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棚”不同训练方式及竞翔成绩追踪
2005-12-25 11:13:02
“A、B棚”不同训练方式及竞翔成绩追踪
作者:王伟克
华东某市某楼的楼顶,有两间相邻的鸽棚,直线距离不过十余米、大小、朝向、高低等硬件指标都差不多。建棚历史都在十年左右,既往的竞翔成绩也相仿,总之,两座鸽棚一致的地方太多,为叙述方便,将其命名为“A棚”和“B棚”。
要说差异还是有一点的,A棚的主人是青年人,B棚的主人已届中年;还有,A棚近年来在动辄上笼四、五千羽的比赛中,竞翔成绩有明显上升,B棚则处于原地踏步走状态,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两棚相比,B棚应该是落伍了。就养鸽人来说,还有比赛绩的差异还大的差异么?何况如此数据贴近的硬性比较!因此,探讨和追踪两棚的变化根据,诚有必要。
俗话说:“狗有狗道,猫有猫道”。话当然是俗,道理却也明了。两棚都有自己的一些引种渠道,“各庄的地道,都有许多高招”。鸽界特有的门户性、独立性现象,使得近在咫尺的两座鸽棚引种来源不一样,十分正常。不一样才便于更大范围地比较,这也是好事。赛鸽这种东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终究不好断然下结论,况且,两棚之间有时还交流一下种蛋什么的,每年总有那么几对青年鸽结成“儿女亲家”,所以两家的赛鸽种质,还是不分上下的。说养功,彼此也难分高下,都是认真对待。该防疫时防疫,该除虫时除虫,A棚时间充裕,饲喂定时定量搞得好一点。B棚时间紧,晚上一顿饲喂经常要掌灯进行,七、八、九点不等,饲料质量是没的说,天津人讲话“倍儿棒”。走访赛绩优良的鸽友,饲喂方法也是各不相同,每天喂一次,两次乃至三次的都有。种、赛鸽体质都没有问题,即使每天喂一次,雏鸽成长情况依然正常。看来,A、B棚赛绩的变化,主要原因在于训练方面的差异。
训练要看路训和家训。A棚出鸽多,群势大,有多训多淘的资本,时间充裕,可以频繁跟随放鸽车上路训练,对天气的好坏不太在乎,孬天更能检验出选手鸽的性能。实际上,近程训放,天气不是极为恶劣,丢失的赛鸽数量还是有限,但起到了锻炼队伍的实际作用。B棚不能经常跟随放鸽车训练,次数比A棚少,鸽少惜放,对天气的选择性比较严格,奉行宁可丢在比赛中,不愿丢在训放中的信条,远距离训放次数明显偏少。而且,A棚总是有人监测路训鸽的归巢情况,对于选手鸽的训练数据有多次的观察积累,在选择赛鸽上路和挑选指定鸽时,心中比较有数。B棚做不到这一点,但近距离训放,从整体归返情况观察,无论是速度还是归巢整齐度,B棚相比A棚,都没有明显的不足。一上比赛站,差距就出来了!A、B棚所在的某市,属于适宜竞翔的地区,500、700公里,在一般气候情况下,赛鸽当天归巢报满名次是“三个指头捏田螺——稳拿”。两棚同时等鸽,近来的场面,压倒性地显示A棚到鸽情况很是均匀,虽然不是蜂拥而至,但鱼贯而下很有规律,半个小时总能见到七八羽。B棚这边没有什么例外,俟A棚见鸽了,才增添了到鸽的信心和可能。多次实践的结果,显示B棚与A棚有半个小时以上的差距,不管A棚来了几羽,半小时后,B棚的首羽归巢鸽才落棚,而且前后距离拉得很开,稀稀拉拉。争分夺秒的中短程比赛中,半个小时的差距是致命的!A棚目前虽然尚未摘金夺银,但前名次总能挤进去,进步明显且稳定。B棚的赛绩只能排在孙山之后了。
就归巢鸽的状态,两棚相比也是泾渭分明。A棚赛鸽飞得高,临近鸽棚时有不急于下降的表现,滑翔盘旋几圈儿,轻巧地落下,许多赛鸽看不出明显的疲劳现象,进棚比较从容。B棚的迟归鸽,飞行高度低,煽翅幅度已经很小,未落棚时已经疲态尽显。虽然有进棚的欲望,无奈体力耗尽,步履蹒跚,东倒西歪,双翅拖垂,眼神呆滞。打钟后抓握,A棚的归巢赛鸽仅仅是带有风尘感,羽条有磨痕,肌肉依然结实有弹性,迅速吃饱喝足。B棚的归巢鸽则身型小了一圈儿,轻瘦感觉明显,龙骨已经突出,上笼时的“水膘儿”完全消耗完了。精神不佳,勉强喝口水,较长时间无力进食。当然,几天以内的恢复情况,也是A棚的赛鸽占优。倘若打多关赛,B棚将很快失格出局。差距在家训!B棚主人工作很忙,早出晚归,还经常外出。除对赛鸽的照料逊于A棚外,主要是家飞训练始终不能到位。早上打开鸽棚,鸽群本能地倾巢而出,场面倒也壮观。但是食水尚未加足,孵蛋的老鸽已经“早练”完毕急匆匆回来了,未几,“砰、砰、砰”,棚顶上一片赛鸽落棚声,跟随恋巢的老鸽,整个鸽群上天转了三圈儿半,纷纷返航。上班时间到了,没机会和它们“理论”,整整一个白天就荒废了。开通棚和关棚,意义不大,没有人为地操练,赛鸽只是家鸽,它们自己并没有自我训练的欲望和习惯。冬春季昼短夜长,下班回来,天已经完全黑了,没有再次家飞的条件下。A棚则不然,鸽主上班,家中有退休的老人,“年轻”且身体健康,精心喂养一棚赛鸽。定时打扫鸽棚卫生,定时饲喂,定时驱赶鸽群上天家飞,想尽一切办法不让天上的鸽群随意降落。久而久之,选手鸽群养成了长久家飞的习惯,上天就是一、两小时,有高度,有速度,有密度,范围广阔,经常飞出视线之外。良久,又从另外的方向整体飞回,并不降落,盘飞多时,才兴犹未尽地落下。这样的鸽群,兴奋度高,经常出现一轰而起的现象,而且互相之间整体性强,同起同落,几只年龄大的成鸽,也养成了长久家飞的习惯,不是带动鸽群早早降落的老油子,而是在鸽群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负责A棚日常训练的老人家还有一绝,就是下午四、五点钟喂完了鸽子,开棚让它们再飞一阵。冬春季太阳落得早,鸽群吃喝完毕已经是黄昏了,此时让鸽群上天,有“下不来”的现象,围着巢棚以密集队形转小圈儿,速度相当快,因为鸽子傍晚有登高栖息的本能,趋高不趋暗。黄昏的天空能见度尚可,下面已经暗下来了,盘旋疾飞中的鸽子,哪一只也不敢不愿率先做降落和尝试,只能跟群做无数遍的盘旋。飞行速度和空中“相持”能力,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被迫提炼了出来。按说A棚鸽群进食后的运动量,早已超过“饭后百步走”的标准,可能也不甚符合运动生理学的规范要求,但鸽群显然已经习惯了,如果是关棚喂食,A棚的鸽子在吃完后有明显的集体撞门,完成傍晚家飞“功课”的欲望。长期坚持下来,A棚的鸽群每天家飞训练量惊人,超过一次短程外训的身体负荷那是绰绰有余的。相比实行“自然制”的B棚,A棚鸽群肌肉力量强大,耐力持久那是不言而喻的了。
虽说B棚飞不过A棚,但归巢率仍然是不相上下,这说明两家的鸽群种质相差不多,定向能力不分伯仲,B棚是输在速度上。这也说明,良种的发挥,也要靠良好的训练。假如B棚在每一次比赛之后就将赛绩不佳的鸽子杀掉,相信也会错杀一批种质不逊于A棚有良好赛绩赛鸽的鸽了。“种、养、训”三者之间,彼此有着密切地关联,相互促进。当今的赛鸽训练领域,有重路训轻家训的倾向。某市A 棚的训练方法和结果,对家训的重要性,无疑是一种比较有力的提示。A棚的赛鸽,象训练有素的运动员,跑完了400米,虽然也出汗,也喘息,但是身体各项生理指标正常。B棚的赛鸽,仿佛平时不锻炼的人,临开运动会时,稍微活动活动,仗着“身板好”,换上一双运动胶鞋就上了跑道,400米撑下来,两个人架着,还是一副死去活来的样子,半天恢复不过来。人类马拉松长跑比赛项目,长度是42公里195米,属于越野性质的比赛,但是运动员在训练基地的跑道上跑圈儿同样能训练出马拉松运动员需要的体能耐力。赛鸽稍有不同,这项运动还需要远距离的定向能力。但是赛鸽的定向能力是本能,与生俱来的,不能训练也不必训练。适龄赛鸽的路训,练的是胆量和体能,赛鸽的家训功夫,则主要练体能,包括锻炼肌肉、气囊、心肺、循环等各项与竞翔直接有关的功能。路训好比越野训练,近乎实战,家训好比跑圈儿训练,锻炼体能,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套用两句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解放军“大比武”时的口号作为本文的结尾,一句是“练为战”;一句是“平日多流汗,战时少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