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鸽为什么会出现隔代遗传?

2015-10-28 15:13:20

     鸽子为什么会出现隔代遗传呢?鸽友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首先我们来看看羽色的遗传现象,以红绛色为例。⑴绛雄配绛雌可出现绛雌、绛雄、雨点雌;⑵雨点雄配绛雌,可作出绛雄、灰雌、雨点雌;⑶灰雄配红轮雌或绛雌可做出红轮雄、灰雌。⑷绛雄配灰雌会作出绛雄、灰雄、绛雌、雨点雌。此遗传法则鲜少有例外。同时证明异色鸽(尤其是绛雄),别有交替遗传的特性,又称"性连锁遗传";其基因遗传方式为交叉形,雄鸽遗传给女儿时不表现,再由女儿传给外孙(雄)在隔代出现。再看看飞翔能力和作种能力的遗传。一只优秀鸽子A,在子代很少有超过新代的,但在孙代则有可能出现超级鸽,甚至超越上代。除非这只A的父母更优秀,则有可能在A鸽子代出现超过A鸽的子女鸽。例如:以詹森最伟大的斑格51与布劳48为例。    斑格51本身既是超级种鸽,同时又是冠军鸽,我们知道得一次冠军容易,做出多只冠军难,以斑格51作种为例,其子代石板53、史帝尔55、斑格59、斑格64这四只鸽子其声望远不如其上代斑格51和下代桌底修恩、史帝尔63、杜尔、奥林匹克斑格。而其孙代B71-6756643、斗士61、威洛、年轻麦克斯、019、克拉克05则更出名,作出冠军无数。虽然由上图看出,斑格51的子代、孙代、重孙代都有得冠军的。但是论其做种价值来看,不难看出每隔一代就会出现超级铭鸽,而且一代比一代强,这是詹森育种成功之处。但是有人会问那么老麦克斯不是例外了吗?    可以看出,斑格59是布劳48的直孙,而老麦斯又是斑格59的直孙,从斑格51与布劳54交配到B56-6588840,再作出斑到小母,小母再作出老麦克斯这一线来看,仍然遵循隔代遗传的法则,因此也可以看出为什么斑格51的儿子群以斑格59最出名。原因它是布劳48的直孙。此图谱是詹森兄弟经典名作,集所有铭血之大成。其中有布劳血系(主要是夏丽布劳32即石板灰),红狐血系,父亲亨利的老鸽族。因此老麦克斯这一线代代铭鸽辈出。表面看起来不存在隔代现象,其实仍然遵循这一原则,    原因是其选择的配偶代代优良,子代胜过父代,是交叉于祖父的缘故。我们弄懂了隔代现象原理之后,追求的就是代代优秀,子代胜父母。关键是要每代配偶必须慎重挑选,以最优秀的种鸽相配,决不可以滥竽充数,随便交配其主流鸽系。避免不良基因掺入。鸽质提升非常缓慢,一次不理想的交配,鸽质下降却非常迅速。优秀的鸽子大多来源于隐性遗传,所以只有近亲才有可能诱导出隐性遗传的好鸽子来。而杂交育种优良基因就会隐藏起来,不再出现。像慕利门的巧克力色和詹森的石板灰就是明显例子。    以上谈的是表面现象,现在我们来讨论隔代遗传的遗传学基础。鸽友们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是由基因控制其遗传性状的,鸽子自然不能例外,而基因是存在于染色体上的。鸽子的每一个细胞内都含有40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成熟的体细胞内染色体是成对排列的。只有性细胞(包括精子和卵子)是只含单条染色体的细胞。当鸽子性成熟时,产生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在睾丸或卵巢分化,复制,减数分裂(这些内容以后再介绍)。精原细胞仍含有41对染色体。首先进行自我复制,由41对染色体(严格来说细胞在静止期,因染色体成分散状态的细颗粒,对碱性染料着色,故称其为染色质。只有在细胞分裂复制繁殖期才集合成纤维状,称其为染色体)中的每对染色体发生断裂、交换(换位)、重组,也可能是1和2交换,或1和3交换,2和4交换。一共有6种方式重组。(见图1)然后每对染色体分散成4条单体,进行自我复制,这样每对染色体就变成了8个单体。(见图2)然后两两组合成4条染色体,虽然4条染色体各不相同,而且不能组合成两对染色体。但其中8个单体中只有4种型态,但是经过组合,4条染色体是有区别的。当然A和B是不能组合成1条,因为不属同一型别。这就保证了遗传的稳定性(即后代像亲代)只能是A和自己复制出来的单体组合成1条染色体,B同理。而且这4条染色体不能配成2对。这是因为鸽子是有性繁殖,每对染色体其中必有一条来自父系,而另一条必然来自母亲。这样每个细胞内就变成164条染色体,其实只是在41对基础上又复制了41对。一旦在重组和复制组合中出现了错位,那么就可能出现畸变。这种畸变一般是带有病理特征的,并不是优良个体的诞生。(只有本身的突变才有可能出现优良个体或极差个体)有些先天性发育不良鸽就是出现了三倍体或多倍体。药物、放射线最容易导致这种现象。第二步是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完全相同子细胞,叫初级母细胞。第三步是初级母细胞内的染色体发生分裂,每对染色体分裂成4条单体。这4条单体在细胞分裂时向两极移动,其中A和B各一条单体向相反方向移动。最终初级母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叫次级母细胞。次级母细胞只含有每对染色体的两个单体。而且不能组合成1条染色体,这就叫减数发裂。次级母细胞在付睾(雌鸽在输卵管内)进一步成熟为精子(或卵子)。每条精子只含有41对染色体的一半。即41条染色体。当卵子受精后,又重新恢复41对染色体,也就是新生命的诞生。所以每只幼鸽其基因一半来源于父亲,一半来源于母亲。    由此可以看出子代的基因是不同于父母的。既便是来源于父亲的那一半也和父亲的染色体不同,原因就是发生了基因重组和交换。那么孙代为什么又一样了呢,这就是发生了第二次基因重组与交换。有可能又重新换了回去。因为有6种组合,所以不是每只鸽子都和其祖代相同的,从概念上讲,也只有1/6,在做出数量少的情况下,可能不是1/6,但是如果数量越大时,越接近于1/6,如果加上二次重组的机率,可能在1/20左右。这就是育种之谜的迷人之处。因此也给我们提示了纯系的优越性,纯系鸽子,其基因组成比较接近一致,因为纯系大都来源于同一祖先,而且经过多代的近亲繁殖,无论怎样重组都比较接近于其祖先。这也说明了品系鸽做种的价值高于杂交鸽,出好鸽的概率要远远大于杂交鸽。品系鸽可以人为控制其遗传,但杂交鸽却无法预测好坏。其根本原因就是基因太杂,组合变数太多。    由上可以基本明了隔代遗传的遗传学基础和现象。因而也就提示我们育种之谜必须走品系化的必然性。究竟怎样搞近亲育种呢?理论上越近越好,但是由于信鸽是用于竞赛的,过度地近亲容易出现体质和活力下降,这就需要我们去探索,去体会。基础种鸽是杂交鸽,而且数代都是杂交育种的,不妨在开始时血缘近一点,如父女配、子母配、兄妹配,到了第二代、第三代可以远一点,如二代配三代,三代配四代,堂兄妹互配等。五、六代以后可以适当掺入一点异血。异血最好也是近血个体,而且经过实践检验作种价值较高,出现劣鸽较少,说明该鸽含不良基因较少,在选择异血时千万要慎重,不可以随便掺入。能不掺最好不掺。欧美的作法,多是自己养二系或三系鸽子,而且杂交后,特别优秀的个体,外貌和飞翔能力接近那一品系的再交配回本系。这样不但提高了本系的生命力,也杜绝了不良基因的加入,像詹森的半个华普利就是明显的例子。    拙作旨在抛砖引玉,本人对基础理论也研究的不够深入与透彻,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但希望广大鸽友能从中体会出本人的苦心,目的不外乎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多学一点基础知识对于赶超发达国家,就不是一句空话。千万不要闭门造车,满足于自己的一知半解,多学一点别人的长处,我相信对鸽友来说是有好处的。不要自己不懂,就认为别人的观点是错误的。有人说基础理论是坐在家里编出来的,我不赞成这种狭义的说法,本来基础理论大多来源于生物学家,遗传学家的论文观点,加以整理而成文。希望更多的人多看看有关论著,再结合自己养鸽实践,多发表有价值高水平的文章。

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