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入俗放飞鸽——漫谈苏东坡与鸽

2011-01-26 14:41:07

鸽子是和平、幸福、友谊、团结、美丽的象征,自由的希望。祖国历代文化名人都十分喜爱鸽子。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爱鸽恋鸽,更是情有独钟。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1036年生,卒于1101年,他22岁中进士。少年时代,所居书堂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家养群鸽,翔集其间,殊不畏人。东坡在诗中写道:“忆我与诸儿,饲食观群呀。”亲自饲喂,观群鸽啄食,嬉戏竞飞,留下了“翠柏含瑞露,青鸟鸣高枝”,“鸽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的绝句。      嘉右元年(1056年),21岁的苏轼跟随其父及弟弟离开四川眉州,到了河南的开封。嘉右六年,苏轼解除母丧之制,出任陕西凤翔签判,踏上仕途,官至翰林学士。但这位才华卓绝却不合时宜的诗人,一生仕途坎坷。他曾两度贬谪杭州。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36岁的苏东坡被外放任杭州通判,开始与江南“相忘于江湖”。他住在西湖边,远处可以望到奔流的钱塘江。他主持西湖疏浚工程,为了避免西湖被荒草侵蚀,苏轼鼓励百姓种菱、养鱼,改善环境,关心民生。在当时的杭州一带,民间养鸽成风。他们在鸽腿上系上风铃,数百只群起群飞,望之若锦,风力振铃,铿锵如云间之珮。正如北宋诗人梅尧臣描写系哨放鸽的生动景象:“孤来有野鸽,嘴眼类春鸠……。一日独出群,盘桓瓷嬉游。谁借风铃响,朝朝声不休。” 百姓爱鸽、恋鸽,以放飞为乐。“陇上巢空岁月惊,忍看回首自梳翎。开笼若放雪衣女,长念观音般若经。”女诗人周韶在这首诗中深刻地表现了古代杭州人放鸽竞飞的喜悦心情。民歌云:“万鸽飞翔绕帝都,朝暮收放费工夫。何如养取云边雁,沙漠能传二圣书。”他们平时放飞,万鸽竞翔,蔚为壮观。逢生日喜庆,送寿礼送鸽子,给寿星祝寿则别具情趣。据资料记载,北宋熙宁年代,王承相生日,巩大聊组织饭僧献礼,携带笼鸽去到王承相府,在举杯开宴前夕,放鸽者皆要席地而跪,揭帘开笼,逐一放飞,每放一鸽,祝福云:“愿相公一百二十岁。”苏东坡尊重民风,随风入俗,不但喜爱养鸽放飞,就是制作的鸽笼也与众不同。一般鸽笼都是用竹、木、皮革制造,而他的鸽笼则镶金嵌饰,做工精细,并且以养鸽放飞为题材,写了很多诗词,成为流传千古的佳作。他在《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一诗中写道:“草长江南莺乱飞,年来事事与心违。花开后院还空落。燕入华堂怪未归。世上功名何日是,樽前点检几人非。去年柳絮飞时节,记得金笼放雪衣。”在这首诗歌的篇末,东坡还自注谓:“苏当生日,杭人为之放鸽”。鸽子,古称飞奴、青鸟、珍禽、雪衣、雪衣女、插羽佳人等,诸如此类称谓颇多。苏东坡把鸽子称为“雪衣”,呼之为青鸟,赞美信鸽纯洁、质朴的品格。东坡《钱塘寄述》一诗前一、二联名句,捕捉住初春的典型景物:江南草长、花开、莺飞、燕入,组成有声有色、清新活泼的画面,别出心裁,由近及远,笔锋逆转,用“空落”、“未归”道出“事与心违”的失望、惆怅、愤满情愫。第三联写政坛风云,争名逐利,所以用了“何日是”,“几人非”六字形容。这六个字,包含了丰富意蕴和情味。它使人联想到人世的悠悠岁月,官场生涯的沉浮、短暂与大自然的永恒,将前三联联贯起来,尾联结尾两句照应全篇,点名题旨:“去年柳絮飞时节”,诗人在失望,烦恼之际,还企望“记得金笼放雪衣”,一咏三叹,一往情深,又使人感到东坡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开始是观“莺乱飞”的惆怅、愤满。最后尾联见柳絮飞舞,回忆起雪衣冲出金笼,翱翔青天的喜悦、心神俱往,创造出了高远的境界,也显示出他宽阔豪迈的胸怀。阳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桃红柳绿,莺歌燕舞,绕梁徘徊,而一羽羽美丽的鸽子,鼓着它们雪白的翅膀,飞向广阔无垠的天空,翱翔着,愈飞愈高,它们的羽毛如银似雪一般耀眼,自由自在地飞入充满阳光而宁静的天庭去了。回忆起一羽羽白鸽的翱翔,便抹去了他曾经的浮华与荣耀,近年来的烦恼、忧伤亦烟消云散。“记得金笼放雪衣”,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挣脱羁绊,对自由的向往与憧憬。随着时间与视线的游弋,景物转换为“金笼雪衣”,诗人触发出了久滞杭州、江南忘于江湖的思绪,苏东坡飘然而去,他似乎很满意自己的飞鸽生涯,他也真正把自己看做一个放飞者,即使风吹雨打,亦自守真性情。正是:子瞻莅杭远离京,岁美人和易得情/樽酒不空伴青鸟,学士遗踪冷泉亭,放鸽竞翔与民乐,芒鞋拄杖步葛岭/西湖长留东坡住,隔江相照雪衣明。     注:苏东坡被贬杭州通判,西湖山水的明媚风光让他留恋忘返。据说,灵隐寺的冷泉亭、葛岭的奇雨轩都是他经常办公或放鸽驯飞的地方。

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