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会出兵台海的深层原因
2005-09-29 12:42:37
美国国家利益促使美国不能出兵,以武力介入台海冲突,这是因为美国支持台湾的意志是有限的,而中国人统一祖国的意志是无限的,美国的国家利益不能容忍美国军方陷入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在美国看来,目前的微不足道的中国大陆核武库,仍无能力能对美作出有效的战略威慑,尚不能足以“限制美国在亚洲地区的政策选择范围”(美国国会众议院外交委员会共和党东亚事务首席顾问彼得.布鲁克斯语),但是,一旦觉醒,意识到一个强大的、可以与美国相匹敌的长程战略核武力将能够“在台湾等问题上限制美国行动的自由”,从而真实地获得如同俄罗斯对美国的战略核威慑效果,迫使美国不敢去碰车臣,那么,就会在短期内,运用其成熟技术,建立起有效的陆基机动长程多弹头分导弹道导弹。静音核潜艇为载台的海基长程潜射多弹头分导弹道导弹。这两点我们做到了,此外还需要以战略轰炸机为发射平台的长程巡航核导弹,三位一体的现代化战略核威慑,而美国去战略这样一个强大的具有雄厚战争潜能的核武强国,所要付出的巨大的代价是令美国的国家利益所不能容忍的。 台湾对美国的战略价值并非于美国国家利益生死攸关 对美国而言,台湾的战略价值不如韩国,韩国不如日本,而日本又不如欧洲(包括中东)。在1950年代,美国曾经发表《中国问题白皮书》,正式放弃台湾。却在同时为了韩国而不惜出兵打了一场血战,美国第七舰队的防卫台湾也是受到朝鲜战争牵动而发生的连锁效应。由此可见台湾对美国的重要性显然排在韩国之后,因此,即使在美国的“友邦”排行榜上,台湾也是叨陪末座,何况台湾尚不是美国的“邦交国”,美国尚且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既然如此,美国支持台湾的意志当然是有限的,所以台湾充其量只是美国的最佳军火消费者。 然而,另一方面,在中国眼中的台湾却不是任何排名榜尚的“友邦”,而是其领土的一部分,故重要性自非任何“友邦”所可比拟。如果在极贫弱的1950年代尚且愿意为他的“友邦”朝鲜而跟极强盛的美国兵戎相见,那么如今富强起来的为了台湾而不惜跟美国再打一场,那几乎是没有理由加以怀疑的事。为了她的领土主权,在珍宝岛事件上不惜与强大的前苏联开火。在三年困难时期的极贫困处境下,亦无畏与由美、苏等国背后支持的印度交战。这些事例说明了“领土主权”在决策天秤上的分量事超过一般的胜算与得失的计算,只能用“不惜代价”来形容。 对美国而言,台湾问题是一个“利益”与“威望”的问题,利益与威望问题对中国大陆却是一个更为深层,也更为严肃的“民族主义”问题。假如小小的北越都肯为“国家统一”跟美国打了10年,牺牲了十分之一的人口还不放手,那么,强大的中国为了同样的目的将跟美国打上多久是不难推想的但是,反观美国是否为台湾打24小时的战争,却仍是没有人敢于断言的事。两相比较,结论立出。 美国不能忍受境外的“持久战”与他国对美国的有效战略核威慑 美国对于境外的战争可以忍受失败,但不能忍受拖延,更不能忍受无法抗拒的战略核威慑。从美国立国以来,美国从事境外战争最长的一场即为越战。美国在越战中始终并未战败,但因为无法再忍受拖延,所以最后不惜选择了放弃与失败;在“人权大于主权”论风行的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刚刚以高科技武器打赢了侵南战争之后,俄国在车臣挑战美国的“人权大于主权”,美国无法对抗俄国的强大战略核武,最后忍痛选择了放弃俄国车臣,默认在车臣俄国的主权大于“人权”,如果中国也有俄罗斯所拥有的战略核武实力,那么,美国也可以在台湾默认中国的主权大于“人权”,这说明了一件事实:美国人民对于一场境外战争可以以忍受失败,但不能忍受拖延不决,更不能忍受无法抗拒的战略核威慑。 如果观察越战以后美国对外用兵的模式,更可以印证此点。美国在越战以后的历次境外用兵有一个很明显的共同特征:“速战速决”并避免与核武强国开打。美国之所以在海湾、南斯拉夫、阿富汗用兵的理由在此,而其所以没有在车臣用兵的理由也在于此。因为前者的战争中,美国的对手是没有能力对抗美国的战略核威慑,且战争能量有限的中、小型国家,而在后者的战争中,美国将要面临的对手俄罗斯拥有对美国三位一体的强大战略核威慑实力,战争潜能巨大。所以,北约开会,本来已经有意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武力介入的方式干涉车臣,但经叶利钦摇动核大棒一吓,美国立即计算了美俄两国的战略核武力量对比,发现俄国仍然拥有强大的陆基机动长程多弹头分导弹道导弹。静音核潜艇为载台的海基长程潜射多弹头分导弹道导弹。以战略轰炸机为发射平台的长程巡航核导弹,三位一体的对美核威慑实际效能,认识到美国绝对经受不起挑战俄国车臣所须付出的巨大的血的代价,这是美国的国家利益所不能容忍的,同时,车臣问题美国出不出兵只牵涉美国在中亚的“能源利益”与“威望”,但并不涉及如古巴导弹危机那样的对美国生死攸关的国家利益,因此,美国决定放弃车臣,未敢叩俄罗斯的关,第二次车臣战争美国也是一样的态度。美国如武力介入台海,也将同样面临其在俄国车臣所遇的难题,就是中国大陆的战略核威慑实力,在美国看来,目前的微不足道的中国大陆核武库,仍无能力能对美作出有效的战略威慑,尚不能足以“限制美国在亚洲地区的政策选择范围”(美国国会众议院外交委员会共和党东亚事务首席顾问彼得.布鲁克斯语),但是,一旦觉醒,意识到一个强大的、可以与美国相匹敌的长程战略核武力将能够“在台湾等问题上限制美国行动的自由”,从而真实地获得如同俄罗斯对美国的战略核威慑效果,迫使美国不敢去碰车臣,那么,就会在短期内,运用其成熟技术,建立起有效的陆基机动长程多弹头分导弹道导弹。静音核潜艇为载台的海基长程潜射多弹头分导弹道导弹。这两点我们做到了,此外还需要 以战略轰炸机为发射平台的长程巡航核导弹,三位一体的现代化战略核威慑,而美国去挑战这样一个强大的具有雄厚战争潜能的核武强国,所要付出的巨大的代价是令美国的国家利益所不能容忍的。美国对孤立无援的中小型国家作战可以稳操胜券,速战速决,但是,对大国作战则纵占上风也必旷日持久,尚不提发生核战的危险。从越战以后,美国的国内政治气候已经很难再容忍任何持久不决的境外战争。不论战争对美国的利益有多重要,只要不是与美国生死攸关,美国国内已经不能再容忍政客把美国子弟轻易送上战场,为“友邦”作炮灰。而且,对于美国战争决策者的白宫主人而言,再诱人的国外利益也比不上国内选票的份量。 美国介入两岸战争无法速战速决 台海战争对美国而言是一场可以速战速决的战争吗?答案很确定:不是。中国大陆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大国,而台湾又恰好位于中国大陆的近旁。中国大陆的现代化武器,如战机、潜艇、地地导弹、及远程火炮、火箭的攻击范围,已非台湾海峡的宽度所能限制。因此,除非美军攻入中国大陆本土,彻底瘫痪或“消灭”解放军的战争能量,否则无法阻绝对台湾的攻击。即使美军:“消灭”了尝试渡海的解放军亦然,然而在中国大陆是一个拥有少量核武的大国,如果在近期因应美国的NMD与美日的TMD,扩充她的中长程核武库,实际部署150枚DF-41与150枚JL-2,完成对美日的实际战略核威慑效用,成为真实意义核武强国的情况下,如果中国大陆果真部署了上述战略核武(美国只承认现实,你没有,美国就不怕你),并且也设法让美国知晓这个实力,美国将不可能进击大陆本土,进击大陆本土也只有使战争无法结束,更可能是美国的自杀。既然不可能进击大陆本土,在无法阻绝攻击的情况下,只要坚持把战争状态持续下去,这场战争就无法结束。 会不会把战争状态持续下去?这个问题取决于中国统一台湾的意志跟美国支持台湾的意志何者比较强。如果中国的意志比美国政治领袖的意志弱,那么就有理由相信,将因为不愿再承担战争的成本而寻求和平,那么这场战争就可望结束。反之,假如中国的意志比美国的意志强,那么就会不惜代价把战争延续下去,直到美国退出为止。 因为台湾问题对来说攸关其领土主权,而台湾对美国则是一个排名在后的友邦,因此统一台湾的意志必然强于美国支持台湾的意志,所以会把战争持续下去。既然如此,即使美军在首战获胜,也仍然无法结束战争。如果美国决策系统判断这是一场无法速决的战争,那么结论就是:美国不会出兵。 朝鲜战争及越南战争的启示 美国决策系统会不会判断这是一场无法速战速决的战争?除了中国大陆必须具备前述部署相当规模的对美战略核威慑实力,促使美国认真三思而后行之外,还有一个历史史实痛定思痛的问题将影响美国决策系统。假如美国误判这场战争可以速决,美国出兵的可能性就无法否定。答案可从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中美国的决策事实所得出。这两场战争都与中国大陆有关,因此可以看出美国对于战争态度的观点。在朝鲜战争中,杜鲁门总统拒绝了麦克阿瑟所提攻入中国大陆本土的建议,其主要的理由是:即使越过鸭绿江也无法结束战争。在越战中,美国始终坚守一条显然不合战争原理的“不越过北纬17°线”的原则,宁愿忍受因此而带来的被动困境也不敢稍有违背。为什么?因为美国的决策人士认为。依照朝鲜战争经验,如果越过17°线,将刺激中国出兵,而一旦中国出兵,越战将更不可能结束。 美国决策层所作过的这两件事说明,自从中国人民志愿军以武力介入朝鲜战争以后,对于的战争意志,美国的战略决策高层未曾有过怀疑。如果对于象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这样属于中国大陆境外的战争,美国尚且不怀疑的意志,那么被视为主权问题的两岸战争,美国更没有怀疑的理由。在此情况下,美国是否将判断会把台海战争坚持下去这个问题,也就不再有疑问。因此,当美国势必认定介入两岸战争无法速战速决,而同时美国又势必无法容忍这样的一场长期泥浊战的情况下,结论只能有一个,那就是美国不会出兵。 美国的“威望”与“利益” 如果作一种对美国最有利的假设:美军“粉碎”了解放军收复台湾的“企图”,那么局面又会怎样呢? 当“击退”了解放军的攻势,保住了台湾,但是美国却仍然不能使台湾免于解放军地地弹道导弹与远程火炮从大陆本土所发动的攻击。假如解放军以“低强度战争”的方式。以地地弹道导弹与远程火炮作慢性轰击来捣毁台湾的经济,把台湾变成一个充满灾民的废墟,那么美国及其东亚盟友对于数以百万计向其求助的台湾难民将束手无策。如作为美国“友邦”的结果是终不免沦为焦土,百万人民流离于海上,成为饿莩,那么即使战争是胜利的,但美国在东亚的“威望”也势必为之崩溃。成为废墟的台湾不但不再是美国的正面资产,反而将构成美国的沉重负担时,美国的实质“利益”也势必荡然无存。别忘了这还是假设美国战胜的情况,如果美国战败,结果自然更为严重。因此,无论美国战胜与否,美国的“威望”与“利益”都无法保全。既然如此,那么为了其“威望”与“利益”而介入这场战争的意义显然就不复存在。 美国的唯一选择 由于两岸战争潜力悬殊,如美国不出则台湾必败无疑,而坐视台湾战败投降,美国在东亚的“威望”将要遭受致命的第三次(第一次朝鲜战争,第二次越南战争)打击,但是,一旦美国出兵又显然将面临难以承受的后果,因此,美国不仅不会出兵,而且,美国难以容忍战争发生。 美国所剩的战略选择就只有“和平”一途。在和平的前提下,美国有两个战略目标,较好的一个目标是和平的保持现状,美国认为“中国可能想有限制美国在亚洲地区的政策选择范围,在台湾问题上限制美国行动的自由。但是美国的政策应该是防止战争,截制战争。所以对话和外交手段是关键的,是首要的,应该在核武器和导弹问题上坚持与中国对话,了解中国的意图,对中国作适当的让步;在与俄罗斯讨论削减战略武器时必须将中国的战略武器因素考虑进去,把中国当成与俄国一样的一流核强国来看待,尊重中国的利益;中国是一个正在上升的大国,正在不断变化,将中国纳入国际社会,这是非常重要的,使中国继续朝民主计划、继续朝法治方向发展,让中国更加感觉到自己是国际体系的一部分,进一步了解地区利益和美国利益,这样会使和平与稳定的形势延续下去,而让中国进一步进入国际社会也会有助于中国朝和平的方向发展”(美国国会众议院外交委员会共和党东亚事务首席顾问彼得.布鲁克斯语),如果这个目标不能达成,那么,美国的另一个战略目标,即最低战略目标则是两岸和平统一,成为一个对美国“友好”的新中国,使统一后的中国“不再成为美国的潜在竞争对手”(小布什语),虽然中国由于近百年的屈辱史使中国民族主义倡导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国家,不愿作依附美国的二流国家,但美国超强的地位决定了“美中关系的发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如何处理这个关系,中国处在从来没有过的最缓和的战略安全环境之中,中国经济改革20多年来从美国的关系中获取了共同发展的利益”(美国国会众议院外交委员会共和党东亚事务首席顾问彼得.布鲁克斯语)。在第一个目标下,美国可以兼顾“威望”与“利益”,在第二个目标下,美国至少可以保全“威望”,而保全“威望”的方法就是设法使台湾“自愿”而“有面子的”与大陆统一。只要台湾是“自愿”而“有面子的”走向统一,美国当然就没有背弃或“出卖”台湾的问题,美国的“威望”自能维持不坠。在这样的考虑下,美国不仅自己不会参战,甚至也不会容许台湾为抗拒统一而作战,因为台湾战败的结果会连带使美国遭殃。所以不仅美国不会出兵,甚至台湾自己也没有作战的自由。 美国的当前政策 但是,美国当然不敢把这张底牌透露出来,除了避免大陆占领战略上风以外,也要避免台湾因失望尔一举投向大陆。为了保持两岸的“均势”,以谋取最大的利益,美国必须对中国摆出逼真的恫吓姿态,以提高中国发动战争的成本。但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美国恫吓姿态愈严厉,也就愈显示他不想介入战争。同时,因其底牌是“不会出兵”(美国前国防部长佩里在卸任后曾去台湾,当面亲自告诉李登辉政权,美国“不会出兵”,而因其已卸任,许多人因而忽略了他的重话),所以美国也必须同时牢牢地约束台湾的独立倾向,以绝对避免战争的爆发。美国必须至少作到一点要求:万一战争爆发而美国袖手旁观时,美国能有一个自圆其说的好理由。这个理由就是:台湾不听美国的忠告,所以美国自然不必为台湾的行动负责。所以美国传达给台湾领导人的讯息就必然是:“不许挑衅,照我的指示作,否则我不出兵。” 白宫的当前政策传以“美国的讯息”的方式达给了两岸。美国传达给大陆的讯息是正面的讯息,而传达给李登辉政权的讯息是错误的信号:过度的不合时宜的对台军售,助长了台湾当局脱离美国控制的盲动,“台独”倾向,所以,台湾与大陆各自对美国讯息开始作出反应后,台湾的反应是危害美国利益的“麻烦”的开始。 李登辉与陈水扁 1996年台海危机过后,前美国国防部长佩里与前美军参联会主席沙卡什维利卸任并应邀往访两岸,他们以美国“民间”访客的身份向两岸传递白宫的口信。在往访大陆时,他们告诉主人,美国希望在朝鲜半岛和平问题上发挥更为积极的“建设性作用”,防止朝鲜核武装,说这也符合中国的利益,并试探性地提出,如果朝鲜继续阻饶美国以和平利用核能的名义派遣国际组织进行核查,美国将以“外科手术”式的行动轰炸朝鲜宁边的核设施,主人的答复是,同意在朝鲜半岛无核区问题上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中方将积极参与朝鲜半岛的美、朝、中、韩、俄、日六方会谈,寻求朝鲜半岛问题的和平解决。本来,按照国际列强的游戏规则,完全可以以此作为解决台湾问题的一场战略性交易,但是,“外科手术”式的行动轰炸朝鲜宁边的核设施于道义不符。中国大陆在朝鲜战争中曾以鲜血与生命挽救了朝鲜,此时又一次无私地挽救了朝鲜,金日成含笑九泉了。美方对中方同意在朝鲜半岛和平问题上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表示满意,作为回报,美方“民间”访客郑重面告李登辉当局,“不要挑衅,照美国的指示作,否则美国将不出兵介入台海冲突”(如果中方同意美国计划中的轰炸朝鲜核设施行动,美方甚至将公开宣布放弃介入台海)。 李登辉的反应显然未如美国的期望,“两国论”因此发生。为什么李登辉对于美国的“不许挑衅,照我的指示作,否则美国不会出兵。”这样的讯息不予理会,而仍执意挑起台海紧张?除了李登辉对于岛内政治形式的考虑以外,李登辉还想试探美国对其挑衅大陆的底线。对于美国的“不许挑衅,照我的指示作,否则美国不会出兵。”这个讯息,李登辉当然是不愿意接受,所以也不肯相信的。他怀疑美国只是为了减少麻烦,所以用“不会用兵”这个讯息来吓唬台湾,用意只不过是希望台湾少惹麻烦,但实际上一旦台湾真的惹出麻烦时,美国还是不得不出来收拾烂摊子。为了试探美国的态度真相,李登辉仍提出了“两国论”。 其结果则是大大惹恼了美国。美国自克林顿总统以下的官方数次发出前所未有的冷峻声明,并透过民间学者刊登文章提出直接而严重的警告。同时,美国警觉到对李登辉难以控制,因而对于李登辉在岛内的政治地位采取了不支持的态度。在这最后一次出手上,李登辉遭到了空前未有的挫败,并且付出了政治生命提早终结的代价。 而陈水扁唯美国之命是从,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李登辉的覆辙自然成为了继任者的教训。陈水扁领悟到,美国透露的讯息不仅仅是“不要挑衅,否则不会出兵”而且又加上了“不要试探,否则将政治自杀”,这个讯息无疑是极端严厉的。陈与李不同。李是54%得票率的强势“当选”人,而陈则是39%得票率得弱势“当选”人。如果以李在台的强势地位,一旦忤逆这美国尚且可以收场,那么陈可想而知是更加“没有任何触高压线的机会”。所以陈水扁的两岸政策是极不可能再逾越美国所划定的界限,陈将不得不唯美国之命是从。 中国的统一战略 中国从不把战争胜败与政权安危寄托在一种乐观的期望之上。兵法云“料敌从宽”,毛泽动也有一句名言:“不打无把握之仗”。这也就是说:即使判断美国不会出兵以武力介入台海,但是她仍然做好“万一美国出兵”的最坏打算与万全准备。所以,无论对美国底牌的判断如何,她在现实上所采取的对策却是别无选择,那就是积极提升其战力到一个水准,使得纵然美国出兵而仍然有把握能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的战略目标因此是:提升战力至少足以与美军在台海“分庭抗礼”的程度,至少是否要到胜过美军的程度,则取决于其对于美国“会不会出兵”的判断。如果判断美国会出兵,那么为了拥有战争胜算的需要,中国就可能会要求其战力能够击败美军。但是,若其判断美国不会出兵,或判断美军届时将一如1996年一样,与在台海的解放军保持适当距离,陈兵观望而不参战,只是在玩一场“吓阻心理战”,那么只要其军力能立于不败,只要其战争潜力能支撑其与美国对耗下去,中国就足以形成吓阻的优势,而迫使美国让步服输。 虽然如此,由于中国大陆认为台湾是其领土的一部分,所以她虽然致力于提升战备,但是她的战略目标与其说是“战胜”,不如说是“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也就是“以战驱独”,“以力促统”,以冀求在不破坏台湾经济体系,也不承受台湾政权垮台的政治风险的情况下完成中国的统一。提升战备的目的也就是摆出实力,以吓阻美国不敢出兵介入,从而驱逐在台湾的分离主义势力,支持台湾当局中的健康的力量起来主政,回到1992年的“一个中国原则”共识:主张两岸相互声明拥有对岸领土主权,放弃“分离”幻觉。达成和平统一。统一可能只限于形式,但是至少形式上的统一则是必然的要求,才能避免外国染指中华。美国是最讲求实际的,实用主义是美国的唯一信条。当中国大陆实际部署了足够的新式陆、海、空基长程战略核武,因而形成了在台湾问题上与美国分庭抗礼的实力之后,美国便失去了往日以优势战略核武所支撑的、派遣航母战斗群赴台海实施旧式“炮舰政策”进行“吓阻”的条件,美国为了避免中美核战爆发而发生其无法承受的后果,势将转而压台湾当局向大陆妥协,走向统一。当这样的时机来到,台湾将不可能同时抵抗来自大陆与美国这双重的压力,所以那时即使是“独”派在台湾执政,台湾除了接受大陆所提出的和平统一之外也将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