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遗传学的角度研究养鸽的关系(转载)

2005-12-10 16:33:08

从遗传学的角度研究养鸽的关系     遗传学是个大的学科,研究遗传学的学者早有科学预见。最早出现在国际科学领域是从进化论开始的,是由法国的拉马克提出的“器官”和“性”的进化论,后发展到英国的达尔文,对拉马克理论进行深层次的探索,使遗传学逐步推广开来。                                世界上第一个提出遗传学理论的,当属奥地利的孟德尔,他提出两点重要的理论。一是分离定律;二是自由组合定律。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对孟德尔理论进一步发展,并提出“性细胞”和“性染色体”。他们两个人所研究的问题很有学术价值,论文也很有见地,都是遗传学的奠基人,也是笔者以下要研究的问题。    一、性别是怎样认定的                                什么是遗传?简单地说,遗传是指遗传物质从上代传给下代的现象。笔者可根据遗传学的原理,从遗传学的高度研究养鸽的关系,以帮助养鸽者了解、参考和掌握其方法,对养鸽颇有益处,同时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决定动物性别是靠ZW型,使鸽友在实践中也能看出雄雌,一般是身材高大的是雄性鸽,身形微小是雌性鸽,也可以从鸽子交尾时能见度辨认出♂♀来,还可以从母鸽生蛋看出鸽子性别来。                                通过性别的辨认,有助于我们饲料营养搭配。往往在不同时期的鸽子,所需饲料不一样。如幼鸽与家训鸽、赛前鸽与赛后鸽、良种与品系、雄鸽与雌鸽、孵雏鸽与培育鸽、喂乳鸽与幼小鸽、洋鸽与病鸽等都不可能一致。所以说,饲料是饲养各类鸽的关键。把握不好不准,都对鸽子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遗传学是通过性染色体来区分性别的,由于还有许多控制其他性状的基因也位于性染色体上,这些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生物在世代延续过程中,每一代现有遗传,也有变异。遗传和变异相应对立,而只相互联系的,它们构成了生物体内的一对矛盾。生物就是在这种矛盾的斗争和转化中不断向前发展。                                遗传基因型和遗传表现型,而基因型决定表现型。前者是指生物体被研究性状的有关基因组成而言,后者是研究的基因型的性状表现而言的。这两种情形所表现的不一样,必须要借助先进设备进行观察和研究,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的问题。    二、性细胞与体细胞                                谈性细胞离不开体细胞,体细胞多于性细胞,是一种生理现象。当性细胞尚未完全成熟时,它们仍然与其他体细胞相同;当性细胞成熟后,正常情况是体细胞80对,性细胞只有40对。                                只有性细胞成熟以后,性细胞与体细胞产生分离,被遗传学中称为减数分裂。当精子和卵子同时具有40条染色体时,才会产生具有正常鸽子的80条染色体的受精卵。                                性细胞中的变异,通常是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各个体之间的差异。变异一般可分为两种:一是不遗传的变异;二是可遗传的变异。同源染色体的一对大小及形状相同,而分别来自父母亲代的两条染色体之间,有时会有一段杂色体在彼此间互相易换的情况,因而使得染色体的组合方式有了更大的变异。    三、性染色体的发展    在日常育鸽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就是在同胞幼鸽中,多数是雌雄产生,而且雌较为难一点。在染色体中有一对是性染色体,也称X染色体。在雌体哺乳动物体内的所有细胞中,均有相当数量的成对染色体,其中包括一对性染色体,性染色体通常表示为XX。                                雄体鸽子的性细胞,精子染色体一共有40条,即59条体染色体及1条性染色体(X)。雌性鸽子的卵细胞中也有40条染色体,其中50%的卵细胞所拥有的染色体,由39条体染色体加上1条Y染色体组成。    如果一个精子(1X)与一个携有X的卵子受精,则将产生一羽具有两条X染色体的鸽子,也就是雌鸽。                                 遗传学原理知识及其深奥,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问题。只有努力不断地学习理论,储诸实践的运用,逐步深入遗传学领域,研究遗传的原理,寻找育种的突破口,为养鸽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加速理论研究,推进实践的方法,养鸽必然有新的进展。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