛鸽、种赛兼用鸽;还可按形状可辩别出不同距离、不同 速度的种赛鸽及淘汰鸽。内线扣的运用已被很多鸽友证实确实有其效,我也相信内线扣的作用不容忽视。但切勿盲目。
鸽眼断线 许多优秀赛鸽归巢后,大家可常看到其眼砂有了变化,其中有一部分鸽子还会出现一条黑色断线,有人称为“石纹线”(山东鸽友金凡,在九九年三期《鸽王》中谈到这个问题)。我棚有一羽由河南郑州市精锐鸽舍陈雷鸽友赠送的雨点黄眼雌,双侧眼砂均有黑色断线,我开始以为鸽子病了,后来看书上介绍,有此特征之鸽皆为上品,也有一本书上说这是一种病态。带着种种疑惑不解,我拨打了陈雷鸽友的电话,果然这位鸽友见识非凡,原来这条线的产生,并非病理现象,是由于鸽子在飞行中,视力调节频繁,眼砂产生剧烈的摩擦使局部血管氧化断充血,只要休息一段时间便自行消失。所以,我劝大家对此不要过于担心。有许多鸽友看到这一现象后,认为是一羽优秀赛鸽的标志,此话也有一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