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常表现中判断选手鸽实力

2009-05-06 11:32:18

赛鸽运动如同登山,通往山顶的道路不至一条。只要顽强努力,并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每个参与者都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登顶之路。此外,我们还必须清楚地意识到,鸽子是动物,即使同一鸽舍内的个体也有着很大差异。采用放牧羊群式的粗放管理,几乎没有可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获胜。要战胜数以千计的对手,不仅要有出类拔萃的选手,还必须对每一只鸽子实施妥善周密的管理。在日常管理中,需要用大量的时间对鸽子的状态和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以敏锐的洞察力解读鸽子的表现所透露的信息。缺乏这方面的悟性和灵感,永远也不会成为一流的养鸽家和竞翔家。对于大型鸽舍来说,在确立了适合本鸽舍管理状况的鸽系之后,重要的问题是要缩短战线。也就是说,当你对自家鸽群的血统拥有完全的自信时,必须果断地减少饲养羽数,在鸽舍管理中实施彻底的精兵主义。另外,仅靠模仿他人是不能战胜他人的,只有勤于思考不断创新,才能使自己的鸽舍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   赛鸽的繁育     为航船掌舵时,必须知道此行的目的地及其经纬度,才能选择最短的路线航行。如果目的地不明或者在途中不断变更,抵达彼岸就无从谈起了。进行赛鸽的繁育也一样,首先必须明确本鸽舍的繁育目标。如果听到前辈高手的经验之谈、读到鸽刊上的最新理论或看到大名鼎鼎的获奖鸽,便立即动摇了自己对于“好鸽”的信念,就很容易在繁育工作中迷失方向,导致饲养羽数不断增多的结果。这样一来,面对爆满的鸽舍,饲养赛鸽不但毫无乐趣,甚至会成为一种负担。那么,应当如何确定自己的繁育目标呢?我认为,繁育赛鸽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育出所谓“全能型”的选手。全能赛鸽的标准是:年轻鸽时期能够从四、五百甚至七八百公里快速归巢,而且这一时期参加远距离比赛,不会对其未来的性能带来不良影响,也不会降低其今后成为优秀种鸽的能力。当鸽子达到一岁时,不仅依然保持稳定的成绩,还能在各种距离的成鸽赛事中表现得更为出色。在天气恶劣时能成为当日唯一归巢的伯马,在天气晴好时能以超凡的速度奋勇夺冠。无论逆风、顺风以及地形、气候如何,在各种条件下都能够飞出傲人的赛绩。最理想的是,其完美的体态和卓尔不凡的气质还能在品评会上获奖。   当然,饲养过赛鸽的朋友都知道,无论在日本或是欧美的赛鸽大国,我所形容的全能鸽根本就不存在。但是,作为目标的理想赛鸽必须是这样的。只有繁育出符合这些苛刻标准的赛鸽,才能给养鸽人带来至高无上的喜悦。尽管任重而道远,但是我坚信,只要全世界的赛鸽爱好者都朝着这一目标不懈努力,终将繁育出一群接近这些条件的鸽子。可能与不可能的差别,就在于你有无这种意识。所幸的是,目前的遗传学、育种学研究成果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可能性。或许有人会说,把这样的理想赛鸽作为繁育目标只是一个梦想,实际上并不具有可操作性。但是反观自然科学发展之路,不是有许多昔日的梦想都已成为今天的现实吗?曾经令医学界束手无策的结核病,早已摘掉不治之症的帽子;母鸡一年能产365个蛋,在家禽养殖业中也不再是新闻。所以,随着时代地推移,我们今天关于繁育赛鸽的理想可能在几十年后成为事实。养鸽人最大的乐趣,就在于不断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要使赛鸽符合上述全部条件,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可以对其逐一进行分析和发掘,使具有优异特性的基因在我们繁育的赛鸽身上逐步地积累增多。

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