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出与竞翔

2007-09-19 12:00:02

作出与竞翔竞翔 年轻鸽的应赛方法    并河靖 著  范兵兵 译当秋季的年轻鸽比赛来临之时,我们在春季精心作出的年轻鸽已在相当程度上完成了换羽,出落得令人刮目相看了。此时,每个养鸽人都不禁跃跃欲试,期待着在年轻鸽比赛中检验自己不懈努力的成果。从炎热的夏季直到今天,我们清晨即起,日复一日对那些未来的选手进行着严格的训练;它们也不负主人的厚望,以出色的飞翔状态展现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现在,可以说已经到了对年轻鸽进行最后加工的阶段。关于年轻鸽比赛,我将与大家共同就以下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其一,应当投入什么样的鸽子以及如何应赛;其二,哪些鸽子不宜放到最后一站而应适时保护性地停止参赛。春季四、五月份以及更早孵化的年轻鸽完全可以胜任五百公里的比赛,但六月以后孵化的年轻鸽飞这个距离就过于勉强了。上述观点可以说是鸽界的常识,那为什么要再三提醒养鸽人尤其是新手们注意呢?我想说明一下。这是为了提醒大家对年轻鸽的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让那些将来可能为本鸽舍赢得荣誉的年轻鸽拥有更良好坚实的素质,使它们的竞翔能力在成长过程中不会受到损耗而不断增强提高。搏输赢的世界是非常严酷的。我们应当认识到,要超过数千羽竞翔对手,鸽子必须具备超群的智力、体力和基于良好健康状态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否则便无望在大型赛事中脱颖而出。只有在鸽子本身素质的基础上发挥人的饲养、训练及管理技术,才能取得最优异的成绩。我从学生时代就喜欢阅读关于英国远程赛的读物,那些文章中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诫不要在年轻鸽时期让鸽子参加过度严酷的训练和比赛。这些忠告在当时并未引起我的特殊注意,我甚至觉得英国的养鸽家过于保守。近年来,我感到能从赛鸽读物上学到的东西已经不多,便以研究赛马等动物尤其是家畜能力的书刊为重点继续进行探索。当我了解了赛马要经历怎样的训赛才能在“德比”及“天皇奖”那样的传统赛事上出场时,不禁为之震惊。另外我还注意到,那些在三、四岁时便跑出成绩、少年得志的骏马,往往在后来的岁月里变得默默无闻。也就是说,幼驹时期的过度使用会妨碍一匹赛马在未来成长为大器。赛鸽运动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在年轻鸽赛中按日程表飞完最后一站并取得优异成绩的鸽子,到一、两岁以及本应充分发挥其固有性能的三、四、五岁时,能否迎来其竞翔颠峰的曙光呢?当然,年轻鸽在比赛时如果遇到好天气也能飞得十分轻松,但遇到恶劣天气则会受到极大消耗,仅仅勉强飞归而已。这两个极端之间的各种条件会使鸽子承受压力的程度各异,所以,如果在一个赛季中接连好运,鸽子或许不至受到我所担心的损耗。但我们不是神仙,无法保证每次比赛都能在好天中进行。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在频繁的赛事中难免有惨遭重创的一次。一旦遭遇这种情况,年轻鸽有可能全军覆没,也可能隔日迟归。即使天公作美,连续参赛的疲劳也有可能妨碍鸽子的发育成长,使原本具有夺冠素质的鸽子降低到平庸鸽的水准。出于这样的考虑,我在秋季通常是将本舍选手鸽分为(A)、(B)两组参加比赛。(A)组选手是计划参加未来大型赛事的,(B)组选手用于性能检验,是打算在年轻鸽阶段就放飞到最后一站的。编入(A)组的是少数发育良好、血统过硬、将来可能有所作为的雄鸽,根据本舍的地理位置,我只让它们参加年轻鸽比赛中二百公里以内的赛事。编入(B)组的是在体型、血统等方面尚有疑点的雄鸽,我让它们参加全部赛事,目的是检验其性能并在年轻鸽赛上争夺锦标。另外,几乎所有在六月中旬之前孵化的雌鸽也都编入(B)组投入比赛。对一岁以上的鸽子,我的做法是只放雄鸽不放雌鸽。这既是为了便于管理,也是为了避免由于鸽子参赛的疲劳而影响所繁育后代的素质。有些鸽舍打算用一岁以上雌鸽参加春季的比赛,那么,明智的做法是将极少数有获胜希望的雌鸽编入(A)组,在秋季年轻鸽赛上放到某个恰当的距离即止。必须说明的是,这样的结论不仅来自前面提到的书本知识,更是基于在养鸽参赛中迄今所犯无数次低级错误带给我的深刻教训。有些年轻鸽表现极佳而被寄予厚望,但是在一岁以后却变得庸碌无为甚至轻易地飞失。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对此有着越来越深切的体会。应当再重复一遍,掐掉枝芽的苗木不可能自然持续地长成有用之材,在动物的发育过程中如果使其身心受到过度消耗,则难以托付他赢得佳绩的重任。无论鸽舍所处的位置有多好,请大家务必记住这个忠告。假如你一定要夺取年轻鸽赛的锦标,那就用(B)组鸽去向最终距离的赛事冲刺.在具体操作时,可以让年轻的雌鸽以占有巢房的状态去参加比赛。仅在年轻鸽舍中占有一栖架与占有一个巢房相比,鸽子归巢欲的程度是完全不同的,尤其是以呕雏的状态参赛,往往可以获得最佳的心理效果。不过如果真的呕喂雏鸽,嗉囊中积存的乳糜会影响鸽子的飞行。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只需在抱开始卵而尚未分泌乳糜时借用别的雏鸽,在集鸽之前替换下选手鸽所抱的卵。当然,采用这种方法时需要调整好雌鸽的产卵时间。 还有一种方法可以进一步减轻鸽子的负担,让年轻雌鸽不产卵而进入抱卵状态。尚未产下初卵的年轻雌鸽与经产鸽相比,通常会在巢房里逗留更长时间并频繁出入,雄鸽也会持续发出“咕咕”声不断地呼唤雌鸽。我们可以准备两个与鸽子体温相同的拟卵,不失时机地放到蹲在巢中的雌鸽的肚子下面。如果顺利的话,年轻雌鸽便会将拟卵视为己出而开始抱卵。只要把握好时机,此法的成功率还是相待高的。不过一旦失败,就会导致宝贵的年轻雌鸽真的产下初卵的结果。只让雌雄中的一方参加比赛时,如果在运输途中或放飞地滞留的时间较长,留守的一方可能会放弃抱卵。因此,最好在适当的时候把留守鸽移至他舍或单独关进笼里,等参赛鸽归巢并继续抱卵时再放回原来的巢房。另外,对已经开始抱卵的年轻雌鸽,还应当在两个赛事之间选择恰当的日子进行短距离训放。最后,我想提醒养鸽时间不长的朋友注意,应当在熟悉鸽子习性的基础上运用这些技巧。初学阶段最好采用通常的管理方法,利用可能导致年轻雌鸽产卵的技巧时一定要慎重,以免弄巧成拙。什么样的体型为好?    赛鸽尤其是远程赛鸽究竟以什么样的体型为好?这对于养鸽新人乃至参赛几十年的老手来说,都是一个经常面对的问题。因为参加比赛的经历越多、见识过的冠军鸽越多,原来在鸽子体型方面的心得往往会从根本上动摇,变得越来越看不懂了。理想的赛鸽体型就是这么复杂,不可能用一个简单的模式来限定。而且,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方法,只有尽可能上手持握更多的优秀赛鸽,从鸽子身上逐渐悟出有规律性的东西。仅从这一点来看,也不难理解赛鸽的世界有着怎样的深度。如果要用文字来表述理想的赛鸽体型,那就是我们赛鸽协会的品评标准。不过,那样的表述对于养鸽新人来说不太容易把握,而且用什么文字都难以完全表达鸽子的实态。所以,我建议大家多观察优秀的远程赛绩鸽,允许的话一定要通过上手持握来获得实际的感觉。对鸽友们经常提到的体型问题,我的回答是“百闻不如一见”,尽可能多看多上手,实际感觉第一。也有一个通行的标准,即持握好鸽时会感觉到各部分的比例十分匀称,用岩田孝七先生的话说就是“手感好”。无论对自家鸽子还是朋友的鸽子,我们都应当利用一切机会反复持握。因为即使同一只鸽子,在不同时期给人的手感也有着细微的差异。能够发现这些变化并对鸽子的状态作出判断,就可以逐步提高我们看鸽子的眼力。这是关于鸽子体型的第一个要点。第二点是鸽体各部分的形态,其中最重要的是翅膀。翅膀太小了不好,甚至可以说展开时的长度越大越好。另外还要有一定的宽度,其形状最好是搂抱着空气的感觉。翅膀的硬或软会因鸽子的情绪和持握方法而异,所以不必太在意。我不介意鸽子的头形和头脸,觉得看了之后反而会导致错误的判断。到达背部与龙骨的深度即胸部的深度不能太深,太深的鸽子大多骨骼粗重,而身体沉重的鸽子是不适合飞远程比赛的。   耻骨又软又细不好。只要耻骨坚韧,无论其前端紧并或分开似乎都与竞翔成绩关系不大。虽然耻骨前端紧并的最为理想,可实际上有许多耻骨分开的鸽子照样取得了出色的成绩。另外,腰部紧收也非常重要。   羽毛要有光泽,身体状况有问题时羽毛会显得干涩。眼睛明亮与否也是同样,熠熠生辉的眼睛说明鸽子健康而充满活力。   有的书上说鼻瘤大的鸽子好,这种说法不对,不太大的鼻瘤才是最理想的。鼻瘤表面应当覆有一层很细的白色粉末,但正在育雏的鸽子鼻瘤显得赃污是自然的。   以上谈到的只是大致的标准,因为鸽子身上的特征与其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任何血统的鸽子都有其独特的体型特征。对于某血统的鸽子来说,具有某种特征就可能生出性能优异的后代,或出现了某种特征就可能飞出好成绩,这些都是事实。我们对自己饲养的鸽子必须了如指掌,也只有长年饲养、放飞某系鸽子才能对其特征体会入微。无论东洋或西洋,选鸽时最有发言权的就是鸽舍的主人。仅凭一知半解或自己的喜好而引进了一堆次品,这样的事例在鸽界多得不胜枚举。养鸽新手在选鸽时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鸽子脖子上面的部分,这是不对的,因为鸽子不是凭着头脸飞翔。有个来访的美国鸽友竭力想说明此意,用一张纸遮住鸽子照片的头部后对我说,“必须这样挑选鸽子”。他说得完全正确。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国外著名鸽系的特征。   以奥佩尔系为主流的鸽子如果骨骼粗大,就是走了样。因为该系鸽的特点是骨骼细弱,以至于饲养者总希望其骨骼再强韧些。奥佩尔鸽的前三根主翼羽是一般长的,该系中飞出好成绩的鸽子大多具有这个特征。奥佩尔鸽的羽翼十分完美,这大概就是它们擅长飞恶劣天气的动力之源。罗宾逊系鸽身体比例非常匀称,羽色中白斑多的鸽子往往能飞出惊人的成绩。艾扎克逊系中偶尔会出现巧克力色的鸽子,这种羽色的鸽子是公认的最佳种鸽。该系鸽还会出现眼圈为红色的,这也是优秀种鸽的特征。罗根系的主流鸽大多身体比例欠佳,而出成绩的也正是这样的鸽子。例如马扎莱拉鸽舍的著名种鸽“特瓦伊莱特号”龙骨特别深,在体型上令人无法恭维。  英国许多著名的赛绩鸽都有这个缺点,曾经取得过惊人赛绩的“兰卡莎.罗兹号”也不例外,这恐怕是由于英国的远程鸽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罗根系的影响。含有司达莎血统的比利时鸽,例如戈兰的鸽子和柯布的鸽子,一般龙骨都比较深,而且略有骨骼粗大的感觉。狄尔巴鸽的腰部不够粗壮,上手持握时会给人一种“缺点什么”的感觉。然而,越是这样的鸽子越可能飞出成绩。从整体上看,比利时鸽比英国鸽的体型好,接近所谓标准体态的鸽子更多。在性能方面,英国的鸽子耐受恶劣天气的能力普遍较强,比利时的鸽子大多速度较快。这大概也与它们不同的体型特征有关。羽毛细密的鸽子在比利时较为多见,例如凡布利安那鸽就明显地具有此特征,这也是烈日地区晚熟鸽的共同特点。这种鸽子在年轻时能放到近、中距离,要等到完全成熟之后才能放远程。关于什么体型的鸽子更擅于飞翔的问题,应该说并非没有标准,可以认为身体比例好的鸽子更理想。只是不能仅仅看到这一点,还应对鸽子的血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熟知哪些血统的鸽子出现怎样的特征便可能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尤其对本鸽舍使用的系统必须深入细致的了解,才能够目的明确地育种作鸽。必要时可以多做记录,统计什么体型的鸽子出成绩多,对赛绩鸽的成长过程进行分析等。鸽子在成长发育中会出现许多惊人的变化,其过程也会因血统而异。综上所述,研究鸽子的体型首先要尽可能多地持握各种鸽子,体会不同系统的鸽子在体型上的差异,随着感性认识的积累逐渐领悟优秀赛鸽的特点。相信经过长期努力,大家一定能提高自己在体型方面鉴别赛鸽的能力。对种鸽再研究   在年轻鸽赛全部结束的时候,应当对过去一年的竞翔成绩进行回顾和分析。我们是在有限的鸽舍空间内饲养数量有限的种鸽,并要用它们生出的后代放飞自己的梦想。假如饲养了一对平庸种鸽,也要付出同样的精力,它们生出的多羽后代也要占据宝贵的空间。在长年累月的训养之后,我们把平庸选手送上赛场而面对颗粒无收的结果时,只能感到莫大的失落。对于这种情形,难道不值得深刻反省么?可是,不少养鸽人对选手鸽出赛不归已经变得迟钝,常常只是失望地说一句“又丢了”便不了了之。现在日本鸽界的竞争非常激烈,我们必须对自己饲养的种鸽和赛鸽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清醒地认识到没有一支精锐鸽队就不可能在竞翔中取胜。一年的赛事结束之时,正是我们分析思考、作出决断的时机。应该认真反思,目前使用的种鸽是否妥当,用它们作出的选手是否值得我们充分信赖。其实,在引进种鸽之初我们就思考过这些问题,正因为坚信其肯定能为本鸽舍生出未来的冠军,才日复一日地精心管理,对它们呵护有加。    那么,结果又如何呢?我在每年冬季都要对这一年作出小鸽的成绩进行比较,这也是我在养鸽过程中享受的乐趣之一。对作出鸽的总羽数、雌雄各自的羽数、参加训赛的羽数、获奖鸽及失踪鸽的羽数等加以分析,就不难看出是否达到了自己当初尝试的作出目的。根据赛绩对作出效果进行判断时,评价的标准非常重要。首先要注意的是对竞翔成绩的看法。假如选手鸽飞出了好成绩,尤其是接连飞出成绩,答案当然只有一个,问题是赛绩不佳时能否立即得出否定的答案。选手鸽归巢速度慢时,需要对慢的原因加以分析。例如换羽的状态如何、主翼羽有无脱落?健康状态如何?在舍内的生活情况如何,精神状态是否平和稳定?这些都要考虑到。对失踪的鸽子我们往往倾向于否定,但它们可能在归巢途中丧命于猛禽之口,也可能为躲避危险冲入密林或撞上障碍物,因受伤而失去了归巢能力,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所以,对失踪的事实也不能简单地归咎于鸽子性能不好。我的想法是归巢的鸽子好,在恶劣天气中较快飞归的鸽子更好,但是对失踪鸽不能一概否定。另外,假如一对种鸽所生的多羽选手鸽全部失踪,那么失踪的羽数越多越可以肯定这个配对有问题。例如,将A配对生的一羽选手鸽在训练后送去参赛、B配对的送三羽、C配对的送五羽。如果这些选手鸽全部失踪,ABC三组配对中最差的当然是C配对、其次是B配对。对于A配对,却不能因一羽子代鸽失踪便认定其不好。还应考虑到比赛时的天气情况。大家都知道,天气的好坏对鸽子能否归巢影响甚大,在恶劣天气中飞归的鸽子,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其血统固有的耐坏天的能力。即能归巢的鸽子得到了这方面性能的遗传。因此,对某一地区或赛线上选手鸽的归巢率,要结合天气及鸽种综合评判。对速度也应该这么看,鸽子利用顺风疾飞本领的高下、在逆风中穿梭能力的强弱,都与其血统的特征有一定的关系。其次,种鸽的健康状况也可能是造成小鸽的失踪的原因,这一点非常重要却最容易被忽略。我们往往认为后代不归是种鸽的遗传基因不好,轻易从本质上否定种鸽的性能。其实以我的经验看,种鸽状态不佳是最大的原因之一。所以不要简单地套用孟德尔的学说,应尽量避免仓促地作出结论。大家都知道,选手鸽能否归巢的决定性因素是定向能力的强弱,但定向能力最终要通过能飞越赛线体力来实现。子代鸽的体力与亲鸽的健康有很大关系,因为鸽子的繁殖是从两羽亲鸽性细胞结合并产生分裂增殖开始的。如果亲鸽的状态差、细胞活力不足,其体内分裂的性细胞便缺乏活力,只能产下能力低下的小鸽。因此,在有了好种鸽之后还必须保证其百分之百的健康,才能作出令人满意的选手鸽。例如,过早起用从国外进口的种鸽进行繁殖,通常是不能作出优秀选手的,因为种鸽还没有完全适应环境及饲料的变化。进口鸽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种性能,大约是在进口三年之后。另外,用远距离比赛获得优异成绩的雌鸽作种时,需要三年以上的恢复期,否则也难以作出具有超凡飞翔能力的选手鸽。也就是说,要在彻底消除比赛的疲劳之后,才可能繁育出身体健全的后代。根据以往的经验,用雄鸽作种时可以不必如此慎重。另外,亲鸽在繁殖季节的初期身体疲劳较少,生出优秀后代的概率较高。到了后期,由于疲劳积累便难于生出好鸽了。鸽舍整体也是如此,有的鸽舍三月孵化的小鸽好,有的是七月孵化的好,往往出现某个月份孵化的小鸽平均赛绩较高的情况,这也与种鸽的状态有关。一般说来,应当在年初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集中作出小鸽。确认了种鸽作出效果差、后代不理想时,就应当重新进行种鸽搭配。由于遗传巧合的缘故,雌雄种鸽会出现合配或不合配的情况。有些配对作出的小鸽在性能上会超过双亲,有些则相反。所以,当作出的小鸽表现不佳时,就不要在第二年继续使用原来的种鸽配对。当然,也不能因为一次交配繁殖的失败就把种鸽看死,至少应当把雌雄重新搭配再试一次。对进口的种鸽,尤其是曾经作为选手鸽频繁参赛的鸽子更应如此。我将在后面介绍如何进行雌雄搭配和怎样挑选种鸽。总而言之,一旦种鸽出了问题我们就将一事无成。所以,要对本棚的种鸽不断进行分析研究,还应当尽量做到每年至少引进一羽异血鸽。我经常对别人说,近亲交配是一种得不偿失、非常危险、近乎徒劳的交配方法。当然,要找到合配的异血并非易事。但从成功概率的角度看,我会毫不犹豫地采用异血交配的方法。怎样挑选种鸽   俗话说,乌鸦生不出凤凰。我们要作出理想的选手鸽,就必须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条件,选择在性能上符合要求的种鸽进行搭配。如果毫无主见地效仿他人,或者出于虚荣居奇而盲目引种,便不可能得到有用的好种鸽。想要开出红色的花就必须播下红花的种子,想让花朵开得大就必须挑选花朵大的品种,想使花开得早就必须选择早熟的品种,这个道理也适用于赛鸽的培育。要作出参加远距离比赛的选手就应当使用远程鸽系进行繁殖。为了提高远距离归巢的稳定性,往往还要搀入超远程归巢鸽的血脉。要作出能够快速归巢的选手,就应当引进在强手如云的赛事中频繁战胜对手的种鸽。要作出能耐受恶劣天气的选手,则应当引进在恶劣天气中率先归巢的伯马鸽,或者引进赛线气象复杂多变地区强豪鸽舍的种鸽。每个养鸽人都希望自己的选手鸽兼具以上所有优点,这是人之常情,然而鸽子达不到所有要求也是自然规律。例如,要使选手鸽同时具备远距离归巢性能和快速归巢性能就相当困难。我们通常遇到的情况是,速度提高后往往难以持久,加大了续航能力又会使飞速降低。不过,对此也不能仅凭推理而简单地作出结论。如果能使鸽子的体格和羽翼变得更适宜飞翔,如果能让鸽子的肌肉发达得足以超过众多对手,就有可能使自己的选手鸽在快速性和续航能力两方面都进一步完善。事实上,世界各地许多优秀鸽系就是得益于这样的特性而获得了成功。快速性和耐恶劣天气这对矛盾也是如此,擅长飞恶劣天气的血统通常速度较慢。例如二战前的势山系和二战后的奥佩尔系,虽然都具有能耐受恶劣天气的优点,但飞速却不尽人意。可喜的是,经过一代又一代养鸽家的不懈努力,这种情况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得到改善,在当今赛场上经常可以见到兼具耐坏天和快速性两大特性的鸽子。总之,在挑选种鸽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些基本性能方面的要求,并根据自己的意图和鸽舍环境来确定选种的条件,这样更易于达到作出的目的。我建议刚开始养鸽的朋友不要一心多用,应当明确自己的主攻方向,例如超远程比赛、当日归巢的远距离比赛、二百公里左右的短距离比赛以及品评会等。不言而喻,目的简明自然更易于找到实现目的的途径,从而避免逐二兔而不得一兔的结果。今后日本鸽界的竞争会愈演愈烈,不投入极大精力并付出超凡的努力是难以在全国或地区赛事中获胜的。目前在日本专攻短距离比赛或品评会的鸽友还不多,而比利时等国有许多出色的短程快速系和专门适用于展示的鸽系。只要集中引进一批适宜的血统,即使初入此道的新手也有可能获得成功。另外,日本以及英国、美国鸽界都存在着偏重远距离比赛尤其是超远程赛的倾向,但是可以预言,当日归巢的远距离比赛迟早会成为大多数鸽友瞩目的焦点。养鸽、参赛经验都不够丰富的鸽友,应当选择易于饲养和管理、在应赛技巧方面要求不多的鸽系,最好从所在地区的成功养鸽家那里引进种鸽。可以从当地的强豪鸽舍中筛选出两个并非偶尔取胜而是常年胜绩不断的鸽舍,引进其棚中代表性种鸽的子代。恐怕任何国家的养鸽老手都会提出这样的建议,而且从理论上讲这也是新手获得成功的最佳途径。这样做有许多好处,因为鸽子已经适应了当地环境及赛线特点,比较容易飞出成绩。引进两个鸽舍的不同血统可以避免近亲交配的弊病,通过杂交作出体格强壮的选手鸽,并有可能培育出兼具二者优点的更为出色的后代。此外,新手还可以就近寻求老一辈养鸽家的指导,在管理方法及应赛技巧方面得到诸多教益。要引进种鸽就不能抱有吝啬的想法,一定要挑选该鸽舍王牌的子代或平辈鸽,并尽可能选择外貌与赛绩鸽相象的鸽子。为了节约资金并买到性能较好的鸽子,可以购买晚生鸽。因为晚生鸽的遗传性能并不差,而鸽主会因其发育迟缓、体格稍差而乐于出手。聪明的做法是用购买多羽鸽子的金钱引进少数优质种鸽。英国的养鸽家维克多.罗宾逊在少年时代曾经用很长时间攒钱,最终从当时最著名的奥斯曼鸽舍引进了“希望号”的子代,后来那只鸽子成了罗宾逊系的基础鸽。在拥有若干年养鸽经验之后,就可以进一步从国内成绩最突出的鸽舍引进种鸽。从国外引进种鸽最好是在养鸽十年以后,因为国外赛鸽所处的各种条件都与日本有着非常大的差异。首先是气候不同、湿度不同和地形不同。赛线上有无猛禽出没,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是横亘着海拔三千多米的山脉,下雨时是来去匆匆的阵雨还是连日不开的霏霏淫雨,这些环境条件下对赛鸽的要求截然不同。      日本的饲料也很简单,而比利时、英国等地的鸽舍都使用相当精致的饲料养鸽。因此,从各方面条件都非常优越的国家和地区引进种鸽,未必能够在日本收到立竿见影的成果。      不过,我们从国外引进种鸽的重要原因是那些国家和地区的养鸽历史远比我们悠久,那里的鸽子要高于我们的好几个档次。所以,在引进外血鸽时首先要考虑到自己鸽舍里的鸽子有哪些不足,为弥补这些不足需要从哪个鸽舍引进哪一只鸽子的血脉。要引进的这路血脉的鸽子,必须具有国内任何血统任何鸽舍的鸽子都不能比拟的优越之处。   从这些分析不难看出,仅仅出于对国外鸽系的盲目崇拜而引进外血是毫无意义的。我在1933年就引进了海茨曼鸽舍的西翁系鸽,战后又从国外各著名鸽舍引进过一百多羽代表性种鸽,还经常去比利时、法国、英国等地的鸽舍里亲自选鸽,以上是我的切身体会和经验之谈。我们进行赛鸽的繁殖,是要作出在以远距离比赛为代表的重要赛事中脱颖而出的选手鸽。无论有多少羽选手鸽参赛,获得冠军的鸽子只有一羽,只有性能超凡、千里挑一的鸽子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比赛中拔得头筹。   所以我们明确繁殖的目的,为培育能够通过激烈竞争之门登上冠军宝座的鸽子而努力。大家知道,把多少羽平庸鸽送上赛场都毫无意义。繁殖赛鸽的着眼点就是要作出与众不同出类拔萃的鸽子,哪怕只有一羽。一般的家畜的繁殖大多要求培育出数量多、品质均一的优秀群体,而赛鸽只需要成千上万羽中的那一羽冠军。不管你有多少道理,例如要建立自家品系等等,归根结底要有一羽宝石般的个体来奠定基石。在比赛中拿不到冠军,什么鸽系的培育都无从谈起。归纳赛鸽繁殖的特点,就是要作出超凡的个体精英,而不是乱箭齐发以数求胜。只饲养二、三十羽选手的小型鸽舍有时也能战胜拥有几百羽鸽子的大型鸽舍,这正是养鸽赛鸽的乐趣所在。我们一定不要忘记这个基本原则,不要进入大量出鸽参赛、大批丢鸽的恶性循环。繁殖效果的基础是雌雄亲鸽性能,所以,我们应当把最大的精力和金钱投入到选种工作。而拥有了优秀种鸽之后,关键就在于如何将种鸽配对使用。在作出用于远距离比赛的选手时,赛事越是艰难,种鸽的性能便越是具有决定性意义。要在千公里比赛中归巢并取得优异成绩,选手鸽必须具备适合飞行该距离的性能,而这种性能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双亲遗传基因的结合获得的。换言之,选手鸽从双亲那里获得的性能决定了其有无克服竞翔障碍夺取冠军的可能。由此可见,能否繁殖出优秀的后代,在种鸽选配的阶段就已经确定了八成。管理的重要性    拥有优秀的种鸽并正确地进行选配还不是问题的全部,繁殖的最终结果取决于饲养者的管理水平。离开出色的管理,无论种鸽多么优秀,配对多么合理,仍难以作出能够战胜众多对手的冠军鸽。所以,我们还应当在管理上多下功夫。    繁殖是通过两羽亲鸽性细胞的结合获得小鸽的第一步,双亲的性细胞是否健全关系到小鸽未来能否成长为健全赛鸽的命运。小鸽的状态是由亲鸽的状态决定的,所以必须让种鸽在最佳状态下进行繁殖。        为了减少种鸽的体能消耗,最好从秋季开始将雌雄种鸽分离饲养,不具备分离条件时至少应当让种鸽孵抱假卵。同样,把孵化的两只小鸽中的一只交给保姆鸽喂养也可以减轻种鸽的育雏负担,还可以使每只小鸽都得到充分哺育而茁壮成长。    提高种鸽状态最简便易行的办法就是雌雄分离,这与应赛时以W制调整赛鸽状态的道理相同。不过实行雌雄分离需要有宽敞的鸽舍空间,还得在管理上花费更多的时间,例如让雌鸽和雄鸽先后或隔日分别出舍家飞。鸽子从秋季开始换羽,此时发情处于低调,产卵大多也暂时中止。如果让种鸽在换羽期间育雏,会使换羽拖延到冬季,而未能完成换羽的种鸽很难繁育出健全的小鸽。种鸽顺利完成换羽之后,在春暖花开麻雀开始做窝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放心地让种鸽进行繁殖了。如果打算让出生的小鸽参加当年秋季的比赛,可以把开始作出的时间适当提前,但这不是值得推荐的做法。    进入繁殖时期就可以把种鸽孵抱的假卵撤下,不过要把握好撤下假卵的时间,最好是在产卵后第十天左右。过早时雌鸽产卵的疲劳尚未完全消除,过迟则种鸽的嗉囊里已经有乳糜积存。还有一种做法是以期待值最高的种鸽为准,把所有种鸽的产卵时间调整得十分接近,这样便于利用其他鸽子做保姆来帮助哺育一只雏鸽。在繁殖期间应当投喂营养丰富的豆类及小颗粒配比较高的饲料,增加蛋白质和钙的供给。种鸽产下卵并孵抱两周左右时,可以用软质铅笔在卵的两端记录下巢房编号,以便在雏鸽孵化后对破为两半的蛋壳内侧进行检查,就某号巢房雏鸽孵化前的发育状况作出判断。如果蛋壳内侧的血管几乎都被吸收而消失,表明雏鸽在卵内发育顺利。反之,如果蛋壳内残留着鲜红的血管或血迹则表明雏鸽发育不良。另外,雏鸽发育不良时,残余的脐带会在腹部形成一个小黑块。通过这些最初的信息可以看出某些雏鸽已呈弱势、无望成长为他日的冠军,就应当坚决地予以淘汰。如果饲养者的时间允许,应当在巢房内单独放置小颗粒饲料容器并随时进行补充,以便为亲鸽提供更充足的养份。没有时间进行细致的管理时,明智的做法是把一只雏鸽交给保姆鸽代为哺育,这样做既可以减轻亲鸽的负担又能够确保雏鸽茁壮成长。雏鸽孵化七天左右套足环的时候,要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雏鸽的发育状况。某一路鸽子在套足环时是什么状态、该状态与未来的竞翔成绩有无关系等,都需要以这些记录作为参考。必须注意的是,饱食后的雏鸽看起来十分壮硕,而空腹时却会显得萎琐孱弱,所以应当在雏鸽吃饱后的状态下进行检查对比。在雏鸽戴上足环的时候,亲鸽又开始寻找新的营巢之所。如果巢房内分为上下两层,只需将雏鸽所在的巢盘移到下层,把上层打扫干净后放进新的巢盘,亲鸽很快便会在上层做巢。如果由于饲养者的疏忽没有及时提供新的巢盘,亲鸽就有可能飞到其他鸽子的巢房里争巢打斗,或者在鸽舍地面某个角落营造新巢,开通棚时甚至还可能飞到附近的建筑物上做巢。此时它们会淡忘正在哺育的雏鸽,使雏鸽因营养不足而发育失调。反之,如果在雏鸽还很小的时候就提供新的巢盘,亲鸽的注意力会过早转移到新巢而不能专心呕雏。亲鸽进入忘我的营巢的状态时,雏鸽获得的哺喂往往会减少。我们应当在巢房里放置麻籽等鸽子偏爱的食物,通过加大亲鸽进食量间接地增加雏鸽获得的营养。充足的饵料还能促使雌鸽尽快产下第二窝卵,缩短雏鸽不得饱食的时间。在一般情况下,亲鸽会在雏鸽孵化后第十六天左右产下第二窝卵,不过产卵时间也会因营养状态及雌雄亲鸽的特点略有差异。我本人更希望雌鸽能尽快产下第二窝卵,因为这样会给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便利。另外,为了不影响第二次繁殖,巢房内部的构造最好是上下两层而不要把两个巢盘并列放置,否则即使亲鸽在新的巢盘内产下第二窝卵,仍有可能被第一窝雏鸽挤进来把卵弄脏或碰伤。如果巢房是只有一层的平板结构,应当把新的巢盘垫高六厘米左右以防止雏鸽进入。有的鸽友认为,孵化中的卵曾经被放凉会给卵内发育的雏鸽的头脑造成不良影响。不管此说是否可信,饲养者都应当处处留意,确保在繁殖的过程中万无一失。有许多英国鸽友对雏鸽的胎毛非常重视,曾经两次获得国王杯的著名养鸽家维克多.罗宾逊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为罗宾逊第一次赢得国王杯的鸽子是圣塞瓦斯蒂安国家大赛冠军“伟斯通·拉德号”,它不是在罗宾逊鸽舍出生的,而是罗宾逊从朋友的鸽舍里选来的一只雏鸽。罗宾逊后来谈到“伟斯通·拉德号”时说,当初一眼看中这只呆在巢盘里的雏鸽,就是因为发育良好并长着一身浓密的胎毛。胎毛的确是挑选雏鸽的条件之一,但我认为对此应当从两个角度去看。   其一是胎毛茂密与否与雏鸽的健康状况相关,为了挑选健康的雏鸽我们必须关注胎毛的生长情况。其二是胎毛会因鸽子的血统而异,出自羽毛浓密的血统的雏鸽自然胎毛更为丰满。烈日、贝尔比埃地区的鸽系,例如安塞努系、古尔涅系、华普利系等就是如此。实际饲养过的鸽友都知道其雏鸽的胎毛极为丰富,但是与健康状况无关。还有些鸽友对胎毛的颜色十分挑剔,认为胎毛泛呈红色调的雏鸽更好,我对此尚无特殊的心得。我要反复强调的是,即使是成千上万羽选手参加的大型赛事冠军鸽也只有一羽。因此,只要你能挑选出那一羽真正超凡脱俗的鸽子,就无须付出多年辛苦、购买更多的饲料、支付昂贵的参赛费、饲养大群鸽子并送出大批选手去参加比赛。只有尽量减少饲养羽数、把自己有限的管理能力集中投向少数精兵强将,才有希望培育出能在万鸽阵中脱颖而出的优异选手。所以,我们应该利用各种机会对自己的鸽子进行挑选和汰选。还应当看到,如果作出了一羽难得的好鸽,却把它饲养在与大群平庸鸽拥于一室的环境中,也可能会妨碍其本来性能的发育成长。在出生后的第二十五天(七、八月份出生的在第二十四天),必须让小鸽下巢。具体的做法是,早晨喂食之后把小鸽从巢房中移到铺着稻草的笼子里,并在笼中放置装有贝壳粉的容器供其啄食。在天气晴朗时把笼子挂到鸽舍视野最开阔的位置,让小鸽全天观察鸽舍周围的景物。此时须对笼子顶部加以覆盖,以免小鸽受到阳光暴晒或雨淋。小鸽在第一天还不会喝水吃食,可以从第二天开始在笼子里放置食槽和饮水器。只要抓住小鸽把嘴按到饮水器的水里,它们就知道如何喝水了,仅有少数比较神经质的小鸽要到第二天傍晚或第三天早晨才能学会喝水。学会吃食要容易得多,经过第一天的饥饿之后大多数小鸽都会本能地在第二天啄食饲料。到第三天小鸽吃食就已经相当熟练了,当饲养者把手伸进笼子时,它们会像对亲鸽求哺那样凑过来。我有个开鸽店的朋友,需要长期把鸽子关在笼里进行展示。他说曾做过对比试验,对一部分鸽子每天只喂一次食,对另一部分鸽子在笼里放置常食,结果发现前者的健康状态大大优于后者。不少鸽友都有这样的体会,经常处于饱食状态的鸽子更容易生病甚至不能产卵。所以,在早晚定时投喂的做法不仅有益幼鸽的成长发育,还能使其与鸽主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关系,并从小学会在笼子里喝水吃食。我的鸽子跟我特别亲近,而且无论私训或比赛集鸽,一进到笼里就开始啄食饮水,这些习惯都是在幼鸽离巢后不久时养成的。俗话说“三岁看老”,培育赛鸽也要打好最初的基础。 我曾在前文中谈到,应当在孵化后的第二十五天让小鸽离巢,学会在鸽笼里独立生活。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应当在晴天把笼子放到鸽舍屋顶上或视野开阔之处,让小鸽熟悉鸽舍周围的环境。为了简化操作,也可以用铁丝网在鸽舍上方做成固定的望笼。即便如此,还是要在傍晚把小鸽放回运输笼中过夜。这种训练持续五、六天,在小鸽已经谙熟周围环境并意识到自己的独立存在时,就可以把它们放入鸽舍与其他鸽子一起生活了。最好先把鸽舍里的其他鸽子全部放出舍外,然后再把结束坐笼训练的小鸽放进鸽舍,用两、三天时间让它们学会在鸽舍内喝水吃食。当小鸽能够与成鸽一起生活之后,还要注意在傍晚给其补喂一些饲料,以免因小鸽进食速度慢而吃不饱。在受到成鸽欺负时,有的小鸽会奋力抗争,有的则缩成一团甚至被啄得头破血流。此时应当注意观察它们的神态和行为,我更寄希望于那些自我意识强、不甘下风的小鸽。在这段生活环境急剧变化的时间里,有些小鸽能一直保持旺盛的食欲并显露出勃勃生机,饲养者可以通过观察小鸽的健康状况去发现未来的好苗子。掰开鸽子嘴时不应看到贫血的迹象,健康鸽子口腔粘膜的颜色是鲜红的,这跟大夫查看患者眼皮下及喉咙处的颜色是同一个道理。我反复强调过鸽舍的容积是有限的,在能容纳三十羽的鸽舍里饲养二十羽或四十羽,鸽子在健康程度上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在繁殖、调教、训练的所有环节中,都应当努力去发现那些没有前途的鸽子并考虑是否予以淘汰。对那些不健康或自己不满意的小鸽必须下决心淘汰,否则就难以形成精兵强将的选手阵容。假如把不合格的鸽子勉强留在鸽舍里,万一其血脉繁衍会形成恶性循环。我建议大家在这个时期对小鸽作出明确的记录和评估,在它们成长为出色的选手之后再对评估的正确性重新审视和反思。我在每年春季远距离比赛结束后都会进行反省,检查自己对小鸽所作判断是否正确,并重新斟酌其双亲的作种价值。这个工作非常重要,因为如果对小鸽的判断有误,则说明自己作为竞翔技艺不精,只能采用笨拙低效的饲养方法,即在训放开始时以大羽数起站,到最后剩下的选手鸽寥寥无几。总之,我们要在日常管理中努力提高自己的鉴鸽能力,并在实践中对自己的能力进行磨砺和验证。小鸽的第一次出舍训练应当选择在风力较小、天气不甚晴朗的日子进行,因为天高气爽晴空万里时鸽子容易高飞、远飞,遇到大风时更容易被吹得远离鸽舍而迷失方向。我的鸽舍是开通棚,一般在早晨喂食之后把鸽子放出去。如果你的鸽舍是定时家飞,就应当在结束家飞的鸽子已在鸽舍附近徘徊许久、等候着入舍吃食信号的时候把小鸽放出。有的鸽友主张在傍晚时把小鸽放出去,我觉得还是早晨放出比较稳妥,因为即使它们飞远也有足够的返回时间,而在傍晚一旦飞远就只能在外面过夜了,所以应当选择在早晨进行训练。小鸽进行出舍训练时,我只是在早晨打开出舍口的门并在傍晚关闭。撞门是从内外两侧都可以推动的,鸽子一整天都可以通过撞门进出鸽舍。在小鸽学会钻撞门以后,我就把出舍门关闭,只让它们从入舍口返回鸽舍。出舍训练是为了使小鸽能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活动,并把鸽舍视为可以安心休憩的家。小鸽的出舍训练应当尽早进行,如果时机过迟就容易造成飞失。另外,应当把小鸽喂饱之后在成鸽已结束家飞的时候放出,以免它们追随成鸽远飞或因体能不足而无力返回。小鸽失踪的原因在于其翅膀已相当发达而对周围环境尚不熟悉,所以应当尽早让它们“上房”熟悉环境。失踪、游棚与鸽子的血统也有关系,对那些早熟、容易游棚的血统要格外注意。当然,无论饲养者怎样小心,总会有一些小鸽在家飞时失踪。在晴朗的天气里鸽群能飞得很远,裹挟其中的小鸽往往竭尽全力随之奋飞,它们一旦在远离鸽舍处掉队就可能因找不到鸽舍而丢失。但是,也有些小鸽会在两、三天后返回,这表明其具有良好的体力、毅力和智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当重视游棚鸽。幼鸽的训练方法每一个养鸽人都希望尽快把自己培育的幼鸽投入训练,但在训练开始之前必须对鸽子进行细致充分的观察和分析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决定应当采取的训练方法。所有以动物为竞技选手的人都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能够捕捉到动物在局部或整体上向我们透露的所有信息。养鸽人都有爱心,但要成为一流的竞翔家却并非易事。首先,你得有出色的鸽子,还得有出色的管理,而管理水平取决于饲养者拥有各种知识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养鸽人能否以最合理的方式去满足不会讲话的鸽子的需求。所以我要反复强调,应当通过观察去感受并尽可能完全解读鸽子的需求。达到这样的程度,你的管理方法才能得满分,鸽子才能按照你的期待去飞。成功的秘诀非常简单,就是在细心观察、周密思考的基础上实施最合理的管理。然而,对观察到的现象的解读往往因人而异,关键在于如何使自己的判断更准确、更符合自然规律。高明的养鸽人不仅能够满足鸽子的需求,还能预测到鸽子的需求而提前采取措施,甚至能使鸽子按照自己的想法产生需求和行动。只有做到这个程度,才可以自信地说“我在饲养并放飞鸽子”,否则不过是被动等待鸽子“给我”飞而已。每当遇到新问题时我们往往突然意识到,原来自己依然处于向鸽子学习、等待鸽子“给我”飞的阶段。自然规律适用于一切事物,也包括人生之路,违背自然只能得到劳而无功的结果。只要我们努力地顺应自然并看清自然发展趋向,就有可能找到通往成功的道路。当幼鸽能与成鸽一起出舍家飞之后,应当在不勉强的前提下尽可能延长幼鸽每天的飞行时间,因为必须通过充分的飞翔训练使其身体强健、具备出色的飞翔能力。成鸽与小鸽的家飞状态完全不同,小鸽特别爱飞,尤其在天气晴朗时往往飞得很久很远(所谓“走趟子” )。而成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得不爱飞行,这或许是成熟的标志,或许是精力受到各种牵制而变得懒惰。所以,饲养者应当根据自己的目的安排家飞。如果把幼鸽单独放出舍外家飞,其飞行时间会更长;如果把幼鸽与成鸽一起放出,会促使成鸽飞得更好。那么,摇动红旗驱赶鸽子持续飞行的作法是否正确呢?我觉得首先应当在自然状态下引导鸽子身心愉悦地去飞。鸽子没飞几圈就降落入舍,通常是健康不佳、身体疲劳、产卵前后,或者有所牵挂之时,例如惦记着雌鸽、巢房、卵或雏鸽。只要排除了这些干扰因素,成鸽就可以心无挂碍地在舍外飞翔。幼鸽没有这些牵挂,不爱飞时大多有健康方面的原因,最常见的是因贪吃造成伤食、消化不良等,饲养者应当在这些方面多加留意。在多年的养鸽过程中,我感到饲料的投喂是日常管理中很难把握的一个环节。即使预先确定了一天的投喂量,但鸽子每天对饲料的需求却是不同的。冷天和热天、晴天和阴雨天、空气干燥时和潮湿时,鸽子食欲的增减程度都有所不同。饲料投喂过多会使鸽子发胖而变懒;投喂过少时鸽子虽然听话,却有可能造成发育不良,在恶劣天气或远距离比赛中体力不支。当然,多喂总比少喂更容易做到,不过要让鸽子飞好就不能怕麻烦。应当在早晨少喂一些,在傍晚喂得充足一些,努力做到使投喂量与鸽子当天的食欲相符。投喂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鸽子知道食物是饲养者给的,而不是从鸽舍地板上冒出来的。也就是说,要随时注意与鸽子的亲和,让鸽子把饲养者的手视为食物的来源。尽管鸽子的食欲每天都在变化着,但只要留心观察鸽群入舍时的状态以及每只鸽子的神态,就可以判断出它们对食物的需求量。在一般人看来,投喂方法与鸽子的训练似乎没有直接关系,其实只要在管理中把握好饲料投喂的分寸,就可以不用红旗驱赶而使鸽子达到令人满意的家飞。那些厌倦飞行、无缘无故地离群降落的鸽子,大多难以被培养成有前途的选手鸽。饲养者应当及时准确地作出判断,下决心予以淘汰,以免其不良习惯把其它鸽子带坏。大家都知道,鸽舍周围的地形也会影响鸽子的家飞状态。鸽舍位置低时家飞差,位置高时家飞好。我的鸽舍位于低洼的河谷,但是由于管理得当,也能使鸽子保持令人满意的飞行。常听鸽友不无自豪地说起,自家的鸽子早、晚能够持续飞行多少个小时,其实运动量也应当适度,并非家飞的时间越长越好。持续运动的时间过长会影响幼鸽的发育,对那些将来要参加远距离比赛的选手尤其不能训练得太苦。养鸽不久的朋友往往容易出现急躁心理,过早地把自己繁育出的小鸽投入放飞训练。正确的做法是让小鸽每天清晨进行充分的环舍飞行,在其越飞越远、开始“走趟子”之后再进行短距离放飞。有的鸽友认为必须在换完第二根主翼羽之后才能开始放飞,但起步过迟也有可能使一只本来大有希望的幼鸽被埋没。此时的幼鸽就像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需要通过反复的短距离训放来激发培养其归巢本能,但是又不能一下子放得太远、飞得太苦。从何时开始进行放飞训练,可以根据预期其最大限度发挥竞翔能力的时间来调整,但一定要注意避免使幼鸽在这个时期过度疲劳。在开始进行短距离训放之前,需要准备好放飞笼和训放记录表。放飞笼的尺寸应当尽可能大一些,以免在装入、放出鸽子时损伤它们的羽翼。当然,如果与鸽会的放飞笼一样大小就更理想了。记录表中的项目越详细越好,至少应当包括鸽子当时的状态和归巢的速度。这些记录可以作为以后的参考,便于鸽主分析什么样的小鸽有可能飞出好成绩。由于鸽子的血统及特点各不相同,饲养者可以根据本舍的具体情况进行有侧重的记录。例如,鸽子在训练之前的家飞状态、食欲、手感尤其是肌肉的状态、口腔内有无贫血迹象、脚部温度的冷暖等。另外,还有归巢后的神态、身体有无余力、入舍速度、次日的家飞状况等。这些记录中包含着许多有用的信息,鸽主可以通过这些信息把握住每一羽鸽子的特点。第一次训放应当选择晴朗、风力不大的日子,在太阳升起之后开笼。通常可以不给鸽子喂食,但如因故在上午十点左右才能开笼,就需要投喂少量饲料并让鸽子休息一小时左右,然后再装笼。有些鸽子会在笼中把刚刚吃下的食物吐出,对这种情况也要进行记录,因为呕吐是小鸽消化器官功能较差的表现。多数幼鸽会随着训放次数的增多而克服晕车,有些一直不能适应的就难以承受未来参赛时长途运输的颠簸。放飞地的选择涉及到鸽子定向、归巢的原理,虽然目前存在着各种学说,我更倾向于鸽子是*时间和太阳位置定向的说法,鸽友们可以读一读桑原方寿太郎著的《动物与太阳罗盘》和《动物体内的生物钟》。     按照他的理论,在以鸽舍为中心的半径三十至五十公里处放飞时,鸽子主要是*体内的定向功能归巢的。在接近鸽舍时定向感的作用变小,鸽子更多地依赖其他经验性感觉找到鸽舍的位置。     从我们多年从事竞翔实践的经验看,上述理论与鸽子在放飞地的表现是大致相符的。在距鸽舍三十公里左右的地点放飞时,鸽子通常要用较长时间盘旋定向,然后才朝着某个方位飞去。而在超过五十公里或超过一百公里处放飞时,假如天气晴好,鸽子往往不经盘旋就径直朝着鸽舍的方向飞去。   如果经验使你认定鸽子是这样定向的,那么幼鸽基础训练的重点,就是使鸽子能够从以鸽舍为中心的半径三十至五十公里处顺利归巢。所以,应当在朝向放飞地的扇形区域内选择几个恰当的训放点。在选择训放点时还必须考虑到,鸽子被放飞后并不是朝着鸽舍方向直线飞行的,会因气象等各种因素而选择更易于飞行的归巢路径。我们还应注意到鸽子的习性,在归巢途中遇到山脉时不是从山顶飞越,而是选择起伏最低之处通过,而且鸽子更倾向于沿着山脉的走向飞行而不是翻山。养鸽人要综合考虑到这些因素,使自己设想中鸽子的归巢路径更接近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对幼鸽进行训练,使它们能够从“那个”方向更轻松、快速地归巢。根据自己鸽舍所处的地理环境,我选择了沿着京都盆地东山向北的路线五至十公里处、飞越琵琶湖之前和之后的地点各一处作为训放地点,并在一百公里处反复进行放飞训练。过去我曾在以京都为圆心的各个方向频繁地训放,现在做不到了,只能以特定赛事的放飞地为目标实施有针对性的训练。我对幼鸽的放飞训练是从三、五公里开始,到二十五公里为止,在二十五公里处复放时采用单羽放飞。在幼鸽的基础训练方面英国鸽友做得非常细,据说他们在每个放飞点复放时都是进行单羽放飞。关于以自然制训养赛鸽的方法,已故养鸽家A.H.奥斯曼在《远距离竞翔的秘诀》中介绍得非常具体。     奥斯曼的书中写道,应当在幼鸽换完第三根主翼羽后开始进行放飞训练,因为那时鸽子已经通过“走趟子”对鸽舍附近的地形环境十分熟悉。为了培养幼鸽独自找到归巢之路的能力,在基础训练中绝对不要把它们与成鸽一起放飞。应当在两公里、五公里、十公里、二十公里、三十公里处分别放飞两次,然后经过四十公里、五十公里、七十五公里一直训放到一百公里。在某个放飞点初次放飞时应当把所有鸽子一起放出,第二次应当两羽两羽依次放出。这样做是因为单羽放飞时鸽子定向太慢,往往在放飞地盘旋很久不能离去。只要天气好,三十公里以内的训放可以连日进行,而五十公里左右的训放应当间隔三、四天进行,五十公里以远的训放则必须间隔四天。放到三十公里左右时,最好在训放的前一天傍晚把鸽子放入笼中,第二天让它们在放飞笼里吃食、饮水,为将来参加实战打下基础。大家必须充分理解,对幼鸽及一岁鸽的训练属于启蒙教育,不可因疲劳而妨碍鸽子的发育成长,更不能由于超负荷训练而断送了鸽子的前程。刚开始养鸽的朋友应当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避免过早开始训练甚至把幼鸽送去飞远程比赛。英国鸽友主张幼鸽的训练应在一百英里(一百六十公里左右)停止。其实他们那里的地形及气候条件远远优于日本。我对此也有着切身的体会,即绝对不要把那些出色的幼鸽放得太远。当然,并非所有幼鸽都不能在一百五十至二百公里训练后继续参赛,但对幼鸽当中寄托着未来之梦的少数精英要格外慎重和珍惜。大器晚成的说法也适用于鸽子。不过我认为雌鸽比雄鸽成熟早,因而也尝试着把年轻雌鸽放飞到五百公里左右的距离。这样做是为了验证种鸽的交配是否成功。如果年轻雌鸽在五百公里比赛中飞出好成绩,鸽主对其平辈的期待便又落实了几分。对那些新组成的配对和刚引进的异系种鸽,为了验证其作出能力,我也把它们生出的年轻鸽跳站放飞到相当远的距离。春季四、五月份以及更早孵化的年轻鸽完全可以胜任五百公里的比赛,但六月以后孵化的年轻鸽飞这个距离就过于勉强了告诫不要在年轻鸽时期让鸽子参加过度严酷的训练和比赛。那些在三、四岁时便跑出成绩、少年得志的骏马,往往在后来的岁月里变得默默无闻。幼驹时期的过度使用会妨碍一匹赛马在未来成长为大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各种条件会使鸽子承受压力的程度各异连续参赛的疲劳也有可能妨碍鸽子的发育成长,使原本具有夺冠素质的鸽子降低到平庸鸽的水准。组的是少数发育良好、血统过硬、将来可能有所作为的雄鸽,根据本舍的地理位置,我只让它们参加年轻鸽比赛中二百公里以内的赛事。在动物的发育过程中如果使其身心受到过度消耗,则难以托付他赢得佳绩的重任初学阶段最好采用通常的管理方法,因为参加比赛的经历越多、见识过的冠军鸽越多,原来在鸽子体型方面的心得往往会从根本上动摇,变得越来越看不懂了。只有尽可能上手持握更多的优秀赛鸽,从鸽子身上逐渐悟出有规律性的东西。而且用什么文字都难以完全表达鸽子的实态即使同一只鸽子,在不同时期给人的手感也有着细微的差异。能够发现这些变化并对鸽子的状态作出判断,就可以逐步提高我们看鸽子的眼力通过单羽跳站放飞实施性能验证前文已经介绍了幼鸽的训练步骤,其中特别强调的是不要因过度疲劳而损及幼鸽未来的潜力。另一方面,无论鸽舍的条件多么优越、采用多么严谨的温床式管理,繁育出的幼鸽总是参差不齐的。所以,在幼鸽成长的各个阶段,饲养者都必须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判断,从众多幼鸽中发现在遗传、发育、形体、健康状况、飞翔能力(根据家飞情况及翼形等推测)等方面都更为突出的佼佼者。对这些鸽子当然要避免在训练中过度伤身,而应当把希望寄托于它们成年之后。那么,应当怎样对待在现阶段看起来平庸无奇的多数幼鸽呢?虽然我们在繁殖作出的过程中一直进行着淘汰,但无论刚引进的种鸽和新组成的配对血统多么优秀,对其后代都不能寄予过大希望。从这个意义上说,需要尽快并尽可能正确地判定幼鸽的选择及种鸽的搭配是否恰当。过去,我曾把需要验证的幼鸽在二、三百公里或更远的距离一起放飞,但由于鸽子有结群而飞的习性,很难通过短距离放飞判断每一只鸽子的优劣。尤其是我们最关心的鸽子的定向能力,如果不遇到恶劣天气便无从得知。鉴于这种情况,我改变了验证幼鸽性能的方法,改为在经过一定基础训练之后对幼鸽实施单羽放飞。对于日本鸽友来说,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日本地形、气候的独特之处。欧洲的赛线多为一望无际的平原而且艳阳高照。日本的赛线则是山连山加上阴雨绵绵。所以,把欧洲的远距离冠军鸽引到日本作种,其子孙也未必能立竿见影地飞出成绩。从日本的不同地区引进种鸽时,情况也是如此。无论种鸽血统多么优秀,都必须通过本鸽舍的放飞结果对其适应性进行检验。而且,即使种鸽是在最佳状态下进行交配,也应更换三、四羽体型、血统都不同的配偶,才能对其性能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我的鸽舍自从采用单羽放飞以来,在验证中表现出色的幼鸽后来大多在远距离比赛中有所建树,进而留作种鸽令人放心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所以,建议有心的鸽友不妨尝试一下这个方法。我们往往对本鸽舍的种鸽和配对充满信心,而事实上每年能有一、两个配对称得上成功就相当不错了。所以,必须尽早发现成功的配对并以其为重点进行繁育。要对鸽子的性能作出判定,最难把握的就是定向能力和克服恶劣天气的能力。因此,在二、三十公里以内的基础训练之后,要果断地对幼鸽进行单羽放飞训练,使它们习惯于独自定向归巢。训练时应以五分钟以上的间隔,在第一只鸽子完成定向并从视野中消失之后再放出第二只,最好能用望远镜加以确认。只要时间允许,单羽放飞的次数越多越好,至少应当在最后一次基础训练时采用这种方式,否则有些鸽子会一直在原地盘旋不能离去。还要避免在较强的逆风天放飞,因为在这种天气时鸽子也会久久徘徊并最终结成群体一起归巢。如果要验证十羽鸽子,而它们都无例外地顺利归巢,那就没有任何意义。我通常是在鸽子未来参赛的归巢路线上,选择一百六十公里至二百公里的地点放飞,孵化后三、四个月的幼鸽是可以胜任这个距离的。此时还应关注天气预报,选择自己认为适宜的天气,避免因天气好而出现难分伯仲的情况。幼鸽更倾向于结伴而归,所以要尽可能在清晨放飞,以便有足够的时间保持较大的放飞间隔。在实施性能验证时,一定要记录每只鸽子出笼的时间。我认为鸽子在放飞地盘旋时间的长短与其竞翔性能关系不大,因为不同血统的鸽子在判定方向时花费的时间有较大的差异。能迅速定向未必就能快速归巢,这样的鸽子往往性格急躁,容易在恶劣天气中迷途不归。重要的是平均速度,所以还要有个帮手在鸽舍记录每只鸽子归巢的时间,以便计算或加以比较。我鸽舍里后来在远距离比赛中获奖的,大多是在幼鸽单羽放飞验证时快速归巢的鸽子。另外,应当注意不要仅凭一次放飞的结果就急于下结论。最好从其他方向再进行一次单羽放飞验证,根据鸽子的综合表现来辨别其性能的优劣,这样可以防止因偶然因素而影响评估的准确性。我们应当时时提醒自己,冠军鸽只有一羽,训养许多飞不出成绩的鸽子是最大的浪费。假如放飞十羽幼鸽仅有一羽归巢,那也是足以令人满意的结果。换言之,必须有这样的思想准备才能达到性能验证的目的。我向鸽友们推荐的并非具体的操作方法,而是养鸽人应当具备的一种意识。对于养鸽新手来说,放飞天气和地点的选择的确难以把握。天气过于晴好,鸽子全部归巢优劣难辨;反之,如果鸽子尽数飞失,也会使迄今付出的全部努力付之东流。所以,留下少数自认为最优秀的幼鸽不参加验证也很重要。然而,那些鸽主认为最优秀的幼鸽和经过严格验证筛选的幼鸽,在第二年春天参加比赛时,前者往往是一去不返,后者却能接二连三地快速归巢。所以,对那些根据主观臆断特意保留的幼鸽也应进行扎实的基础训练。天有不测风云,如果天气情况突然变得非常恶劣,幼鸽就有可能全军覆没。考虑到自己的鸽群还处于改良阶段,我不会把当年繁育的头窝幼鸽全部投入跳站放飞,总要留下几羽最为偏爱、不可复得的幼鸽。在放飞时我并不指望鸽子百分之百地归巢,甚至乐于看到有一半鸽子不归的结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选出真正的好鸽。假如有半数以上的幼鸽顺利归巢,那就失去了验证的意义,还得改天、换个方向再次放飞。只要有足够勇气和自信,故意选择恶劣天气放飞也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我们必须意识到,长年参加日本的远距离比赛,就难免会与恶劣天气遭遇。要选择视野开阔的地点放飞,以便观察鸽子出笼后离去的情况。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地点,则必须加大放出的时间间隔,以免出现几只鸽子结伴飞行的情况。缺乏独自飞翔经验以及某些血统的幼鸽容易产生依赖群体的倾向,对这样的幼鸽应当在验证前增加单羽放飞的次数。鸽友们无不憧憬获得当日伯马冠军的那种畅快淋漓的感觉,实际上能够在比赛中领先亚军鸽半小时左右就非常难得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必须加强幼鸽的单羽放飞的训练。具体操作时每次放飞的鸽子不能太多,也就是说一个鸽舍不要饲养过多幼鸽,应当尽可能通过跳站放飞减少幼鸽的羽数。还应注意使鸽子的归巢条件大致相同,不要让某些鸽子飞得格外艰苦。为此,应当在黎明前到达放飞地点,太阳一出来就开始放飞,以免造成最后放出的鸽子在酷暑中飞行的情况。对鸽子归巢时的状态也要仔细观察。有的鸽子到达降落台时已是精疲力竭,嘴张得很大、双翼下垂,似乎再挪动一步都很艰难。而有的鸽子则能够若无其事地快速入舍,显得体力消耗不大。我们应当仔细观察这些差异,对鸽子的性能作出判断并留下记录。采取这种方法对幼鸽放飞进行验证以来,在我的鸽舍里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以下是几个距离的实例。58-7807号灰斑花、雄是我鸽舍里的重要的种鸽之一,在1959年的农林大臣杯700公里比赛中从秋田县的追分飞返京都,获得京都地区亚军,并于第二年在同一赛事中领先亚军鸽二十分钟夺得冠军。查阅当初的训放记录可知,在1958年夏天进行跳站放飞时,其率先从岐阜县的小坂飞归鸽舍。这只鸽子被送入种鸽棚后,繁育的后代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远距离赛鸽及种鸽,其子“冠军并河150号” 曾获得1962年北海道濑栅国家赛900公里综合4名、1963年青森县飞龙国家赛800公里综合亚军、1964年同一赛事的综合7名等优异成绩。60-40196号 灰斑、雌在1962年获得鹿儿岛县奄美大岛名濑国家赛950公里综合6名。第二年参加同一赛事时,由于天气恶劣归巢鸽寥寥无几,它虽然迟归未获名次,却表现出坚韧顽强的竞翔性能。在我的训放记录中,它曾在1960年夏季两次从德岛开笼的跳站放飞中快速归巢。60-40306号 灰斑花、雌是1962年名濑国家赛的综合8名,也曾在1960年夏季从德岛开笼的两次跳站放飞中快速归巢。此鸽的同窝因被我另眼看待而没有参加放飞验证,后来在1962年训放时未归,既令人惋惜也颇具讽刺意味。鸽子飞失不归有许多原因,未必是鸽子本身不好,但至少说明饲养者应当调整自己的思路。通过分析反省,我意识到自己当初选鸽时过于注重鸽子的外在因素,忽略了赛鸽尤其是远距离赛鸽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即以健康体质为基础的耐久力。老话说“爱子需远游”,对自己心爱的幼鸽也应当如此。越是看重的鸽子,越要加强基础训练并敢于将其投入跳站放飞。我的鸽舍在开始进行跳站放飞验证时损失了不少幼鸽,但坚持了两、三年以后反而很少丢鸽了。因为放飞结果也使种鸽的能力得到验证,使我能够有的放矢地严格筛选种鸽,几年下来便很少作出一放即失的幼鸽了。目前日本鸽界已经进入超远距离比赛的时代,所有养鸽人都希望自己的鸽群具有良好的定向能力。但愿我介绍的方法能够对大家,尤其是对那些坚持少而精主义的鸽舍有所帮助。怎样参加幼鸽比赛许多以远距离赛事为最终目标的鸽友,对参加幼鸽比赛的兴趣不大。这主要是由于他们担心让寄托着厚望的幼鸽参加激烈的训练和比赛,会影响幼鸽的身体发育。从另一个角度看,很多在远距离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鸽子,在幼鸽时期并不曾被鸽主勉强投入比赛。所以,鸽友们大多不愿把本鸽舍未来的主力鸽过早地投入幼鸽赛。其实,日本与欧洲在气候上的一大差异就是气候炎热。因此,欧洲的幼鸽赛是在八月到九月上旬举行,而日本则是以十月份为中心,某些地区甚至会因赛线原因而在十一月举行。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的幼鸽能够多生长几个月,参赛时不必像欧洲那样慎重,而且此时的幼鸽也的确能飞相当远的距离。在幼鸽阶段经历怎样的训练比赛才能成长为将来的远距冠军,对这个问题不便一概而论,还需要收集日本鸽界的更多数据。所以,在现阶段采取欧洲那样的谨慎态度也是无可非议的。下面,我想先谈谈参加幼鸽比赛时应当如何制定计划并付诸实施。参加幼鸽比赛有三个目的,第一是赢得比赛,第二是对幼鸽进行训练,第三是验证幼鸽本身的性能及其双亲的遗传能力。第一个目的是毫无意义的,我们参加任何比赛都是要夺得锦标。幼鸽比赛与其他比赛同样,要获胜就必须拥有绝对出色的鸽子。假如你鸽舍的幼鸽在能力上与对手存在差距,不如从一开始就不抱希望。这种差距会随着距离的加大和天气的恶劣程度愈发明显,在比赛中一旦遇到阴雨,那些不耐坏天的系统不仅夺魁无望,甚至连平安归巢都相当困难。所以,要在幼鸽比赛中获胜必须拥有血统过硬的鸽子。除了鸽子以外还有管理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参加幼鸽比赛时是雄鸽有利还是雌鸽有利,鸽友们对此看法不一,不过流行的观点是雌鸽参赛更为有利。这是由于雌鸽比较早熟,而且易于实施各种参赛技巧。幼鸽赛自有幼鸽赛的难度,我们当然要极力利用每一点有利条件。其次是几月份出生的幼鸽容易飞出好成绩,在这个问题上日本与欧洲的情况也有所不同。为了使幼鸽在月龄上占有优势,欧洲的养鸽人是在一、二月份的严寒季节作出幼鸽,而日本以往的统计数据表明三月份孵化的幼鸽成绩最好。其实幼鸽在几月份孵化关系并不大,影响比赛结果的关键在于换羽的进程,尤其是主翼羽的脱换状态。最不利于幼鸽飞行的是新生的主翼羽为八根半(即第八根已完全形成,第九根刚长出一半)、雏鸽时的第十根主翼羽即将脱落时。当然,对换羽的速度可以人为进行调整,而且换羽的迟早也因系统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异。在通常的管理情况下,大家都知道几月份作出的鸽子将在何时成为“八根半”的状态,所以只须让将要参赛的幼鸽尽快度过“八根半”时期即可。从这个意义上说,三月份出生的幼鸽是比较有利的。有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是,一、二月孵化的幼鸽往往比三月出壳的幼鸽换羽更迟。关于换羽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即让成为“八根半”状态之前的幼鸽去参加比赛。不过要把五、六月份孵化的幼鸽投入比赛,存在鸽龄过小的不利因素。关于换羽还有另一个方面,即覆盖在主翼羽、副翼羽上的羽毛脱落的时间。这个部位的羽毛更换较早,通常不会成为问题,但如果年轻鸽在夏季最炎热的时候进入更换该羽毛的状态(例如灰鸽翅膀上的两条黑杠因换羽而脱落时),就不宜放飞较远的距离。综上所述,换羽的进程与雏鸽出壳的月份有很大关系,因而要避免在最不利的时候去参加比赛。主翼羽的状态不佳时,年轻鸽很容易在远距离比赛中飞失,或因归巢过于艰苦而影响其后的参赛。用年轻鸽应赛时,鸽子的发情状况也是与孵化日期密切相关的重要的因素。有些鸽友为了采用各种参赛技巧而喜欢放飞较早出生的年轻鸽,另一些鸽友则为了减少管理之繁而乐于推迟年轻鸽的发情。不过,鸽子的发情是难以避免的,所以最终往往不得不对已发情的雌鸽实施特殊的管理。我们应当让年轻鸽尽早开始家飞,并在充足的日常飞行的基础上进行放飞训练。此外,还要及时调整饲料并注意投喂贝壳粉等添加成分。这些都是一般性的管理常识,这里就不加赘述了。用年轻鸽应赛时,要特别注意对四、五月份出生的雌鸽的管理。到了临近比赛的时期,这些鸽子大多已开始发情,有时会在家飞时落到附近的屋檐等处营巢,只在喂食的时候返回鸽舍。这种状态下的鸽子往往因耗费精力和饮食不足而发生营养不良,很容易在比赛中飞失。所以,对发情的雌鸽要提供巢房并让其与雄鸽交配,并在恰当的时候把与体温相同的拟卵放到雌鸽腹下。为了避免雌鸽真的产下初卵,应当让雌雄及时进入交替抱卵的状态。让鸽子在这种状态下参赛即可,而配对双方是否均为年轻鸽则没有关系。总之,应当看准鸽子的发情状况,及时提供巢房、让雌鸽坐巢并放入拟卵。抱卵多少天时参赛效果更佳,这与使用成鸽时大致相同,即雄鸽在抱卵第七天左右,雌鸽在第十二天左右。另外,还可以在集鸽日的傍晚用出壳不久的雏鸽换下拟卵,使雌鸽误以为自己的卵已经孵化而急于归巢。采用这一技巧时抱卵天数很重要,如果天数过多,亲鸽会真的分泌乳糜而产生负面影响。年轻鸽开始抱卵后会突然陷入缺乏运动的状态,所以应当把早晨家飞的时间提前,让鸽子尽早出舍多飞。此外,还可以通过短距离私训来弥补鸽子运动量的不足。对于年轻的雄鸽,尤其应当注意控制抱卵天数。采用抱卵应赛的技巧时,雄鸽的管理比较麻烦,使用雌鸽通常更为有利。另外,让年轻鸽抱卵若干天以后,它们会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这种状态。当雌鸽出赛时,可以在傍晚把雄鸽从巢房中取出,第二天早晨再将其放回预先温好的拟卵上。这样雄鸽就不会放弃抱卵而离巢,能使雌鸽在较长时间内以此状态参加比赛。除了夺取锦标外,把年轻鸽投入比赛的另一个目的是使将来有可能获奖的鸽子得到锻炼。养鸽人无不期盼自己作出的年轻鸽能顺利地发育成长,在未来的远距离比赛中充分发挥其与生俱来的特殊能力。根据对大型赛事获奖鸽年龄的统计,赛鸽的竞翔能力通常在三至五岁时最强,也就是说,满三岁之前的赛鸽仍然处于成长阶段。所以,年轻鸽时期的经历对后来能否成就大器是非常重要的。赛马界有一种现象,曾经在三岁前活跃于赛场的小马,往往在四岁时便销声匿迹,与达比和菊花奖等大赛无缘。皋月奖、奥克斯、达比等重要赛事中登场的主力马,大多只跑过一、两次较为轻松的比赛。在日本和英国,马主及训马师都会把最有潜力的优秀小马保留到最后,直到关键比赛时才对其委以重任。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动物在成长期间因过度疲劳丧失未来拼搏的基础,担心其固有的能力停滞于发育阶段。以此反观我们的赛鸽界,我觉得日本鸽友的想法及做法大多偏于轻率,远不如比利时、英国等地的鸽友慎重。由于W制应赛方法在欧洲非常盛行,那里的通常做法是把雄鸽留作未来赛事的主力,只把雌鸽放到年轻鸽赛的最后一站。因此,在八月下旬到九月上旬举行的昂古莱姆赛虽然规模宏大,但获奖的鸽子几乎全是雌鸽。最突出的是那些恪守传统的一流鸽舍,把大多数年轻鸽放到200公里左右就鸣金收兵,只用少数雌鸽去应对600公里的昂古莱姆赛。也就是说,所有可能在未来建功立业的雄鸽都会在中途退出年轻鸽赛,或者从一开始就不参加比赛。甚至有潜力的雌鸽也会止步于200公里左右,而不被放到最后一站。在比利时一流鸽舍的获奖鸽血统书上,很难找到一只飞过600公里的雌性祖先。赛线条件远比日本优越的比利时对待雌鸽的使用如此慎重,很值得我们反省和深思。关于年轻时飞过远距离的雌鸽能否生出优秀子代,并非查查冠军鸽之母曾否500公里归巢就轻下结论,应当从自己身边的鸽舍入手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英国的年轻鸽赛距离较短,当然绝不会从多佛海峡对面放飞。那里的鸽会领导非常谨慎,甚至在规程中不允许一岁鸽参加传统的远距离比赛。美国的情况有所不同,几乎所有的俱乐部都举办300英里(约500公里)的年轻鸽赛。过去还曾有600英里的年轻鸽赛,不过二战后已不多见了。这说明美国鸽友也开始变得更为慎重,尽管在500英里(约800公里)以内赛事的成绩单上还能见到一岁鸽。总之,美国鸽界在年轻鸽的使用上比较积极,但其大胆程度仍逊于日本。我们应当从各国的鸽友的慎重态度中有所感悟,对年轻鸽飞翔过度的危害性保持清醒的认识。我本人的做法是,把有望在将来冲击奖牌的鸽子只放到二、三百公里,把性能有疑问、由未知配对繁育的鸽子放到最后一站。当然,二、三百公里得看赛线难易而定,在平原地区放到三百多公里也没有问题。另外,对那些宝贵的未来主力,要在其年轻时期加强各方面的调教和训练,例如运输途中在鸽笼中被长时间摇荡的体验,以及与成千上万选手鸽同时出笼后脱离大群独自定向归巢的能力等。参加年轻鸽赛时,必须注意防止鸽子养成不良习惯,要通过供食供水等使鸽子快速入舍。捉拿归巢鸽、摘取胶环时的动作要轻柔,绝不能虎视眈眈地把鸽子追得四处逃窜。年轻鸽训练的主要内容,就是不断地重复归巢的过程,所以反复实施短距离放飞是非常重要的。不过鸽主的干劲也要适度,应当把握好短途训放的频率。训练过于激烈会使鸽子推迟换羽,对发育中的年轻鸽非常不利。热情高涨、急于争夺锦标的鸽友,应当注意保持心态平衡和头脑冷静,一旦发现曾经短距离快速归巢的鸽子陆续在远距离比赛中飞失,或年轻鸽时期出过成绩的鸽子在一岁以后飞失,就该认真反省一下自己的训练方法。我们面对的是不会说话的动物,所以饲养者要格外慎重。应当利用各种机会,努力培养自己的观察分析能力,这对于涉足鸽事不久的年轻鸽友尤为重要。参加年轻鸽赛的第三个目的是对年轻鸽的性能进行验证,并根据其表现对种鸽的遗传能力作出判断。如上所述,当年春天繁育的多数幼鸽的性能是个未知数,除了通过单羽放飞进行检验以外,年轻鸽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因此,我主张在保留几羽最重要的鸽子的同时,还是应当把大多数年轻鸽投入各种距离的比赛。

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