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神經質的選手鴿會出現兩極化的成績?
2012-01-05 22:44:13
在歐洲的比利時、荷蘭、德國等國家,賽鴿競翔運動水平之高是有目共睹。其中高水平的賽鴿家對賽鴿有較深的研究,有研究者公開發表文章提出,從幼鴿期開始觀察,堅決淘汰那些行為活動表現出神經質症狀的鴿子,即使這些鴿子出自名血名系也絕不手軟,這種果斷的做法是研究者憑借豐富的理論知識和長期實踐的結果;難怪高手們每年從眾多的幼鴿中僅僅留下少數幾羽賽鴿。但是,我們拜讀這些文章時發現,文章對賽鴿的神經質症產生的原因沒有詳細介紹,具體的行為表現不清楚,對競翔的影響也不清楚。正因如此,為我們深入研究賽鴿的神經質症提供了可能。我們根據多年的理論研究和實驗性探索,向廣大賽鴿愛好者系統地提供有關賽鴿神經質症狀和的研究成果,供學習和共同探討。什麼叫賽鴿的“神經質”“神經質”是指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心理或機體的一種慢性功能性障礙。“神經質”是神經症中的一部分。賽鴿在飼養管理的環境條件下,都有可能發生神經質症狀。如在鴿舍飼養環境條件下,完全陌生的人或者飼主換上完全不同顏色的服裝,可能使賽鴿群感到緊張,甚至發生對人的恐懼現象。從來沒有放飛訓練的賽鴿第一次到完全陌生的自然環境放飛訓練,神經質的賽鴿會感到緊張而不知所措。賽鴿的神經質表現出明顯的性格傾向,即兩種不同的性格,如內向型性格與外向型性格特徵。賽鴿在進出鴿舍或者放飛訓練及競翔活動中表現勇敢、果斷、敏捷、具有較強指向客觀外界傾向的賽鴿,即外向型性格特點。具有此類性格的賽鴿少有神經質。但並非絕對的,我們經過長期的觀察,仍有一小部分外向型性格的優秀賽鴿經歷過一次艱苦的競翔歸巢之後,一改過去外向型性格特點,長時間留在鴿舍內不願外出長時間飛翔運動,性格變得謹慎起來。而內向型性格的賽鴿表現為獨來獨往、敏感和猶豫、緊張和恐懼的行為特點,短距離放飛訓練或競翔可能表現出快速歸巢的,一旦繼續去競翔更遠的距離時,很可能一去不復返了。因此,神經質多見於對外界環境條件刺激過於敏感、緊張和恐懼的內向型性格的賽鴿。賽鴿的性格使牠們對在鴿舍環境、異地放飛訓練或競翔的環境條件下接受的信息進行各種各樣的處理,其個體心理活動中的性質和強度也不盡相同,這樣就極易引起各種神經質症狀。其中賽鴿比較典型的神經質症狀有以下幾種:1.恐懼症:賽鴿的恐懼症主要從行為活動中表出來。如當飼主進鴿舍時,沒有做出任何抓鴿子的動作,而經常最先表現逃避行為的鴿子就是典型的恐懼症表現。人們為了訓放賽鴿時將鴿子裝進運輸籠內時,有恐懼症的鴿子完全不能在運輸籠內安靜下來,長時間表現出衝撞籠柵的現象。有恐懼症的賽鴿在異地放飛訓練中的表現更加突出,集群放飛訓練時能歸巢,一旦採取單羽只同一訓練地放飛訓練時,牠們可能就一去不復返了,這就是賽鴿對環境的恐懼心理對定向導航和返舍的直接影響。2.胃腸神經症:主要表現胃腸功能低下、消化不良、排水便現象。研究發現,有的賽鴿經過一次艱苦的競翔返巢後,由於劇烈的飛行運動導致植物性神經系統的功能障礙,賽鴿長時間出現排水便的現象,許多鴿友以為賽鴿在競翔運輸中返巢過程中感染某種胃腸道疾病,採用多種抗生素進行治療,結果毫無效果。胃腸神經症比較嚴重的賽鴿可能導致體重下降和日漸消瘦。3.膽小怯懦:神經質從賽鴿研究的角度發現,膽小怯懦是非常典型的行為特徵。我們經過長期的觀察研究發現,某鴿舍賽鴿整體水平較高時,賽鴿整體家飛訓練表現出群體舍飛持續時間長,活動範圍大的特點。而整體水平較低的鴿舍,鴿群舍飛訓練時間短,間歇次數多和活動範圍小。特別是膽小怯懦的鴿子每日環繞鴿舍只是作短時間和小範圍的飛翔運動。本人曾經考察過幾個賽鴿聯合鴿舍的賽鴿清晨舍飛訓練的情況,旨在觀察賽鴿膽小怯懦的神經質的行為表現。結果,膽大的賽鴿甚至三五成群地遠翔活動,盡情感受大自然清晨的新鮮空氣。而那些有神經質的鴿子即使遇到好天氣的清晨條件時,也只是繞著鴿舍作小範圍的飛翔活動,這就是聯合鴿舍賽鴿膽小怯懦神經質症最典型的表現。膽小怯懦神經質的賽鴿在放飛訓練中很難表觀獨自返舍行為。因此,許多有經驗的鴿友經過多次放飛訓練之後,採取單獨放飛訓練的手段,淘汰那些膽小怯懦的鴿子,使留下來的賽鴿更適應競翔運動的需要。賽鴿神經質的形成賽鴿神經質的形成與發展,即與大腦神經系統的生長發育水平有關,更與由心理因素的作用造成的神經質衝突的體驗有關。首先從賽鴿的大腦與神經系統的生長發育來看,幼鴿期哺餵過程中缺乏營養物質的供給,導致腦和神經系統發育不良,促使賽鴿的性格特徵朝著緊張和敏感、膽小和懼怕的方向發展。具有這類性格特徵的賽鴿在日常管理、放飛訓練過程中受環境條件的刺激影響,出現神經質症狀的比例明顯增加,其次是環境條件刺激的影響,研究發現,有的賽鴿對視覺刺激非常敏感,對鴿舍內外物體的位置,形狀和色彩等形成牢固的記憶,一旦有所改變,視覺敏感的賽鴿可能產生緊張害怕和不敢進舍的神經質症狀。而有的賽鴿對聽覺刺激非常敏感。例如:當遇到鴿鷹時,眼尖的賽鴿會突然發出叫聲,而那些聽覺敏感的賽鴿會很快地從鴿舍屋上面飛回到鴿舍內。由於賽鴿的視覺和聽覺的個體差異,環境條件刺激使賽鴿形成神經質症狀也不盡相同。有些經常被飼主抓著的鴿子一見到飼主進入棚舍時,立刻從牠的棲息位置或巢格內逃跑。而聽覺神經質症狀的賽鴿,只要聽見開門的聲音,即刻從原來的位置逃跑。賽鴿神經質症導致鴿子行為動機的變化,如離開原來的位置。由於膽小怯懦的神經質使鴿子在舍飛訓練中表現出不敢遠翔活動的特點,賽鴿在異地放飛訓練或競翔活動中,陌生環境的條件刺激和體能的劇烈消耗,是歸巢賽鴿形成神經質的重要原因。例如:許多鴿友發現,一些優秀賽鴿競翔歸巢後,很長一段時間表現出明顯不願意出舍飛翔的現象,儘管勉強趕出舍外,飛翔很短的時間就早早地回到鴿舍內,這是賽鴿競翔返舍後神經質形成的具體表現。由於許多鴿友還沒有認識到賽鴿神經質對競翔和歸巢心理的影響,致使相當一部分優秀的賽鴿在後來的放飛訓練或競翔中飛失。正因為如此,為我們研究賽鴿神經質對競翔快速返舍的影響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神經質症對賽鴿高速返舍的影響我們已經知道賽鴿神經質的生理基礎與大腦神經系統的生長發育水平有關,更與後天環境條件和競翔環境條件刺激的影響有關。從賽鴿神經質的行為特點來看,膽小害怕和恐懼的心理活動,導致賽鴿的行為出現如下變化:1.神經質症可能導致返巢動機的改變賽鴿在陌生的自然環境中競翔,地理環境的變化,地球磁場和太陽位置的變化是賽鴿產生緊張的刺激條件,而形成了神經質症狀的賽鴿由競翔地放飛後,牠的行為動機不是朝著確定歸巢方向發展,而是緊緊地擠在飛翔的鴿群內。隨著飛翔運動時間的延長,加之緊張和恐懼情緒的影響,無須多長時間就脫離了鴿群。我們多年採取了由100公里至300公里左右的放飛訓練,神經質症狀比較典型的鴿子占飛失鴿子的78%以上。而沒有神經質症狀的賽鴿返舍的速度遠遠超過汽車的輪子,這是因為賽鴿的歸巢動機表現在快速準確的導航和高速的飛行運動過程。2.神經質對賽鴿意志水平的影響賽鴿在競翔活動中,持續穩定的定向導航和保持長時間高速飛行運動的能力,充分顯現出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而患有神經質症狀的賽鴿,由於膽小怯懦和緊張恐懼的情緒性質,致使賽鴿的意志品質水平的下降,直接影響賽鴿快速返舍運動水平的發揮。我們經過放飛訓練的實驗發現,一些膽小怯懦的鴿子在集群放飛訓練中同樣表現快速返舍的特點,但是將牠們在原來已經訓練的地點單獨放飛訓練時,有的鴿子返舍明顯推遲,有的鴿子不能歸巢,進一步研究還發現,即使是血統優良的賽鴿繁育的後代鴿,其中一部分幼鴿也會表現出明顯的神經質症的行為。放飛訓練和競翔返回的意志品質水平較低,飛失的現象明顯增加。因此,根據賽鴿放飛訓練或競翔高速返舍的意志品質水平和返巢後一段時間的行為表現,能夠有效掌握賽鴿是否患有神經質症狀。3.神經質症對運動協調性的影響賽鴿在競翔返舍過程中必須依靠雙翅上提下撲的協調運動產生的推動力完成返巢的路程。賽鴿雙翅飛行運動時的肌肉協調運動是牠們快速返舍的生理條件。而神經質的賽鴿由於緊張和恐懼的情緒影響,雙翅肌肉運動表現明顯的不協調。經過長期觀察研究發現,神經質的鴿子雙翅上下撲動顯得僵硬,動作幅度大和推進速度慢的運動特點。正因為如此,神經質嚴重的賽鴿很難保持長時間和大範圍飛翔運動。4.神經質症賽鴿肌肉運動的能量代謝特占神經質的賽鴿在放飛訓練或競翔過程中由於情緒緊張和急於擺脫陌生環境對心理的影響,牠們做飛翔運動時雙翅飛翔運動肌肉收縮的速度明顯加快,我們通過賽鴿舍飛訓練和放飛訓練的多次觀察看到神經質明顯的賽鴿飛到空中尋找歸巢方向時,雙翅就像剪刀在快速的剪動,收縮的速度和煽動頻率明顯加快。根據運動科學的研究證明,神經質的賽鴿在放飛訓練或競翔活動中,由於大腦及神經系統的高度緊張,雙翅肌肉快速收縮導致機體有氧代謝供能的比率明顯升高,而無氧代謝的比率則明顯下降。因此,神經質的賽鴿在短距離競翔過程中可能表現出快速返舍的現象。但是,如果繼續去競翔更遠的距離時,神經質症賽鴿的無氧代謝供能特點不能適應更遠距離和惡劣天氣條件下能量代謝的需要時,牠們可能一去不復返了。所以在實際的放飛訓練中,許多鴿友發現有相當一部分賽鴿在幾十公里或者一、兩百公里的放飛訓練中表現快速返舍的運動能力。而正式進入三百或五百公里的競翔比賽時,神經質症賽鴿機體能量代謝特點導致牠們不能歸巢的重要原因。5.幼鴿期神經質導致舍飛訓練效果不佳賽鴿競翔運動能力提高的基礎訓練主要是舍飛訓練水平的提高。實驗研究證明,每日清晨放出鴿舍外的賽鴿集群長時間和大範圍的飛翔運動,是賽鴿主動飛翔的形武,無論從情緒表達的性質和能量的特點來看,完全不同於放飛訓練的特點。賽鴿清晨舍飛訓練的時間遇到較好的天氣時,持續飛翔運動的時間可能達到數小時,而賽鴿最願主動飛翔運動的時期是幼鴿出棚三至六個月的時間,一旦進入性成熟的配對期,舍飛訓練的效果明顯下降。因此,從幼鴿期開始,提高鴿群舍飛訓練的效果和水平,是賽鴿競翔快速返舍的基礎訓練。幼鴿期是性格形成和發展最關鍵的時期,已經證明賽鴿的性格發展與神經質密切相關。如果鴿友在日常管理過程中給予幼鴿不良刺激,或者過早地進行超過幼鴿體能承受力的放飛訓練,都可能導致幼鴿神經質的形成和發展,直接影響賽鴿適應競翔運動性格的發展。經過廣泛的調查研究發現,許多鴿友飼養的賽鴿舍飛訓練效果和水平不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鴿群害怕長時間大範圍的主動飛翔運動,偶爾見到較長的時間飛翔也只是環繞鴿合作小範圍的運動。這是賽鴿群神經質症典型的行為表現,由此說明,從幼鴿期開始,根據牠們大腦和神經系統生長發育水平,創造良好的飼養和管理環境,從幼鴿舍飛訓練效果和運動水平選留適應競翔特點的幼鴿,堅決淘汰那些神經質症狀明顯而不適應競翔特點的鴿子,這就是歐洲高水平賽鴿家選留鴿和淘汰神經質賽鴿的理論依據。賽鴿神經質症典型的行為表現賽鴿神經質的形成與發展。與先天遺傳和生長發育不良有關,更與後天的日常管理和環境條件的不良刺激有關。幼鴿期大腦和神經質系統的生長發育不良可能導致賽鴿神經質的形成和發展,在日常過程中,經常採取粗暴的手段去追抓鴿子,使賽鴿形成神經質的條件反射,而幼鴿期不良條件下的放飛訓練更是導致賽鴿神經質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原因。賽鴿形成了神經質後,其行為活動都有比較典型的表現。我們經過多年的觀察性研究,賽鴿神經質主要有如下表現:1.不能脫離群體的行為表現賽鴿競翔運動中,許多的非常優秀的賽鴿充分表現出獨自快速返舍的特性。而神經質的鴿子由於膽小怯懦的性格特點,對外界陌生的自然環境容易產生恐懼心理,因此,神經質症的鴿子總是與群體保持親密的接觸,在舍飛活動中,牠們始終是緊緊地跟隨鴿群飛行。一旦鴿群的飛翔運動超越牠們的視覺範圍時,我們能夠見到牠們脫離群體返回的行為。久而久之,神經質的鴿子只是繞著鴿舍作小範圍的飛翔運動,並且從此離開了遠翔的鴿群而留在鴿舍屋頂上休息了。因此,鴿友應細緻觀察本舍鴿群舍飛訓練的具體表現。從中發現那些神經質的鴿子,並且盡早從鴿群中挑出來,以免那些神經質症的鴿子干擾和破壞了高水平舍飛訓練的效果。鴿子不能脫離群體的神經質在鴿舍內表現出來,當陌生人進入鴿舍時,神經質的鴿子很快從棲架或巢位飛出,緊緊地與其它鴿子擁在一起。由於賽鴿不能脫離群體的神經質的心理,在放飛訓練或競翔活動中,因競翔距離或惡劣天氣條件的影響,一旦脫隊則出現遲歸的現象。2.驚慌失措的行為特點每一位鴿友飼養的賽鴿都清楚的知道牠們已經習慣的進出口和進出方式。我們在實驗中發現,當鴿舍內突然進入陌生人時,結果發現,極少部分鴿子連出口的方向都找不到了,這其中有幼鴿,而更多的是成年鴿。從實驗的結果來看,鴿舍出口的複雜程度和困難的程度,更能看出那些神經質症狀嚴重的賽鴿驚慌失措行為表現。許多有經驗的賽鴿高手發現,那些十分優秀的賽鴿在逃避危險環境時的超常行為表現。根據鴿子鎮定自若和驚慌失措的行為表現,鴿友一定能夠區分那些神經質的鴿子。3.不能與飼主親和的行為表現飼主與賽鴿的親和力訓練是緩解緊張情緒和培育人與鴿感情的重要途徑。事實證明,賽鴿競翔成績穩定和保持較高競翔水平都充分顯示出鴿與飼主的親和力。在人與鴿的親和力訓練中,一般採取飼料控制的手段,使飢餓的賽鴿從飼主手中取食。但是總有一些膽小或恐懼心理的鴿子不能達到與飼主的親和。特別是那些曾經遭受飼主不良刺激的鴿子忍受著飢餓而遠離飼主,進而形成遠離飼主的神經質的行為表現。本人曾在探討賽鴿飢餓訓練的文章中提出,飢餓訓練從生理上能夠促進耐力素質的提高。而通過飢餓訓練來培養飼主與賽鴿的親和力,能有效防止賽鴿神經質的形成和發展。4.賽鴿訓練或競翔返巢後神經質典型的行為表現賽鴿異地放飛訓練或競翔比賽是在陌生的自然環境中進行的,賽鴿啟動導航系統和保持長時間快速飛行運動才能歸巢。而外界環境條件的刺激和快速飛行運動給賽鴿的生理和心理帶來巨大的影響。因此,許多優秀的賽鴿歸巢後留下了神經質症的典型症狀,具體從心理和生理兩方面表現出來:一是一改競翔前的行為特點,有的賽鴿主動出合活動的時間明顯下降,如某鴿友的賽鴿競翔一千公里空距獲得冠軍,但自從其歸巢後的幾年時間,出舍舍飛訓練的時間明顯減少,當飼主強行驅趕出鴿舍沒有幾分鐘又急忙回到鴿舍內,這就是典型的神經質的行為表現。還有的賽鴿競翔歸巢後已經形成了神經質,但是鴿友完全不知道,繼續去競翔更遠的距離結果是一去不復返了,有的賽鴿在前一年的競翔活動中獲得了優異的競翔成績。但是歸巢後已經形成了神經質症的條件反射,由於鴿友並不知道,結果在第二年最初的短距離放飛訓練中飛失了。這就是優秀賽鴿的神經質受到放飛訓練自然環境的條件刺激產生的必然結果。二是植物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的神經質症狀。許多鴿友發現競翔返舍的賽鴿長時間出現排水便的現象,並且按症狀採用抗菌素治療,結果毫無好轉。我們經過長期的調查發現,對這部分因植物性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的歸巢賽鴿長時間使用抗菌素的結果,最終導致血液中紅血球數的急劇下降而喪失繼續競翔的能力。賽鴿植物性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的神經質症狀還使歸巢賽鴿在消化食物中出現兩種完全不同的表現,一種是賽鴿歸巢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攝入的飼料長時間停留胃內,結果導致消化不良,體質無法恢復到競翔前的水平。另一種是賽鴿因為飢餓的條件反射和植物性神經系統功能失調,形成了盡量飽食的神經症狀。經過一段時間發現賽鴿體重明顯超過競翔前的水平,隨著體重明顯增加,賽鴿舍飛訓練水平顯著下降,直接影響繼續競翔能力的提高。5.懶飛的神經質症表現關於賽鴿懶飛的神經質表現的看法,有許多鴿友和研究者不認可這種觀點,他們認為形成懶飛習慣的鴿子不一定與神經質聯繫起來。本人經過長期的理論研究和實驗研究發現,人或動物形成神經質最典型的表現是膽小害怕和謹慎小心的心理特點,受心理因素的影響,鴿子出舍後很難表現出長時間的大範圍的飛翔活動。長期的觀察研究表明,遇到惡劣的天氣條件時,賽鴿群舍飛訓練的活動範圍明顯縮小。但是,一些競翔水平非常高的鴿舍則完全不同,牠們的鴿群在遇到陰雨的天氣條件時,仍然能表現出長時間和大範圍的飛翔運動。鴿子懶飛的神經質表現的最大特點是鴿子遇到較好的天氣條件時都不可能表現長時間和大範圍的飛翔運動。有時儘管鴿群能夠較長時間的飛翔運動,但始終不會出現遠離鴿舍的大範圍的運動形武。這是因為鴿子懼怕遠離鴿舍飛翔運動的神經質的結果。由於賽鴿恐懼陌生自然環境的神經質的發展,缺乏主動舍飛訓練的適應性,一旦賽鴿進入放飛訓練或競翔的自然環境,可能造成鴿子神經質症狀的加劇,定向導航的功能失調,這也許是許多賽鴿競翔更遠距離不能返舍的重要原因吧!綜上所述,賽鴿的神經質主要由環境條件刺激而形成,並且在行為活動中表現出來,特別是賽鴿在競翔活動表現出快速返舍時更應注意觀察,採取有效管理手段,緩解賽鴿的緊張情緒,阻止賽鴿神經質症狀的發展。關於神經質賽鴿的日常管理措施和控制形成和發展的醫學保健功能,我們將在以後文章中具體探討。本文提出的觀點謹供愛好者學習和共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