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训放严重损失想到的……

2007-10-24 15:49:36

    昨天训放西昌,总的来说还是比较理想的,不过每个鸽友都有赛鸽没有当天回来。今天天气不如昨天,昨天多云间晴,今天天气多云,昨天没有回来的赛鸽,今天早上回来的可能性最大。昨天不少鸽友都有2-3羽鸽子没有回来,如果今天能够回来,这次训放总的来说还算是比较成功。不过有两三个鸽友就掉得比较惨了,有一个鸽友放二十二羽,昨天只回来几羽,也有鸽友放五六羽只回来一两羽。     究其原因,就是平时没有训放过。我问这几个鸽友:“为什么平时自己不训放?”“鸽友说:“平时没有时间,加上鸽子比较小,时不时还生病,没办法放。”其实,该鸽友说没时间训放是假,鸽子比较小,时不时生病,影响训放才是真正的原因。我提醒该鸽友:“平时要注意管理,特别是鸽舍卫生一定要做到位,幼鸽三个月大时就要开始训放,这样才会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要吸取教训啊!”     才开始养鸽子的鸽友,一般重品种,轻训养,这是初学者的通病。主要是没有吃过大亏,认为只要鸽子好,一定会飞出好成绩,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我刚养鸽子的时候,也是这样认为的,因为那时养的全是国血鸽,在我们山区,赛鸽500公里归巢非常不容易,所以主要精力都用在赛鸽的归巢上,速度从来不是我们考虑的因素。大家都在想:归巢都保证不了,还谈什么速度?在山区确实是这样,归巢是第一位,有了一定的归巢率,鸽友才会考虑速度。     在只考虑归巢,不考虑速度的情况下,那些归巢速度慢,但是归巢稳的赛鸽成了鸽友们的首选,有些鸽子放500公里十多天,一个月回来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因为这种鸽子是放长距离鸽子的首选,所以非常受鸽友的欢迎。鸽友在一起聊天,常常以此为荣,导致培育赛鸽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     有一次500公里比赛,有个鸽友的鸽子在训放站迟归,集鸽当天才回来,在外生活了十多天,回来时身体不好,羽毛蓬松,极度疲劳,我劝这位鸽友不要放了,如果继续比赛,丢失的可能性很大,因为我们小鸽会比赛的次数较少,鸽友怕失去一次比赛机会,所以鸽友说:“拿去放,丢了算了。”     比赛当天,天气恶劣,全州两千多羽赛鸽,回来几十只,这只鸽子在经历了十几天风雨洗礼之后,在一个雨后天晴的日子,突然从天而降,回来时满脚黑泥,神采奕奕,脖子上的羽毛发出金属般的亮光,令人兴奋无比,鸽子归巢时本人就在现场,目睹了这一精彩场面。     鸽主说:“比赛时鸽子身体好差哦!回来比上笼时身体还要好,别人的鸽子在赛鸽车内受折磨,我的鸽子在赛鸽车内养精畜锐。”后来这样的事情在我们鸽协又发生了几次,所以我认为:比赛时鸽子身体差点也没关系,鸽子放飞后,有本事在当地躲避天敌,找到食水,能找到安全过夜的地方,只要是好鸽子,就一定会回来,只不过速度慢点罢了。     在那不大讲究速度的年代,有这种看法一点也不奇怪,但是如今讲究的不是归巢,而是速度;短程比赛不讲速度,赛鸽运动就无法立足,赛鸽运动也就不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所以,只讲究归巢不讲究速度,在现在看来已经行不通了,鸽友比赛追求的是速度,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归巢。在山区和一些放飞环境不好,归巢率太低的地方,现在还有不少鸽友还存在这种想法,看来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     目前山区鸽友,为了解决归巢率低、速度慢的问题,一是引进既有速度又有一定归巢能力的赛鸽;二是提高训养水平,提升赛鸽体质。通过努力,现如今归巢比例大幅提高了,速度也上去了。     最终解决了中远距离赛鸽快速归巢难的问题,山区赛鸽突飞猛进,满足了山区中远程比赛的需要。现在还有鸽友,抱有陈旧观念,看来是行不通的,也是错误的。其实,不管我们饲养超远程赛鸽还是短程赛鸽,训养始终是赛鸽不可或缺的基础,任何比赛离开了高水平的饲养和训练,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评论

方伟  10-28 22:29:05

同意hb3666鸽友的意见!要改变一个地区的赛鸽落后面貌,首先要改进的就是怎样养好鸽、赛好鸽的观念!!!没有好的理论来支持,盲目的养、赛下去,还是老样子,所以整体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得了的,要靠及少数的鸽友首先认识到这一点,慢慢的带,用事实来证明科学养鸽、科学训练的好处,用成绩、用速度来验证科学养鸽的理论的好处,其次还要靠当地鸽会积极解决奖励飞得好的鸽友,加大奖金力度,对飞出高分速的,破历史分速纪录的重奖!!!这样才能在不远的将来,不管是赛鸽品种的整体素质还是鸽友们养鸽、赛鸽的整体素质、鸽会集体的整体素质(公正、公平、公开)都会展现出光辉的一页来。

红顶屋鸽舍  10-27 22:08:37

快是赛鸽的生命,无论是鸽会的大奖赛,还是公棚赛,都以快速归巢来要求赛鸽。快从何而来?一般来说,一羽快速鸽的育成,种是很重要的,占50%。但更要靠养和训占50%。训养不好,就是最好名血的后代也飞不出冠军和好的成绩来。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