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眼解析
2006-01-24 15:09:53
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户。鸟类的特性也会在它们的眼睛里表现出来,鸽子更是如此。 观察鸽眼成了养鸽人的习惯,对鸽眼的逐步理解是人们百多年来不懈努力的成果,因为观察鸽眼是比赛制胜的一条捷径。现在先从鸽眼的解剖说起,以后再逐步深入,并配上信鸽的彩色眼图,这样更易理解其中的奥秘。 (一)、鸽子的双重视力 鸽子的视力也许与鹰一样敏锐,它在高空急速的飞行中能发现地上的谷粒。由于生存需求,鸽子的眼睛必须具有极大的调焦能力和精确的视力。鸽子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眼睛越来越发达,几乎与它的脑一样大。鸽子的眼睛长在头两边的上方,能够在最大的视力范围内观察左右两边的环境。由于它的头部在嘴喙处收缩,使双眼向前倾斜,能利用双眼同时调焦观察前方的事物。因此,鸽眼既能用每一只眼睛看到独立的"正面",为"单视眼",又能像人类一样用两只眼睛同焦看前方某一物体,为"双视?quot;。这种眼的构造,使它的视力范围大大扩展。双视眼的人类,在看地平线时,只能看到 有限的一段直线视野,所见地平线的两端被我们视力"截"掉了,而鸽眼几乎能看见完整的一圈地平线。 鸽眼大小约1.2毫米X 1.5毫米,呈球状体, 让我们由外向内层层走进鸽眼,从生理解剖角度了解一下鸽眼的一些重要的生理组织。 (二)、鸽眼的保护层 1.眼睑 眼睑呈白色、肉红色、灰色和黑色,位于鸽眼的最外层,是多皱褶的肉质层,是鸽眼最外围的保护层。眼睑每分钟闭开5-8次,它的闭合可避免风沙和异物的侵袭,在空中的高速飞行中,这种功能特别有用。同时,眼睑的每次闭合给眼角膜带来泪腺的分泌物,润滑滋养着角膜。 2.角膜 角膜是鸽眼的一面半圆形的"盾牌",质地薄且坚韧,透明度极高;表面湿润,有光泽;具有自我修复功能,一些不太严重的伤痕都能得到自行修复。 3.眨遮膜 角膜和眼睑之间,有一层乳白色的薄膜叫眨遮膜。半透明的眨遮膜,固定在眼睑深部的前上角,平时折叠收拢,不轻易显山露水。一旦角膜受到刺激,眨遮膜会急速地罩合下来,既能保护角膜,去除角膜上的杂物,又能在鸽子打盹时遮挡住过强的光线,控制瞳孔的进光量。 (三)、前眼房 1.虹膜 穿透角膜,进入了眼房。眼房被虹膜层隔成前后两部分,前眼房充满了含有蛋白质的眼房水。眼房水对光线起到折射、析透作用。眼房水底下即是虹彩的缤纷色管堆。虹膜层依附在睫状肌上,位于角膜和晶状体之间,呈环状,围绕着瞳孔。它主要是由血管和色素细胞组成,是睫状肌能量的来源。虹膜受括约肌的作用,能扩散或收缩,如同滤光镜,可控制、调节进入眼内光线的强度。虹膜属葡萄膜,松软有弹性,是海绵状的结缔组织。 虹膜的血管层和色素细胞层形成了微妙的色彩关系,冷色调的桃花眼,红色渐变成紫色,紫色渐变成蓝色;暖色调的鸡黄眼,黄色渐变成橙红,橙红渐变成棕绿色。有人认为,虹膜的不同颜色是因色素细胞的数量多少以及分布状况所决定的,因深浅不同而产生色调变化,而不是因含有不同种的色素细胞所决定的。虹膜不仅对鸽眼起到保护作用,而且具有视力调节功能:虹膜血管层的血液注入脉络膜,调节房水的浓度,使信息经视神经传给导航中枢。 2.眼志圈 虹膜的中间部分就是眼志圈。眼志圈紧紧围箍在瞳孔外,粗的、细的粒子或凝聚,或松散,分布在深色的底层上,砂粒间不时露出一些断断续续的缝隙,有的被更细的砂粒填满,有的露出深色,这就是所谓的眼志"速度线"和"距离线"。眼志是虹膜色素细胞内层的延伸。整圈、半圈、宽狭不等的色素层是视网膜在虹膜终止边缘所形成的色圈环。大多鸽眼的黄砂粒层、蓝砂粒层只遮住眼志环的后上部分,有些眼志环甚至无砂粒层,只见到深色的虹膜底层,这就是所谓?quot;黑全圈"。眼志的质地是由睫状肌的形态决定的。 3.内线口 眼志圈边缘下,可看见窄窄的内线口。内线口是睫状肌伸进瞳孔内缘的重叠边。和睫状肌一样,颜色是深色的。内线口只有1-2毫米,宽宽窄窄,有时甚至全隐进眼志圈内。有时拱起,拱起的折角顶破了眼志圈内缘,深色的"犄角"侵入眼志圈内。有些内缘波纹起伏,有的内缘曲折、残缺,甚至呈锯齿状。内线口的发达与否与睫状体有关,它完全在睫状体的支配下,收缩与扩张瞳孔的大小。鸽子的年龄越大,内线口越变得松弛,显得变化多端。 (四)后眼房 1.睫状体 我们所见的睫状体大多被虹膜遮盖,其实,捷状体的背面,满足条纹和褶皱,由瞳孔进光口向四周辐射扩大,一直延伸支撑着四周的眼壁,是鸽子超凡视力的来源。鸽子的灵敏反应,就是因为有了睫状肌有力的纤维收缩与扩张,控制着瞳孔进光口的大小,调节着晶状体和角膜的表面曲率。这一系列物理动作,只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同时,捷状肌的纤维收缩,又压缩着晶状体,调整缩短焦距。睫状肌又是前后眼房强有力的隔离层。 2.晶状体 晶状体就像虹膜层和玻璃液之间一块水晶制成的双凸镜头,这个"镜头"以改变形体产生的折光功能,把瞳孔进光口的每一道光线进行筛选后投入视网膜。经由"镜头"的控制、过滤、折射,使光线在视网膜上形成最清晰的画面。晶状体形状的改变受睫状肌控制。捷状肌的带状物连接着晶状体,直接控制晶状体的形状。晶状体会产生一些美丽的"斑痕",这些"斑痕"的色彩与虹彩的色彩一样,金色或银色的,这就是所谓的"点眼丛"。 (五)鸽眼的"暗室" 晶状体下,是折光很强的玻璃液。玻璃液的黏度较大,这些稠厚的液体能使眼球保持一定的内压,具有改变光线通过眼球寸的折射率。 栉膜像一片波士顿兰叶,头部连接在视网膜脉络膜上,身子和尾部在玻璃液中漂浮。随着视网膜透焦的生理动作,栉膜有节律地翻动。栉膜宽约3毫米,长7-10毫米,呈多种颜色。除了头部和尾部,中间部分为干部,两边长有15-18个栉叶。栉干表面较平坦,有的质地光滑,有的质地粗糙。栉干中间有一道脊起,顺着脊起的两边,有一些不明物质发出长条形的反光。眼壁近栉膜处有一个与"司令部"--脑连接的通道。通道里是白色的视神经。鸽眼所有视觉情报、信息都经由视神经传递到大脑。 (六)眼球的外壳 鸽眼的眼壁由三层膜构成。最内层为棕褐色,由视网膜和脉络膜两层不易分离的纤维肌膜组成。脉络膜也叫色素膜,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滋养着视网膜上的视觉细胞;中层是血管膜,是眼球营养的"供应商";最外层是巩膜。 巩膜外层是坚韧的巩膜环,是巩膜周围的软骨片组成的支架,可抵消眼内压力,也是调节肌的依附点。巩膜环起支撑、保扩鸽眼的作用。因为,鸽子是单视眼,双眼的视角大于340度,眼球必须突出眼眶,必须要有软骨组织加以保护。有人认为巩膜环的软骨组织对光线具有特殊功能,光线也是一种电磁波,有微粒子,有波动性,鸽子的软骨通过光线对声波有一定的骨性传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