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亲回血”出赛鸽亦谨慎
2009-04-29 21:57:09
每场比赛下来总有个别人出来高谈阔论,某某赛绩鸽是回血鸽,是某某血统近亲作出的鸽子等等,似乎近亲繁殖下来的鸽子无一例外的都具备了极高的作种价值,得意至极。此话也许是真的,也许是有商业目的,不论真假,说此话毕竟是少数,少数人在盲目迎合“近亲育种”公式,这种育种公式本身就缺乏理论依据,更缺乏实战证明,说多了就是误导,所以“近亲回血”出赛鸽亦谨慎。
前几年,中国鸽友大量从欧洲引进名家鸽子做种,当时的舆论是“外籍鸽做种打遍天下”,到现在天下都是外籍鸽,而且赛绩不是这样。商家看这招不灵了,改为“必须用年轻的外籍鸽”,因为,外血鸽老了不可再用,改用年轻外籍鸽子做种,最好用有赛绩的年轻鸽子,而且,找来了许多冠军鸽来证明这个理论,这招又灵了,大家又去欧洲买鸽子,这次买的是有成绩的赛绩鸽。
现在,欧洲人为了推动整个卖鸽市场,拼命组织比赛,不仅有国家赛、省赛、区域赛、多关赛,还提出有三个人参加,有50羽鸽子以上的比赛都给予承认赛绩。难怪鸽友看不懂只有100多羽鸽子比赛的冠军名次还写在血统书上,混个冠军头衔倒到中国好卖钱。
“杂交出优势”是生物界的广谱真理,在鸽界同样是真理,只是成功者不说,偏偏去说近亲回血,好像自己培育水平高似的,实际上欧洲那些名系鸽育成又绝不是几轮像父亲配女儿、母亲配儿子、祖父配孙女、祖母配孙子或者哥哥配妹妹、姐姐配弟弟、叔叔配侄女……这么近血交配就成的,并不是随意把一对飞出了卓越成绩的同血统上位名次鸽相组合,用飞出了更优异的成绩鸽纵深回血和横向连接血统就必然会轻而易举地育得层出不穷的“黄金种鸽”。其中,不知道沉淀了多少细节和意想不到的复杂,失误和失败绝对超过成功。
“近亲回血”这种现象的产生完全是因为鸽界媒体上出现的太过频繁,或者被水平高低参差不齐的鸽友念叨的频率过高,而在无形之中就被众鸽友们自觉或者不自觉、主动地植入意识当中,使其印象方面首先有了误解,从而走进了“近亲回血”的盲区。不过,“近亲回血”在中国也有成功者,譬如:李鸟的培育者--李梅龄、汪种的谛造者--汪顺兴等,他们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铸造出了令中国鸽坛自豪和骄傲的鸽系。而他们有多少理论被传承了下来,他们的理论与欧洲的理论有多少差别,这种不多见的成功者背后不知道牺牲了多少雄心勃勃的育种者。
实际上每个人在最初的育种过程中并没有规律可循,手上现有什么鸽子先配什么鸽子,后代放飞之后才去思考这个问题。也可以这样说,在着手育种之前并没有计划,即使有也只是一个草图,是随着放飞不断地进行修正、补充、完善,通过实际比赛之后,再把成功的经验总结下来,鸽友们一定发现绝不是“近亲回血”是最好的,这里面有种鸽的来源不同,种鸽的原始血统不同,比赛结果也会大相径庭。什么情况下采用“近亲回血”,什么情况下采用“杂交”,在哪一代上应该保持父或母系鸽的多少血统等等,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并不是一加一等于二。他们都有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其中刻意“近亲回血”失败者所占比例更大。
大家知道胡本家族载誉全球,他的一羽年轻鸽子外型实在不美,想卖都卖不掉,差点被杀了,谁知道这羽鸽子以后成为他惊动世界的“年轻艺术家”。胡本家族近年来的优胜鸽和超级鸽都带有这羽鸽子的血统,结果是这羽鸽子造就出胡本家族的辉煌。还有克拉克的“13号”,“13号”的故事几乎和“年轻艺术家”一模一样。1987年时克拉克有43羽雄鸽和42羽雌鸽,所以他多出的那羽雄鸽可以卖掉,其中有一羽实在丑得不得了,克拉克决定就卖掉它,然而,一样的故事版本,这羽鸽子没人要,因为它太丑了。当他准备要把这鸽子杀了时,却发生戏剧性的变化,他的2羽鸽子给老鹰抓走了,又刚好都是雄鸽,现在他反而少了一羽雄鸽,那只丑雄鸽亦得以保住小命不死,他变成“13号”的老爸,之后克拉克把这羽爸爸取名为“怒克”(The Knook),也就是丑八怪的意思。这些故事透露出一个讯息--即使胡本、克拉克这等强豪都会看走眼。其实,这种故事举不胜举。
另外,在欧洲还有一些着名的成功鸽友,比如戈马利·佛尔布鲁根,他最重要的是在1976年在莫利斯·范德威尔特鸽子拍卖会上,他花了当时比利时第二高价买进1974年比利时国家短距离鸽王赛冠军鸽“B72-2231035”。该“鸽王号”一生参赛中共夺得16次冠军,他用“鸽王号”作基础,拉出了三路中短距离常胜鸽,取得了累累战果,难怪戈马利总是笑着说:“好的鸽舍加上好的管理,再加好的鸽子。”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现在又到每年春季作育时,希望鸽友不要被“近亲回血”出赛鸽误导,抛弃一切传统观念,坚持学习科学发展观,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一切从实战出发。因为,我们大部分鸽友养鸽子毕竟是为了休闲、为了快乐、为了比赛获得好成绩,并不是努力把自己造就成为伟大的育种家,我们还是将“育种家”桂冠留给愿意毕生研究育种事业的人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