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鸽毛滴虫病是鸽最常见的一种传染性原虫病,鸽毛滴虫主要寄生在上消化道,温热潮湿的天气更为多发;侄何地方、品种、龄期的鸽子均会发病,是对齐鸽业威胁最大的常包病之一。该病于1878年由Rirolta首次在鸽的小肠中发现,据资料显示,约有80%的鸽子带虫、成鸽的症状不明显,幼的症状表现突出,甚至死亡。带虫乳鸽即使发病轻微也影响营养吸收,品质下降,用药时又易出现药残……
1.病原 属鞭毛亚门,动鞭毛纲,多鞭毛目,毛滴虫科,毛滴虫属的禽毛滴虫。虫体呈梨型、圆形或椭圆形,长5~9微米,宽2~9微米,前端有4根鞭毛,体外侧有一扇沿虫体纵轴走向的波动膜,还有1根延伸至虫体之外类似尾巴的轴刺。虫体凭借鞭毛和波动膜在体液中游动。虫体是以纵的二分裂方式繁殖,约4.5小时繁殖一个世代,虫体体外培养需加血清才能生长。
2. 流行病学 主要感染途径是经口感染。虫体最常寄生和损害的部位是消化道。患鸽的口腔溃疡灶是毛滴虫的聚居点,唾液中也有大量的活虫体;患鸽和带虫鸽都是感染源。虫体通过饮水、饲料、伤口及未闭合的脐环等途径均可感染鸽子。成鸽可通过相互接吻或通过 “鸽乳”哺育幼鸽时,把虫体直接传递给同伴或自己的后代。其它疾病的感染和应激因素可成为本病的诱因。
3.临诊症状 本病多发于3月龄以内的幼鸽,特别是未出笼的乳鸽,其感染率可高达90%以上,死亡率30%~35%。潜伏期4~14,病状是否明显以及死亡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虫株的毒力强弱、虫体数量和鸽体的健康状态。一般成鸽多为无症状的带虫者,幼鸽可出现严重的发病和死亡。病程多几天到几周,严重者数天内死亡。
根据虫体所损害的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临诊表现。其中,咽喉部是最常侵害的部位。病鸽表现为由于口腔、咽、食道和嗉囊粘膜受侵害而导致吞咽和呼吸困难,食欲大减,喝欲增加,消化紊乱,精神萎靡,消瘦,羽毛松乱,拉黄绿色稀粪。病鸽死前眼结膜和口腔粘膜发绀。常与白色念珠菌混合或并发感染,此时发病率,死亡率都较高。虫体还可侵袭到腺胃、肌胃、肠、肺、气囊、脂,甚至腹膜,病鸽表现为精神沉郁,进行性消瘦,羽毛松乱;若呼吸道受损伤,可见病鸽张口或伸颈呼吸、咳嗽和喘气;若肠道受损,则病鸽废食,拉黄绿色粘糊稀粪,肛周羽毛粘满稀有,迅速消瘦致死;7~30日龄的幼雏鸽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有时雏鸽未闭合的脚孔接触污染虫体的垫料等也可造成感染,病鸽表现为精神呆滞,羽毛松乱,
消瘦,不愿伏卧,脐部发炎红肿,有压痛,甚至形成溃疡灶。
4.病变 鸽子的上消化道受侵袭时,剖检可见从喙角到咽部,以致食道上部的粘膜有黄白色的干酪样物,形成伪膜或是“纽扣”状,易剥离。内脏被虫体侵袭时,肝脏表面有绿豆至玉米大放射状霉斑样的白色或黄色病灶;肠受损时,粘膜增厚,表面有糠麸样病变;脐部受感染时,脐部及周为肿胀,切口有干酪样物。
5.诊断 据临诊症状及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用生理盐水沾湿的棉签,在患鸽口腔内刮取粘液做成压滴标本,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在400倍放大的暗视野中找到淡灰色梨形或椭圆形活动的虫体便可确诊。应注意与粘膜型鸽痘、念珠菌病、维生素A缺乏症相区别,这三种病虽有粘膜损伤但找不到虫体。与念珠菌合并感染时镜检,除了发现活动迅速、呈梨形透明的虫体外,还可见到芽生孢子或菌丝体。
6.预防与防治 搞好环境卫生,特别是饲槽与垫料卫生,尽量分开饲喂,防止交叉感染;定期镜检普查,减少母鸽带虫,配对前要进行药物预防或治疗,定期对鸽舍,孵卵巢进行清理灭虫;保持饲料新鲜干净,注意补充维生素可减少本病发生。保健砂中加入杀虫中草药(如:青蒿、蛇床子、花椒等)也有一定预防作用。
治疗 以0.1%的鸽滴净水溶液供鸽饮用,连用2~3天,或用甲硝唑0.05%的水溶液供鸽饮用5~7天。与念珠菌合并感染时,应同时口服制霉菌素,剂量为10~15毫克/只.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