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列表
山区赛鸽应走中外结合之道
2007-04-21 14:21:54
注入“外血”,让地方老品种鸽再创辉煌!
随着我国赛鸽运动的蓬勃发展,300——500公里的短程速度赛愈演愈烈,参与人数之多,热情之高,奖金之大,令人触目惊心、眼花缭乱。
俗话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对于我们福建山区的鸽友来说,这句话用来比喻赛鸽在此的难飞程度也不足为过。特别是我们山区春季的比赛,多变的气候,不稳定的峡谷气流,高山的阻碍,使得赛鸽归巢更是难上加难。做为一名赛鸽新手,为了育出较为理想的参赛鸽,今年春繁前拜访了我地的许多养鸽前辈,诚心向他们取经,使我受益匪浅。结合自己的学习所得、经济能力,我觉得如能充分发挥地方品种的特长,适当溶入“短程快速型”的外血鸽,也是一条可行的育种之道。
在历年的竞翔过程中,这些地方老品种鸽的上辈或多或少都有过上佳表现。经过赛鸽前辈们多年的汰劣选优,造就了它们对当地地形地势的适应性,因此具有很强的抗逆性,山区恶劣多变的特殊气候对于它们定向能力的影响较小。再说,它们的耐力并不比“短程快速型”外血鸽差。我想唯一不足的是,缺少“短程快速型”外血鸽的“爆发力”。只有在遇上恶劣天候竞翔时,它们的优势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有率先归巢夺冠的可能性;而擅长飞“艳阳天”的外血快速鸽,能否归巢也很难说。
像林波尔、桑杰士、詹森等之类的“短程快速型”外血鸽,擅长于飞300——500公里的中短程距离的比赛。这些鸽子大都属于早熟型品种,胸部肌肉发达,翅膀坚实有力,爆发力很大,飞行速度快,四、五个月龄就能轻轻松松地应付当前盛行的幼鸽赛。但我们同时也看到了,这些“短程快速型”外血鸽缺乏耐力。它们飞惯了荷兰、比利时等国的优质竞翔环境,长期的基因定向遗传,使得它们一时难以适应我们山区特殊的气候和地形地势,抗逆性也较地方老品种鸽差。从我地的这几年竞翔情况来看,这些“短程快速型”外血鸽在200——400公里飞的速度很令人欣慰,但一上500、600公里就很难归巢,遇上恶劣天气丢得更快。而我地的赛事几乎都设在500、600、700公里的距离上,所以这些“短程快速型”外血鸽也就显得“英雄无用武之地”了。
再想想,我国鸽界先驱李梅龄博士,历尽千辛万苦,辗转几折才从德国引进了“伟奇系”和“固耐系”等十羽优质铭血鸽,经过漫长的定向培育,终于育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李鸟”,开创了我国信鸽事业的新篇章。有感于此,我觉得只要我们积极发掘地方老品种鸽的有利优势,精选其中的优秀个体,并注入“短程快速型”外血鸽的特长,让它们取长补短,优势得以互补,或许可育成适合我们山区竞翔的特色快速鸽。
让我们广大山区的工薪鸽友共同努力吧!
评论
章良 05-05 17:17:11
鸽主的说法也有可取之处,山区的地形复杂,所以对信鸽来说赛线比较困难。飞短程的鸽子爆发力强,国血耐恶劣天气。如果把两者结合在一起不愧是个不错的选择。德国的山也多,但是有会爬山的詹森。中国的山也多,但是有国血。但是如果引进鸽子的话,我觉得要引进速度快,并且耐力又好,能够吃苦,意志力坚韧的鸽子。因为这样的鸽子更适合在山区中飞行。
颜元达 04-23 11:10:26
凡事都得有创新,大家都知道优秀国血鸽在山区竞翔归巢率是不成问题,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这些优秀国血鸽在300_500公里竞翔的速度不胜人意.在当前以速度比高下的各大赛事中,要想争金夺银就是有些差强人意.随着山区赛鸽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速度赛也将倍受青睐.所以我们有必须将这些优秀国血鸽进行改良,适当溶入优良的"外血",以弥补优秀国血鸽的不足.当然这得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如果我们在育种上还是"闭门造册",不"改革开放",优秀国血鸽终究会被历史所淘汰!
贾先生 04-21 19:32:36
楼主此言大差! 山区信鸽竞翔水平较内地差,一方面有品种的问题,关键的问题是地域的限制,适当引进外地优良品种是对的,但把引进中短程的方面放在引进外血上绝对上个错误! 山区鸽赛主要的矛盾并不是速度不快,更主要的是归巢率太低,主要的原因,就是山区比赛飞行的难度远远大于平原。我们知道,大多数鸽子在比赛中每天可以可以飞行300-500公里,山区鸽子也并不例外,那么,为什么山区放个200公里鸽子都可能要飞2-3天呢?鸽子并不会在路上玩耍,那么只能说明,山区鸽子归巢并不是按理论的直线回归,而是沿着山沟(类似公路的修筑方法)绕来绕去,可能50空距,但前边有一座大山挡路,于是鸽子要绕行很远再绕回来这样飞行。那么按照这样飞行要求,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鸽子呢? 首先:要身体素质非常好,善飞长距程;第二、要有吃苦精神和坚定的归巢信念;第三:定向准确。按照这种标准,外血短程鸽能适应吗?其实答案已经非常明确了,我们需要的就是我们的精英--优秀国血鸽!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