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羽精英战黔——赛事感悟
2008-05-07 23:42:50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巴蜀大地从事赛鸽运动向来是个很难的事情,要受到天气和地理因素的两大制约。其中比赛线路的选择更是多年来困扰着成都赛鸽组织者的难题。四川是个盆地,也就是川西平原这几百公里的地界略微平整一些,鸽友们在多年的赛鸽实践中寻求了一条不得以而为之又相对较为有利的比赛线路,这样就有了司放北线的传统做法。北线再难也飞惯了,不就是一个海拔2800米的秦岭和一个海拔1000米的大巴山吗,赛鸽的祖祖辈辈们就是这样飞过来的,可以说它们的基因已经适应了这个不利条件,竟然飞出了四川鸽友的骄傲——800公里当天归巢的壮举! 曾几何时,成都赛鸽活动的几个组织者已经不再满足于放飞北线的赛事,搞出了放飞东线的赛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会遭到许多的非议和责难,这就是不甘守旧而又勇于创新的代价。但事物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活力。创新、创意、创造永远是引领赛鸽运动不断发展前进的关键。多年来,赛鸽运动从原先传统的初级阶段到现在的具有科技含量的高端的发展,不断的创新是其主导。在这个过程中总要有些敢为天下先的仁人志士来领跑。现在人们对赛鸽运动的认识已经不再停留在原先的水平上了。 2007年11月,由西部三市(成都、乐山、眉山)主办,成都市前卫赛鸽俱乐部与锦江区鸽协具体承办了成都—重庆黔江的东线赛事。成都往东距重庆黔江480公里。地理环境上有高山、有深丘、有大江大河,仍是一条艰难的赛线。放东线本身对北线来讲就是一种挑战和创新,而且又是以对抗赛形式进行,三地鸽友都有一些兴奋和期待。记得2003年已有赛鸽俱乐部组织过东线的成都至达州的比赛。但遗憾的是,那次比赛受到邻省地震的影响,地球磁场的变化严重的影响了赛鸽的飞行,失常的归巢率使本来一次很好的赛事夭折了,并在鸽友们心中产生了消极影响,因而再没有组织过此类赛事。这一次组织的是成都、乐山、眉山三地的精英对抗赛,2000羽有参赛卡的优秀赛鸽征战黔江,走势良好,最终以成都鸽友获胜而告终(前十名中9名为成都鸽友)。据说乐山、眉山的鸽友为没有飞出好成绩感到有些沮丧。但他们敢与成都鸽友一决高低,这本身就需要勇气加运气,毕竟成都是赛鸽高手云集的地界。 今年5月4日,这种比赛形式集鸽1000羽再战黔江,成都几乎所有的“武林高手”都参与了这个赛事,与其说是争名次,不如说是大家对赛事创新的一种期许和渴望。这次比赛的结果,获得前十名的鸽友中其它区县鸽友与成都市的鸽友平分秋色,其中眉山地区彭山市的一位鸽友独占三元。虽然这次参赛鸽羽数是比去年少了一半,但并不影响我们对举办这场赛事重要意义的理解,因为组织比赛的意义远大于竞争的结果。 受到这个赛事的启迪,笔者有这样几点感悟: 一、创新是赛鸽运动的生命力。赛鸽活动的娱乐性、群体性、参与性以及它的多变性使它始终处于传统与现代、落后与进步的选择过程中。新的活动内容、新的组织形式、新的赛事风格层出不穷,构成了赛鸽文化及产业发展亮丽的风景线。我们在享受赛鸽活动带给我们的愉悦中不知不觉进入了一个与时俱进的新境界。要在活动中彼此尊重,在竞争中取常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就是赛鸽运动的生命之所在。 二、鸽友们要坚持创新、支持创新、激励创新。对自己缺乏认识或暂不理解的赛鸽活动中产生的新生事物不要轻易否定或扼杀。就像当年,我们对互联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缺乏应有的认识,不承认它是传播工具,但发展到现在,其铺天盖地的架势使得我们不得不去研究它、认识它、使用它,现在它已经成为了我们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因此对赛鸽运动发展过程中的创新,我们要有耐心,要给予理解和支持。 三、赛鸽的高层管理干部和组织者对待创新的政策要宽容、环境要宽松,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尊重科学、重视人才;无论是比赛线路、比赛季节、比赛距离、比赛的组织方式的创新都需要精心的研究、认真的把握和科学的指导;对创新反映出来的时代特色、实践特色和地域特色要给于细心总结,要在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寻求全新的探索,哪怕一时走了些弯路,遭遇了一些曲折! 另外,如果这种赛事还将继续下去,给组织者两点建议:一是东线训放的组织计划性要加强。由于参赛羽数受限(以购买参赛卡的形式比赛),且鸽友的分布面广,司放计划要通知到位,使大家不会有未训而赛或训练不足而赛的遗憾。二是比赛时间的确定既要科学又要有严肃性。一旦研究确定就不要轻易调整(天气因素除外),以保证鸽友们能充分的调整好赛鸽的状态迎接比赛。 我们将期待着有更多的创新意识的赛鸽活动展现在广大鸽友面前,同时也为赛鸽界和异彩纷呈的创新活动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