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鴿育種不是公式,育種的訣竅在於靈活運用

2007-08-04 11:14:49

一般的鴿友都會有一個錯誤的觀念,咸認為賽鴿育種就是很簡單的以冠軍鴿來交配冠軍鴿,就能生出冠軍的子代,這實在是個頗為值得加以深入探討和耐人尋味的問題。 依照邏輯的推理,最好的配上最好的,其結果應該是最好的,但是這種推理在育種學上並非全然是如此,“ 1+1=2 ” 、 “ ( 4+2)÷2=3 ” 誰都知道這是個簡單的數學公式。 數學有固定的公式或者一定的解題模式,但是育種學並非數學的「和」,也不是「平均值」,也無法預先有明確的「預測值」。育種學是活的,是一門實地統計再加上需要親身實驗的科學,並不是死死的硬套上某個公式就可以,是會隨著不同的結果而隨時做適時的調整。訣竅在於思考的速度要快,分析判斷要正確而果斷,資訊的調查、收集與彙整更是要敏捷,這一切端賴充分靈活的運用。很多鴿友都有一個共同的期望與願景,冀求自己作育出的鴿子都能夠速度快並且穩定度又好,套一句大家常掛在嘴邊的話“好天會來,壞天擱厲害”。於是將速度鴿配上能飛惡氣候的穩定鴿,以個人主觀的認定去求數學的平均值,誤認為子代“應該”是速度既快且穩定度又夠,但是事實上卻往往事與願違。鴿子育種並非是數學公式,也很難能夠事先去預測有哪些結果。依照育種的原理,兩個具有不同性狀的親本互相配種,其子代會呈現各自不同的表現型,期望值會偏向於兩極,子代可能有既飛不快穩定度又不夠的、飛速快穩定度平庸的、飛速平庸穩定度夠的,這些表現型所佔的比率最多,而我們所期望的“既快且穩”的子代比率卻是最少。由此衍生出個比較弔詭的問題來做個探討:1. 體型大的配體型小的問題。實際情況:子代往往呈現兩個極端,體型不是大就是小,大小適中的“中間型”子代比率卻不多。2. 長距離鴿系配短距離鴿系的問題。實際情況:往往會育成不長又不短的四不像鴿子來,原本期望育成長短皆宜或是中距離的鴿子,但是這種機率還是很少。就是因為育種不是數學公式,無法公式化,也不是以機械產出的工業產品,可以設定在某一個期望值之內,在品管的制度下,就可以生產出無數的相同產品。遺傳基因的自由分離與重組、連鎖、互換的各種排列組合可以說是千變萬化,會出現甚麼樣的子代當然是難以預期。因此,賽鴿的育種應該盡量採取將相同性質的鴿子配在一起,即飛行速度快的互配、體型大小類似的互配、惡氣候及穩定度好的互配、長距離的配長距離的、短距離配短短距離的。 以相同性質的鴿子互配,其子代的同質化也比較可以預期,否則必須作育出大量的子代以供篩選出符合原本所期望的,這種育種方式如果在其它的動植物上或許可行,但是用在賽鴿上則有很多的瓶頸和困難:1.母鴿一次只能產下二個蛋,也就是說鴿子一次的配對最多也只能育出二羽子鴿來,不像植物一樣可以利用種子培育出成千上萬的子代,在育種學的範疇內,如果可供選擇的樣本數太少,運用“生物統計學”去求取“迴歸係數”那就失去了意義,也會使得育種的方向偏離主題,結論更不客觀,那就失去了原本育種的目的。2.賽鴿的育種方向迥然不同於其他的經濟動物,我們要求乳牛的就是產乳量,而產乳量可以從每天的產乳重量來獲得;蛋雞的產蛋量也可以從每天的產蛋數來獲得;肉豬和肉牛的背脂厚度以及腰眼面積,都可以藉助超音波等科學儀器來獲得;雞、鴨、鵝、牛、豬等的增重和飼料效率都可依據所餵飼消耗的飼料量和其他的數據來獲得。這些我們所要求的經濟動物性狀都是可以“量化”的,可經由各種不同的方式求得所要的不同的數據,再彙整所有的數據以供歸納比較與分析,這個結果都是可以用數字來表示。唯獨賽鴿的飛翔速度、歸巢慾、適應惡氣候能力、飛翔耐力與敏捷果斷的判斷力等等的天賦智慧是無法用任何儀器來測量出,更不可能僅憑肉眼就能分辨出鴿子的孰優孰劣。談到賽鴿是用來“飛”的,不是用來“看”的,“比賽的集鴿籠是鴿子好壞最公平正確的裁判者”,光憑養鴿者的肉眼和手感,是不可能挑出好鴿子的,鴿子的好壞唯有通過種種比賽的考驗才是最正確、最真實、最客觀。因此,賽鴿的育種可說是完全不同於其他動物的育種,一個配對是否成功,育種的目標和方向是否正確,都必須仰賴其子鴿實際參與競翔比賽的成績。

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