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信鸽卵黄性腹膜炎的病原诊断
2009-05-02 0:20:49
1997年初夏,扬州郊区王某饲养的信鸽发生腹泻、少食,患病母鸽产蛋停止,并从送检的患卵黄性腹膜炎的母鸽体内分离到一株病原菌。经病理剖检及病原分离鉴定等实验,确诊该病原为埃希氏大肠杆菌。现报道如下。
1 发病概况
该户共饲养信鸽20对,成年鸽年龄在12月龄左右,两月前鸽群曾预防接种鸽新城疫疫苗。白
天鸽群自由散放在屋面水泥平台上,鸽舍和水泥平台平时不经常清扫,饲喂的小麦、玉米、稻粒等就撒在水泥平台上让其随意采食。由于连续阴雨,鸽舍潮湿,鸽群中陆续发病,出现食欲不振,拉稀,母鸽产蛋停止,严重的发生死亡,病程3~7 d不等。畜主用左旋咪唑、青霉素、复方新诺明治疗未见明显效果,来院就诊前已死亡9只。
2 病理变化
送检的成年母鸽瘦弱、胸骨明显突出,脚爪干燥,扑杀剖检见肝脏肿大、呈古铜色,表面有少量
纤维素性渗出物;腹腔内有较多的卵黄碎片;卵子变性,有腐败臭味;输卵管膨大、粘膜充血,内有腐败的凝固蛋白;肠环发生粘连,肠管变细,肠腔内有少量淡黄色稀粪,肠道粘膜轻度出血;肌胃内空虚,无食物及沙粒,角质呈墨绿色;肺、脾脏、肾脏未见明显肉眼病变。
3 实验室诊断
3.1 触片检查
无菌采取病鸽的肝脏及变性的卵子,抹片火焰固定,经革兰氏染色镜检。见有少量革兰氏阴
性,无芽胞,两端钝圆的中等大小的杆菌。
3.2 细菌分离培养
无菌操作取肝脏、变性的卵子及输卵管内凝固的蛋白分别接种于麦康凯培养基、普通琼脂培
养基和血平板培养基,置37℃恒温箱中培养24h。可见麦康凯培养基上长出光滑、湿润的粉红色菌落;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长出圆形、微隆起、半透明、湿润的菌落;血平板培养基长出隆起、湿润、不溶血的灰白色菌落。分离菌接种血清营养肉汤、三糖铁培养基,置37℃温箱培养,培养18 h的营养肉汤呈均匀混浊,管底有灰白色沉淀;培养24h的三糖铁培养基斜面底层产酸变为黄色、底层产气,不产生H2S。挑其所培养的菌落、菌液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均见有大量与触片相同的杆菌。
3.3 生化反应
分离菌能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蔗糖、木糖、鼠李糖、阿拉伯糖、山梨醇,产酸产气;不能发酵侧金盏花醇、肌醇、水杨苷;不分解尿素,能还原硝酸盐,不能利用枸椽酸盐,不产生H2S;吲哚试验、M.R试验阳性,V-P试验呈阴性反
应。
上述结果表明,分离菌为大肠杆菌。
3.4 血清型鉴定
用17种常见的致病性大肠杆菌O抗原单因子血清(由本院微生物教研室提供)及其它单因子
血清作玻板凝集试验。结果,分离菌与单因子血清O73发生凝集反应,并呈强阳性。
4 动物致病性试验
在ICR小白鼠4只中随机取2只,每只腹腔注射0.2 mL 18 h培养肉汤;另外2只腹腔注射
同样剂量的生理盐水作对照。接种18~20 h后,试验组的2只小白鼠死亡,2只对照鼠未见异常。
剖检死亡的小白鼠,可见肺淤血、水肿;肝脏肿大、淤血,表面有少量散在的针尖大小的坏死点;脾脏、肾脏亦肿大;肠道粘膜呈轻度卡它性炎症;并从病料中回收到接种的病原菌。
5 药敏试验
将分离菌株涂布于麦康凯培养基上,选常用的10几种抑菌纸片作药敏试验,置37℃恒温箱培养24 h,测量其抑菌圈。结果表明:分离菌对氯霉素、痢特灵、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卡那霉素高敏;对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痢菌净中敏;对四环素、土霉素低敏;而氨苄青霉素、链霉素、复方新诺明对本菌不敏感(其中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和痢菌净三
种抑菌纸片由我院药理教研室提供)。
6 小结与讨论
6.1 鸽大肠杆菌病与其它禽类的大肠杆菌病的
病原均为致病性大肠杆菌,可引起败血症、气囊炎、肝周炎、眼炎和卵黄性腹膜炎等。据有关文献介绍,禽类的大肠杆菌O抗原血清型有141种,而我国报道的亦有60余种,常见的致病血清型有O1、O2、O8、O78等,我们从病鸽内脏器官中分离出菌株的血清型为O73,这与河南郭庆秦等、黑龙江朴范泽等从病鸡和产蛋母鸡病料中分离的血清型是一致的,而且该血清型对鸡有较强的致病性。由此可见,该鸽群发病可能与在外栖息觅食感染了
鸡病原性大肠杆菌有关。
6.2 大肠杆菌为条件性致病菌,连日阴雨,鸽舍潮湿,不良的饲养环境、饲料单一,使鸽的抵抗力
下降,是造成本病暴发的重要诱因。
6.3 引起鸽卵黄性腹膜炎的病原有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其症状和病变基本相同,要区别这两种细菌,必须经病原分离鉴定。
6.4 保持鸽舍及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并经常清扫消毒,减少饲料污染,以及选用对本菌敏感的抗菌药物可有效的防治本病。同时饲料中应添加足够的多维素、微量元素和其它营养物质,尤其在阴雨天气,飞翔鸽自然觅食受限,更应注意使用和补充营养添加剂。以减少和消除不良的诱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