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常谈话“引种”
2014-02-19 0:12:33
关于“引种”的问题是长久以来大家谈论较多的话题,我在这里也谈一些我的看法,和大家一同探讨交流。
第一点:我认为引种的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引进好的种鸽源,通过配对繁育,让子一代子二代来取得好的赛鸽成绩。而保种就成为了引种成功与否的基础,也是为了发挥引种最终目的、取得成功的几项重要措施之一。
诚然,几乎每一位养鸽者都要经历“引种”这个过程,引种的目的也是希望改良血统或者提升新赛鸽的优势。而“引种”过程的付出绝大多数都是随个人的经济实力“大小”来决定的。当然也有很多虚怀若谷的鸽坛老前辈慷慨赠鸽、无偿支援种鸽的事迹时常在信鸽界被广为称赞,一时传为美谈佳话。
有时候耳畔常常听到一些鸽友引种的事,有的鸽友朋友花了好多钱,引进的鸽子却怎么也出不了成绩;而有的鸽友朋友只花了不多的资金引种,却飞得风生水起。我在想,这大概就是玩信鸽的魅力所在吧。所以这种缘分是说不清也道不明的,看不见也摸不着,让你我没法把握。
在我“引种”的经历中,曾经有一位良师益友给我打了一个比喻,他说:“如果没有刀,我们如何杀鸡?你没有这个种源,你如何谈以后的配种育种,如何去和其他的鸽友朋友们去一较高下、一争长短呢?!”正是这个看似很简单的比喻,让我至今印象深刻,从另一个侧面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引种后的保种工作是很重要的,就像是我们自己留给自己的武器一般,千万不能一时冲动,随随便便就丢弃了你引进过来的“资本”。(就算是前辈送的,那也是难能可贵,非金钱可买,这份情谊也非能以金钱可比的。)
前几日跟一位知心好友谈天时,无意中谈到他在今年送给一位当地鸽友的幼鸽是否出赛的问题,我们的想法不一。
我个人认为:我这位好友去年成绩斐然,在当地有一定的知名度,别人从他舍引进一只幼鸽,不会轻易去参加比赛,肯定是先保种,用育出子代参加比赛的可能性更高。好友坚持认为:鸽子只有比赛完才有做种价值。首先,我不得不承认好友的理念是正确的,但请仔细想一下,如果引进他系种鸽的鸽友用他的幼鸽参加比赛,成功自然高兴,如果失败丢失了,是不是人家白白浪费了这次引种的目的。
可能我的思想观念偏向保守、不够大胆,思路也不够开放,值得批评和检讨,但我始终认为:有了种源才有机会。
本人提倡引进种鸽前所做的功课要完善:第一,对所引进种鸽的家族成绩要有一定的了解,本系鸽子适飞什么距离与什么天气下会表现强势要有一定的认识;第二,对所引进种鸽的上代配对情况作仔细了解,例如体型、骨架、眼睛,各方面均要有一定的了解;第三,引进种鸽的配对方法要多请教原鸽主,这一点很重要,本人认为只有原鸽主自己最了解自己的鸽子配对方法。引进了优良的品系没有合配的鸽子,也是比较可惜的,可能导致你的引进失败。我们常说:品系是基础,配对是关键,养功是过程,比赛是结果!环环相扣,容不得半点误差,要想有超过其他人的表现就一定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耐心。
一只优良品系的鸽子,考察它的好坏时可以从两方面着手:第一,它在当年作为比赛选手时出战的情况;第二,它的育种情况。当然问题要一分为二来说,有好的成绩不代表它就是一只好的育种型的种鸽;同时它本身可能成绩并不出众,但它的育种成绩是惊人的。我记的吴淞有一位前辈当时把一只名次靠后的鸽子出让给外地鸽友,后来就是这只名次靠后的鸽子,子代成绩特别好,让他后悔莫及。至此还是那句话:鸽子的魅力就在于此,没有人可以肯定瞧得明白,要多给机会。这也让我想起了汪顺兴大师的一句话:做种选育,眼睛不要只盯着前高位的名次鸽。
第二点:我想说的是“引种”后与本地种鸽的适配性。中国之大,地形南北东西各异,鸽子也同人一样。从外省引种鸽子,要让鸽子适应当地的地形气候,入乡随俗,就要配合本地种鸽。前年本舍支持四川鸽友的种鸽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例子。我让四川鸽友用本舍引进过去的种鸽搭配当地飞过路的鸽子,子代当年秋天就飞出成绩了。
去年秋天,另一山区鸽友也引进本舍的种鸽,经本人劝说使用当地种鸽进行配对,同样今秋获得成功。
异地引种种鸽的“适应性”,可能是导致鸽友所引进种鸽为什么当时难以发挥成绩的主要因素。我认为应该多采用当地稳定性较高的品系来配对所引进的异地种鸽,增加本身素质的同时,掺入新鲜的血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种鸽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