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鸽经验之二
2015-05-02 15:08:10
赛鸽肌肉的弹性指数代表着爆发力强弱度;而爆发力强弱直接影响着飞速快慢。肌肉的柔硬度代表着储存在肌纤上的脂肪数量的多寡。肌肉手感越偏硬的,肌纤上的脂肪含量就越低;相反手感越偏柔的,肌纤上的脂肪含量就越高。而肌纤上的脂肪含量相当于汽车的油箱装油量,直接影响着赛鸽持续飞行的时间的长短。
想拥有高速特性的赛鸽,你就得在肌肉弹性上做高些的要求。肌肉弹性这点可说是你挑选和判断肌肉素质高低的第一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至于飞行距离远近(飞行持续时间长短)上,只需要在肌纤含脂肪量这项上考究就好。中短距离手感挑硬点,不需要特别丰满的手感;而随着距离拉长手感就越趋于丰满柔弹。
鸽子的眼沙遗传上,牛眼属于没底色可沙可黄;黄眼相对沙眼是属于显性性状。所以黄眼X黄眼(这2只都必须是含有沙眼基因的黄眼鸽)出沙眼子代或是黄眼X沙眼(这只黄眼鸽必须含有沙眼基因)出沙眼子代都属于再正常不过的遗传。不正常的是沙眼X沙眼却说能作出黄眼子代(不包括配对雌鸽偷汉子所生的)。
当隐性中的隐性羽色没能显现出来就会乱显现成其他羽色,就会出现不符合羽色遗传的现象,例如石板灰或巧克力色,当杂交时显现不了本色,子代就会变成:雨点-喷点-灰三线-淡斑-深斑-铅笔灰-灰壳等。如果2只灰鸽配对其中一只是隐性中的隐性羽色显现不了本色个体,子代就会出上边我提及的这些羽色。
遗传上的显隐性基因或性别基因在子代出现的几率问题,我觉得蛮象剪刀-石头-布这游戏;在未出手之前这三种的几率各占三分之一,但真的出手就只有一种几率是百分百。有些人可能一路就只出剪刀或只出布或只出石头;有些却老喜欢出这三种中的任何一种多些,其他的出得少些。有些人又可能有规律轮流着出。
一般赛鸽的眼高度只需要使用嘴缘延长线和嘴缘水平线就可以轻易看出来,而实际有少数赛鸽嘴缘是象鹅和鸭那样直接朝前直出去的,这时嘴缘延长线能适用,但嘴缘水平线就不准确了;遇上这特殊情况我们得用特殊的方式来看待,嘴缘水平线这个时候必须换成和嘴缘延长线成45度夹角线,才能正确体现眼的高度。
前头说过:冠军来自冠军家族是赛鸽的总秘诀;通常多是名鸽成就了养它的人,而并非是养它的人从本质上改变了它的遗传力,最多算慧眼识才或运气好遇上;更不是养它的人使它的飞翔能力发生了本质改变,最多鸽主只是辅助它达到颠峰,并放对了适合它的赛事。通过引进的,成功的程度多取决于鸽主定位的高度。
为什么说“多是名鸽成就了养它的人,而并非是养它的人从本质上改变了它的遗传力和竞翔能力”?如果强豪名人能从本质上改变赛鸽遗传和竞翔能力这两点,他们也就不用花大钱跟其他强豪名家那边引进,而是随便在菜鸽里挑就足够。也更不会出现一路鸟开始发挥得厉害,但没传上几代比赛成绩就在当地消声灭迹。
为什么用“多是”而非“绝对”;因为现实中总是能慧眼识才的少数人中,又能真正深韵鉴鸽和育种之道的毕竟是极少数人,而这极少数的人就是我们称谓的大师级人物了,它们可以用名鸽一路延伸,并一直不断创造出新的名鸽;但就算是大师级的也是没办法从本质上改变了鸽的遗传力和竞翔能力,最多是搭配得当。
通过引进的,成功的程度多取决于鸽主定位的高度:现实中不少鸽友老想着花少钱就能从垃圾堆里淘得金子甚至钻石;甚至买入一堆弹弓就想着跟人家的导弹部队PK打飞机一决高下。无可否认会有个别成功,只是几率的问题。当大家水平相当的情况下,等于站在同一水平线上,你可懂爬上巨人的肩膀再跟他们比高?
何谓“巨人”?这个又得回到“冠军来自冠军家族是赛鸽的总秘诀”上。也就是说:当大家水平相当时,只有谁先站在冠军家族这个巨人的肩膀上,谁的胜数才大,胜数的天平才会向着谁倾斜。但当水平相当的人个个都懂得站上了巨人的肩膀上后,这下就得看谁所站的那个巨人更巨,这就都由你的眼力和气魄来决定。
为什么说“巨人”也有高低之分?你说竞争弱的地方小协会的冠军家族,跟竞争激烈的省市大协会的冠军家族能一样吗?或是象荷比这些国家的省赛冠军家族,但国家赛却不高位的,跟国家赛甚至国际赛的冠军家族能一样吗?就算是同个冠军家族,家族内个体也都有差别,更别说其他。所以很多时候得更加注重个体。
经常见到这情况发生:在一个赛鸽水平不高的地区,当其中的某一人大手笔引入了强势遗传发挥的鸽系进来后,如果他的鸽系不外流,通常都可在当地称霸很多年;但实际上要做到鸽系不外流的还是少有,特别是以现在满山鸟网密布的年代。在其他人不引进外来鸽系的情况下,想打败这称霸多年的鸽系也就鸽系本身。
为什么拿“赛鸽水平不高的地区”说事呢?这样才能凸现出前头那一段:大家本是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的常人;就因为这个别的借助了“巨人”的肩膀,而马上就有异于常人所造成的强烈对比;但一旦大家都爬上巨人的肩膀,这时它的优势也就荡然无存。如当年海霸王刚入汕头参赛当地中短距离的比赛所造成的轰动。
经过近二十年的散种,海霸王詹森这一“鸽系”早就流入当地普通鸽友手中。当大伙都拥有了相同的鸽系后,后果可想而知。海霸王原本的优势慢慢的步入荡然无存的境地。加上流出去的多数是使用杂交作育为主,和海霸王多采用同系内交繁殖,后代在活力上又有天渊之别。现在当地多数中短程成绩鸟都有海鸟影子。
赛鸽眼底翻亮这一特征属于显性遗传性状,眼底暗光属于隐性遗传性状,眼底弱反光属于半显性中和了的性状。也就是说:一个配对中至少得有一羽种鸽是含有眼底翻亮这一显性的遗传基因,才能作出眼底翻亮的子代;也即是种鸽得有一羽是眼底翻亮或眼底弱反光的;而2羽眼底暗光的种鸽只会作出眼底暗光的子代。
赛鸽上的经验多数都是基于各自的鸽系,长期的饲养体会而各自总结得出来的占多数;这些经验本身并没有错,放在各自的棚里和各自的鸽系上的话;也即经验成立的关键是都得加上个大前提--最适合某鸽主鸽系;当然,少数经验还是能适合大体的鸽友和鸽系的。所以别人的经验只能是借鉴,消化吸收后才能自用。
个别赛鸽有火暴急噪的特质,这点驾御得了它可助你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绩,包括育种上也会如虎添翼。这一特质的赛鸽基本上呈两极分化的情况,同在有状态又不着鸟网的情况下,这一特质的个体要么就飞错方向自然丢失,要么就回来为你拿奖,很少出现空手而归的情况;特别是定向精准稳定的个体更属珍藏之极品。
各鸽友的审美观和对赛鸽手感的理解及要求不尽同;在挑选种鸽时多是凭着自己的主观喜恶来选择,所以很多时候挑出来的这些符合自己审美观和手感要求的个体,跟这鸽本身的飞翔能力和育种能力的高低未必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这也就是为什么会经常出现遗传力强劲的个体被人左挑右挑后却都没人看得上眼的情况。
大体形赛鸽适合飞什么赛程?体型大细感觉跟品系关系大点,而跟适飞距离关系小些。大体型的赛鸽关键还是在于手感的轻与重上。象潮汕地区的,一般手感轻些的都是偏持久耐翔的,适合晴天600~1500公里或是坏天气下的4~700公里。手感上偏重的多数还是只适合100-350公里的中短距离为妙。
提纯留种配对公式不少,但不理用什么近亲回血方式作育,成功的关键还是在于如何挑选近亲回血配种的个体的问题上。尽量使用那些本身多次比赛都高位入翔的个体去回配本鸽系的那些已被证实遗传力强悍的个体,一路循环下去,有目的又实打实的近亲和回血;而不是为了单纯书面上的近亲而近亲或是提纯而提纯。
怎样才能育出超级赛鸽?根据冠军来自冠军家族,名鸽必出自名门名系,可推断出超级赛鸽必定来自超级冠军家族;要作出超级赛鸽首先得拥有一批超级冠军家族的成员做种鸽;但要得到一批超级冠军家族的种鸽,你必须得先拥有一堆金钱作为坚强的后盾;当引进到所需种鸽后,剩下的也就靠自己的努力付出和悟性。
赛鸽龙骨高好还是低好?其实高与低跟好不好没绝对关系的,还是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龙骨高的有飞短程到远程,有快到慢到丢;平龙骨的也一样道理;得综合其他方面考虑。除了要综合看赛鸽的家族性遗传发挥情况,还得看它本身其他方面的素质再综合考虑;最后还得看你将放飞的路线和赛季及放飞的距离而定。
同样高龙骨,但肌肉量不一样;就算肌肉量一样,但肌肉素质不一样;就算肌肉量和素质一样,但鸽性不一样;就算同样高龙骨,肌肉量和素质及性格一样,但龙骨后端上收弧度不一样;就算...这个问题可无限延伸下去。所以鉴鸽上是稍动一毛而牵全身的,没给出绝对完善的前提,你就没能得出全面正确的结论。
有点眼丛的赛鸽有何特别?其实这点跟家族的关系大点。有点眼丛的个体更容易做出点眼丛的子代;现在这点常被鸽贩拿来炒作,说得神乎其神。其实点眼丛这一特质跟逆毛和毛脚这些特质没太多差别,鸽贩一炒作就可值多不少钱又好卖。当然不能否认极个别点眼丛的赛鸽在遗传上比较出色,但这又跟点眼有啥关系?
在赛鸽网上如何挑选种鸽?一般各个鸽族都有最适飞的天气或赛线或赛制,加之冠军来自冠军家族,所以引进种鸽首选还是本地强豪的,重点引进的是经常拿冠军或经常高位的家族里的成员;接下来是本地的公棚多关鸽王。如果到不同区域/赛制/线路的引进得小心,在那边飞得好不一定就适合你这边的赛线和气候。
赛鸽不私训不强制家飞,自然制使翔行吗?自然制下经常高位入翔的鸽系绝对行。但一般的鸽系并不适合自然制使翔;关键就在鸽种上。当鸽种不适合自然制却使用了自然制,正常的情况下2~500公里只要是高分速的天气都难有上佳表现。只有遇上坏天气低分速或是比赛距离延长到了六百~千公里才有可能发挥。
为什么说是才可能发挥,而不是才发挥?因为前提还必须是你的鸽种本身是好的,普通的鸽种,能不能归巢还是个问题,更别谈发挥。象那些肌肉横生的,需要大运动量来操练才入格的,你用自然制它们也只是空有一身好武器却发挥不出它们真正的威力;只有经过反复参赛,随着次数和距离的增加才能慢慢进入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