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鉴鸽的演变、轮回及其他】

2015-08-27 22:50:30

    在中国远程赛鼎盛时期,传统的鉴鸽法是看——看鸽眼。那时大多鸽友身上都揣有放大镜鸽子一上手很自然地掏出镜子看眼,等到抬起头来脸上就有了心里有数的神情。       也有不用放大镜的。有位和我同龄的鸽友,拿过一羽鸽子,手捏住脖子在眼前一晃,立马作出结论:不错!或,不行!其他部位根本不看,更不摸,准确率非常高。后来,随着短平快依次铺开,看鸽也逐步改成了摸鸽。       最初的摸鸽出现于1990年初,如同短平快一样,来自海外。那年,我因出版《赛鸽者成功之路——中外114座冠军鸽舍竞翔秘诀》一书,去无锡魏振武先生家校对有关他的书稿。魏先生用十分异样的神色对我讲,前几天有位香港先生刚走,他看鸽子不看眼,而是晚上进棚,关上灯抓住鸽子摸……魏先生像说天书一样说,我像听天书一样听,这大概就是大陆鸽界摸鸽的源头。也就在那一年,林云达赞助的“速度赛”在无锡举行,从而拉开了大陆短平快的帷幕。     一、鸽眼理论起源于英国而发展于中国     就像赛鸽运动起源于进化论的故乡英国而发展于比利时一样,鸽眼理论照旧起源于英国而发展于中国。19世纪初,一个叫沙波尔的英国人出了一本书:《眼志论》。他把鸽眼分为五部分:瞳孔、内眼志、外眼志、底砂面砂。眼志的英文原文是eye sign,即眼睛的印记、标志等,意译为眼志,还有音译为阿尔砂(阿尔赛),这个叫法流传了许久。     在中国远程赛盛行年代,可以说不看鸽眼的鸽友基本没有,更有李梅龄先生手绘的10鸽眼图。随着中国远程赛的不断壮大,鸽眼研究也深入发展,鸽眼被细化为诸多层面。如内眼志就被分为10种形状,有窄细状、宽厚状、绳索状、荷叶边状……外眼志同样也被分为10种,有半圈、全圈、立式眼志卧式眼志、全圈宽厚状、全圈锯齿状……外眼志上的细线,则根据横向或纵向被分为速度线和距离线,圆点状的则被称为点眼丛……     底砂细密,面砂隆起、粗厚,有的面砂靠近眼皮处裸露一圈,被称为外封砂,这是中国鸽友的发明。此外,瞳孔收缩的快慢、瞳孔抖动的强弱、眼砂的色泽、眼睛的神色……各有说头,不一而足。另外,还有用眼底镜看眼底的,也自成一系。    根据那时的鸽眼理论,一羽优秀中国远程赛鸽子的眼睛应该具备四个特点:干、老、厚、实。内眼志要宽厚(3岁后的须呈绳索状或宽边荷叶状),外眼志要呈锯齿状立式或卧式(种鸽全圈为佳),底砂细密,面砂起台,颗粒饱满,砂层粗厚,黄眼要像干裂的泥塘底,砂眼要像饱满的石榴粒;眼光看上去要机灵或凶狠,瞳孔要有节奏抖动,频率不应太快,但每次都应有一定力度……     二、姜晨光把鸽眼理论发展到极致     原江苏省鸽协杂志《翱翔》编辑,我的故友姜晨光把鸽眼理论发展到极致。姜晨光可以说是一个中国乃至世界极少有的不养鸽、光看鸽、光写鸽的鸽痴。他的屋里堆满了各种信鸽杂志,上世纪90年代初,台湾信鸽杂志在大陆还很难见到,而他的桌子上却整齐地码着好几摞。他写起鸽子文章来,可以一天不吃不喝,除了看鸽、写鸽,一切家务活均与他无关,直到老婆与他离婚也不改初衷。到日本讲鸽眼,光记得日本鸽友的神情,而不知富士山模样。他研究鸽眼理论的痴迷,令我感慨。     1991年春节初二,他背一行囊,从南京赶到济南专程看鸽。他讲,他的鸽眼理论还需在实践中验证。我事先通知了几个鸽友,每人提了一笼鸽子在我家等候,姜晨光兴致勃勃,逐一上手。姜晨光发明了“眼脐”的叫法,大概在原先的内外眼志接壤处。姜晨光看眼用高倍放大镜,每一羽看得很仔细,看见中意的,就立马从包里掏出照相机和一个500度的电灯泡,趴在我的组合家具上拍鸽眼。     按事先约定,他看每一羽鸽子,鸽主都不介绍。我先把我的天水1020公里雌鸽冠军“天水铁娘子”86.2311递给他,他用放大镜很仔细地看了一回,抬起头,看着我,很兴奋地说,这绝对是一羽2000公里级的鸽子!说完,点亮那只500瓦的电灯泡,进行拍照。后来,又看了其他鸽友的几羽长沙1000公里优胜鸽。他对众人说,刚才那几羽应该都飞过1000公里,上代含有2000公里血统,但够2000公里级别的只有第一羽。     这时一个朋友说,第一羽是放天水的鸽子,后几羽是放长沙的鸽子。姜晨光听后说,同是1000公里比赛,困难赛线和好飞的赛线筛选出来的鸽子就大不相同。就拿天水和长沙来说,放天水的鸽子放长沙绝对没问题,但放长沙的鸽子放天水就很难说了。济南地理结构特殊,三面环山,一面临河,中间洼地,冬天严寒,夏天酷热,历来有济南“赛鸽难”一说。济南放天水1020公里历年归巢鸽不过5羽,被称之为“死亡赛线”。1990年,市中区鸽协改放南线长沙1000公里,结果鸽子大面积归巢。人们喜上眉梢,奔走相告,庆贺济南找到了一条黄金赛线。岂不知福兮祸所依,赛线好放了,鸽子品质也就参差不齐了。那天姜晨光看了大约100多羽鸽子,在场鸽友都认为他看得很准。     三、赛制决定鉴鸽方法     从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短平快的全面铺开,鉴鸽方法也逐渐发生了根本改变。对这个时期入道的鸽友来说,鉴鸽方法就是摸,放大镜仅是个传说。一鸽上手,不看眼,而是摸:龙骨耻骨、翅骨、背骨,胸肌、腰肌、腹肌……改看为摸,皆因赛制转变。     “500公里凭力气,1000公里凭种气,2000凭运气。”这句老话永不过时。凭力气的比赛,要在骨骼肌肉上分高下,因此要摸;全国一色短平快,也就带来了全国一片摸。近年来,中国远程赛开始全面回暖,鸽眼又开始时兴。因为,凭种气的比赛靠摸就不大行了,因为手感不佳的冠军鸽太多,因此要看……看与摸,皆为不同赛制的产物,二者孰优孰劣?     可供借鉴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过去到鸽友家看鸽,鸽主递过鸽子都不介绍,但看鸽者都能看出个大概。而现在到鸽友家看鸽,鸽主递过鸽子就说,这是某某比赛冠军,这是某某比赛亚军……     原先普遍不介绍,现在普遍介绍,其中有什么玄机吗?在看眼时代,有过一定养鸽经历的人从眼上都能看出大概:是种鸽还是赛鸽,杂交鸽还是近亲鸽,死棚鸽还是活棚鸽,飞没飞过,飞过多远……如果你一递过鸽子就介绍这羽鸽子的情况,似乎有小觑对方鉴鸽能力之嫌;而现在递过鸽子就介绍,是因为大家普遍认为,靠摸是摸不出这羽鸽子诸多情况的……     四、游离于两种方法外的鉴鸽法     除了看和摸之外,还有别的鉴鸽法吗?回答是肯定的。我的鉴鸽法基本是以下两种。     一是感觉。这种感觉说来非常神秘。我认为它是生来具有的,并非后天训练所得。这种感觉具体讲就是在几十羽甚至上百羽鸽子中,突然对一羽鸽子有感觉。这种感觉的具体表述可为眼前一亮,或心头一颤,从而紧盯不放。     这种感觉就是既不看眼,也不摸骨,而是站在三步之外,凝神屏息,用目光在鸽群中巡视。一旦对某羽鸽子有了这种感觉,也就确定了目标。我凭借这种感觉有过几次鉴鸽经历,准确率相当高。     二是观察性格。这羽鸽子如果有以下行为,则不失为一羽超级鸽: ——吃食时并不争抢,而是在食盒旁捡拾落在地上的粮食。别的鸽子还在进食时,它却不经意就吃饱了,第一个走向饮水器; ——平时有鸽子啄它,立即躲避;但如有鸽子企图抢窝,立即凶相毕露,誓死反抗; ——总是待在鸽棚最高处: ——休息时拱头缩脖,怠倦异常,一有响动,迅刻反映,机警无比; ——鸽主进棚时,它目光随着鸽主转动,身体定立不动,而等你抓它时,它急迅躲避……     两种方法,前一种适用于鉴别别人的鸽子,后一种适用于鉴别自己的鸽子。说到底,准是相对的,不准是绝对的。如果谁一看或一摸就准,赛鸽运动也就没有这么大的魅力了。正因为谁也看不准,所以才吸引这么多的人沉迷其中,企图一解其中奥妙,从而也使这项运动不断向前发展。

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