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鴿專家大剖析

2006-03-23 13:36:59

“從小論好壞”是大多數幼鴿專家的共同看法,儘管這些擅長幼鴿賽的行家在管理和鴿舍的照顧上,維持幾近一致的高品質要求,但是在訓練、誘激和用藥上的做法卻有極大的分歧。夏拉肯在本文中比較荷.比幼鴿專家的共同點和差異處,針對不同做法的利弊得失,為鴿友提出建議。 荷蘭文有個新名詞:“幼鴿專家”。這個新名詞在80年代中期出現。從那個時期開始,無論是在荷蘭或比利時,總有些鴿友開始在幼鴿賽事裡稱霸。譬如一場總羽數1萬羽的幼鴿賽,有一個鴿友囊括了1,2,3,4,5名!這種事情以前絕對不可能發生,如今卻成為現實。怎麼會這樣?一開始沒人能夠摸得著腦,因為那些贏家避口不談自己是怎麼辦到的。難怪會有種種說這些贏家有新式祕訣的謠傳,如野火燎原般散播開來。“新世代”真有新式的訣竅嗎?這個疑竇一點也不奇怪。幼鴿賽裡快樂的贏家,以及其餘吃敗仗的鴿友,這兩者之間的人數比例變得懸殊和不正常起來。祕訣在哪裡?時光荏苒,那些“專家”之所以能獨領風騷的祕密已是眾所皆知:他們懂得如何控制鴿子的換羽!他們的幼鴿並不比別人飛得快,但別人的幼鴿換羽換得早。大家都知道換羽的鴿子是飛不好的。當鴿子正在換羽時,即使你打開鴿舍大門,要牠們出去訓練,牠們連飛出去也不想。當牠們洗澡時,你也會發現換羽中的鴿子很難飛起來。那是因為失去太多羽毛,讓牠們的身體變得太濕重所引起的。另外,換羽期也是荷爾蒙轉變的時期,在這段期間裡,鴿子並不是真的生病,但身體卻虛弱了下來。由於這個緣故,時處歐洲鴿子換羽期的秋季,也正是各種疾病爆發的時機。這時鴿子的自然抵抗力已大為降低。“幼鴿專家”是如何得以控制換羽的呢?方法有兩個:──法蘭德省(比利時)流行使用可體松 (Cortisone, 一種蛋白異化荷爾蒙)。──荷蘭普遍運用蔽光系統。使用可體松等於是“摧毀”掉鴿子。這讓許多優勝鴿不能善盡為新主人孕育後代的責任。即使政府認為此風不可長,並把可體松列為禁藥,但還是抑制不了這股使用的歪風。似乎很容易便能由鴿子的糞便裡檢驗出含有可體松與否,被查獲違法的鴿友會受到禁賽三年的處分,至少這是那些請不起大律師辯護的鴿友的命運。至於那些請得起律師的鴿友,他們的律師會以檢驗過程不夠精確的抗辯來取信於法官,然後他們便得以逍遙法外,繼續比賽。所以,現在法律明文禁用可體松,每個想成功的幼鴿家別無其他選擇:只能用蔽光系統來控制換羽。專家的“祕密”被披露後,有些鴿誌和鴿報記者熱切地大吹大擂說:“這對賽鴿運動有益!”“這讓機會再度平等!”“這使幼鴿專家的時代成為歷史!”這些人可真是大錯特錯了。因為即使是許多年後的現在,在沒一羽出賽的幼鴿正值換羽,以及大家都使用所謂的蔽光系統的情況下,幼鴿賽事仍是少數一群人的天下。“現代幼鴿專家是否具備著若干共同點呢?”有人心裡可能會這麼納悶。沒錯,這些專家的確有著共同點。其他類型?他們好像創造出另一種類型的鴿子,一種“早熟”的鴿子。這全靠幼雛時期的汰選來完成。“從小論好壞”是大多數“幼鴿專家”的一種說法,所以他們大都沒有 3 或 4 歲齡的好老鴿飛手。大家都知道遠距離鴿舍(專飛1000公里以上的遠距離賽)的鴿子較晚熟。還有,歐洲長距離強豪裡沒有一位是幼鴿專家。這也就是歐洲鴿友搞不懂只飛幼鴿的外國鴿友,怎麼會跑來歐洲買長距離鴿,譬如巴塞隆納大賽的記錄鴿。原因可能是因為外國的比賽環境比較艱苦,他們的地勢不像歐洲國家那麼平坦,氣候也沒歐洲溫和。山區地形和熱帶氣候國家的鴿友最好買長距離鴿嗎?或者他們最好還是不要引進遠距離鴿,而應該去跟“幼鴿專家”買鴿子呢?我真的不知道答案。我只知道在歐洲,幼鴿賽的鋒頭絕不輸給長距離賽。不過,這些幼鴿強豪還有其他共同點。訓練?毫無例外地,訓練的重要性非同小可。但是,如今的訓練方式有別於以往。以前,鴿友把鴿子帶往 5 公里遠處,然後到 10、15、20、25公里等地方做陸訓。不過,這種方法已經過時了。因為,訓練剛開始時,大部分情況是怎樣的呢?頭三、四次陸訓的時候,一定是鴿友比鴿子先回到家。在離舍不超過10公里遠的地方,沒經驗的幼鴿可能要花上 1 個小時或更久的時間才飛得回來。對於這種鴿子,強豪們發現即使再拉遠距離訓練也沒什麼意義。他們大部分的動作如下:首先,他們把鴿子帶往5公里以外的地方,進而拉遠到10公里,接著遠至15公里左右。然後,他們維持在這個距離做訓練,直到鴿子懂得在最快時間內直衝回家為止。這項標準達成後,他們才會把鴿子帶到更遠的地方放飛。一旦鴿子又熟悉了路線,直接回舍後,他們才會再拉長距離,有時距離甚至拉到70公里遠。70公里大抵是陸訓的極限,不過,大多數鴿友陸訓的距離不會超過30公里。“幼鴿專家”訓練頻繁,有時在賽季開鑼前10或15分鐘都還不肯放鬆。荷蘭和比利時的幼鴿賽在星期六舉行。近年來,有些鴿友以為在賽季裡加緊訓練有助改善賽績。有些鴿友甚至每天施訓,不過後來他們自己發現這種做法實在是誇張了點。現在,大多數強豪在賽季內是每週訓練幼鴿一次,一般是星期三或星期四,距離大都約為20公里。餵飼?講到餵飼,大部分“幼鴿專家”也都採取一致的態度和方法。前10週他們餵幼雛吃“重”料,也就是富含蛋白質(比如豌豆)的飼料。近年來,由於大腸桿菌猖狂,所以使用的添加食品也愈來愈多。醋(由蘋果釀製)和優格最被普遍使用,一般人相信酸(醋)和乳酸菌(優格)能夠抑制大腸桿菌。幼雛長到10星期大後,也就是約離陸訓期開始前的一個月,他們開始改給較淡的飼料。食物約包含有三分之一的清除飼料和三分之二的正規飼料。轉換飼料的同時,經常也施予副傷寒預防用藥。這時候,在進行陸訓前,同時開始給鴿子做些訓練,是“絕對必須”的。電解質的使用也愈來愈普遍。特別是在天氣炎熱的比賽過後,鴿體失水嚴重的時候,電解質就能幫上大忙。含有大量鈣質的礦土仍被認為是最重要的輔助食品。礦石必須每日更換是有原因的。只要礦石放在鴿舍裡太久,上面就會有灰塵堆積,鴿子也不會再啄來吃。有些鴿友把礦石灑在鴿舍外的石質地板上。每次只要一下起雨來,礦石上面的灰塵就會自動被沖刷乾淨。每回下過雨後,鴿子就會去啄食那些地上的礦土。甚至鴿子在比賽飛返後,與其先進鴿舍,牠們做的第一件事情居然是去吃地上的礦土。這無疑地顯示出牠們的本能,並告訴我們礦石對牠們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鴿舍?強豪們也明白鴿舍的重要性。鴿舍必須具備最佳的環境是最先決的條件。如果鴿子在鴿舍裡還必須持續跟壞環境作戰(例如氧氣不足、過熱、太潮濕或風太大),牠們永遠達不到好狀態。理想鴿舍的條件如下:──保持合宜的溼度。──日夜恆溫。還有,所有的強豪都發現,最重要的是要讓鴿子(老鴿和幼鴿都一樣)在家(鴿舍)裡住得舒舒服服。所以他們無不全心致力為鴿子打造一個舒適的環境。鴿舍裡到處都有棲架和巢箱,讓鴿子可以自由選擇地盤,甚或捍衛自己的領土。鴿友應盡可能施以各種手段,去激勵鴿子熱愛自己的地盤。熱愛領土是鴿子飛返的一大誘因。管理?表現良好的“幼鴿專家”毫無例外地都花上許多時間跟自家的幼鴿在一起。老鴿賽則是另外一碼事,讓老鴿贏賽並不需要花費鴿主太多的時間和努力。至於幼鴿,你則必須時常做觀察、訓練等等的工作。這些工作需要很多時間,所以幾乎沒有一個幼鴿專家是做全職工作的,而且許多幼鴿專家的老婆都下海幫忙,不然就是有合作的夥伴。有個熱愛鴿子的老婆就好像如虎添翼。女人關愛的天性似乎正是幼鴿最需要的一種東西。因此,具備良好的鴿舍、訓練、飼料和鴿子品質等條件後,不表示你一定就能在幼鴿賽裡脫穎而出。幼鴿只在獲得充分誘激的時候才能贏,必須要有理由讓牠們想飛回家。鴿友的任務就是找出這個理由來。差異處不過,荷蘭和比利時幼鴿專家的手法仍然不盡然相同。他們的手法可劃分為兩類,各有其利,同時也各有其弊。──第一類強豪是以自然制使翔幼鴿。這表示他們允許,甚至激勵幼鴿做交配。牠們在巢窩裡有幼雛的巢態下出戰大賽。一定是那羽幼雛驅使牠們加快速度飛回家,怎麼也不願放棄。這種方法的優點是不必要同時再給牠們做繞舍飛行的訓練,但你必須把牠們帶離鴿舍做陸訓。──另一類強豪則把幼鴿依性別分開。入集鴿籠前半天,雌雄兩性的幼鴿可以相聚,比賽返舍後,雄鴿和雌鴿也可以在一起到晚上。這個制度的優點是牠們一出舍就可以繞舍飛個幾小時,所以你不用再帶牠們去做陸訓。不過,缺點是你很難看得出來哪羽幼鴿會有好表現。如果鴿友想要插組的話,問題可就大了。這些專家也還可以分成下列兩組:──一組不停地給幼鴿用藥,尤其是預防呼吸道疾病的藥物。──另一組則鮮少用藥。這兩組人都可能贏,但頻頻用藥的那組人等於走上一條不歸路,一旦他們停止給藥後,問題馬上層出不窮。以我本身為例我個人的做法是把雌雄兩性的幼鴿分開,我認為色慾絕對是最主要的誘激。還有,我也不支持用藥這項做法。我痛恨鴿子生病,所以我篤信鴿子的自然健康,而我必須說,到現在我對自己的方法都還沒後悔過。但是,有一點我們必須承認,如果只注重一時的效果,抗生素也許有用,甚至在純粹強調“暫時性”的情況下,抗生素就更加神奇了。不過,如果你持續濫用抗生素,長期下來,你等於在把你的鴿族的自然抵抗力愈減愈低。然而,不幸地,這正是許多鴿友目前的做法。病菌和抗生素在鴿子體內抗戰,最後勝出的一定是前者,這個事實科學家不得不贊同和害怕。呼吸道病症是許多鴿友的噩夢。前提是我們應該尋求如何預防,而不只侷限在用藥治療。擁有一個良好的鴿舍,加上一群自然抵抗力強且免疫力健全的鴿子,就等於有了一個好的開始。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