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禽出没对训放的影响

2005-12-03 14:38:44

   在法国部分地区,游隼终年出没,在当地居住的鸽友进行司放犹如一场灾难。那些短程训放(70公里以内)的鸽子经数小时、甚至数日后才返回鸽舍,而且是一羽接着一羽单独归来。丢失一两羽鸽子几乎是家常便饭,有时丢失的羽数更多,也或是鸽子归来时已身负重伤,就算鸽友特地选在阳光明媚、不起风且温度适宜的日子司放,仍然会遭遇同样的不幸。而且,如在同日进行两次司放,结局也可能不尽相同:其中一群鸽子会安然无恙地归来,翔速也正常(也就是每分钟1000米以上),与之相比,另一群鸽子注定路途中经受波折,是游隼的袭击造成了回归中的不幸,这一点勿庸置疑。日常司放时,只要有游隼出没于鸽舍附近袭击鸽群,就会造成鸽子出现紧迫感,如果相同的袭击出现在回归路途中,这足以成为鸽子丧失方向感的主要原因。一旦遭袭,鸽群就地散开,不少鸽子飞向地面寻求藏身之地,为了躲开贪婪的捕食鸟,它们毫不迟疑地躲进建筑物。一旦找到藏身之地,它们会在那儿停留数小时,处于高度紧迫中。     为了减少训放的损失,我们试图确定可以影响捕食鸟行为的因素。这项研究历时3年,进行了33次训放。    方法    这家鸽舍位于沙特勒兹山脚下,海拔500米处,四周环绕着800米至1200米高的山峰。训放的空距为60至70公里,飞行方向为西南偏西走向(通常为瓦伦斯机场的方向)。司放均安排在好天气下进行,能目测到太阳,不下雨,不起风,或是只有微风吹拂。    司放安排在三、四、七、八月内进行。五月和六月忽略不计,因为在这两个月训放已结束,由比赛取而代之。五月和六月是繁殖期,此时猛禽的行:为也会变化,所以我们难以对这两个月的调查结果进行推论。在这两个月有必要另立一项试验以得出结论。    我们研究两个因素:    ★司放的羽数(3至37羽)。    ★司放的时间。这里引用的是正式时间,未根据夏令时/冬令时进行调整。    如鸽子整群回归,未少一羽,则视作飞行时未受袭击。如丢失一羽,不作为受袭击的证据,因而此次训放仍视作未遭袭击。受袭击的情况易于识别,一天之内鸽子会陆续回归。    鸽群规模的研究    人们普遍认为鸽群规模越大,就越容易被远处的猛禽察觉,因而受到攻击的次数更频繁。    在33次司放中,有10次归来羽数少于5羽,有6次归来一群鸽子,羽数在6至10羽之间,有9次归来1l至15羽一群的鸽子,有5次归来16至20羽一群的鸽子,另3次归来羽数超过2l羽。    这些数据清晰地显示,鸽群的规模不属于遭受游隼袭击的因素。只要想到大规模鸽群更易被猛禽察觉,这就令人深感意外。也许是以下原因造成这个结果:    ★首先,野生猛禽一般出没时不是成群结队,考虑到袭击的成功率,游隼一有机会就出击。    ★如果鸽群规模大,游隼成功率就下降,这与游隼选择目标所用的时间有关。成功率的下降使猛禽犹豫再三,相应地减少它们袭击大规模鸽群的次数,尽管这些鸽群更易于察觉。    最后,由于上述原因,一方面为了避开猛禽,我们并不需要将训放鸽群分割成几个小群体,并分几天放飞。另一方面,如果在同日放飞羽数少的鸽群放飞成功,就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查明将需保护的对象放在最后司放是否能更好地保护它们。    司放时间的研究    我们对鸽子的司放时间进行研究,结果很明显,全天各时段猛禽的掠捕情况有所不同。我们的试验性训放都安排在上午7点至中年12点30分之间。    通过研究猛禽的行为我们或许可以得出结论,它们日出后即出来猎取目标,觅食后其攻击性就减弱,鸽子归来就更安全。许多鸽友喜欢一大早就将鸽子放飞,因为早放飞的鸽子飞得好,特别是在夏日,直到中年天气才显炎热。通过研究数据,看来我们应该在决定司放时间的同时考虑猛禽的威胁,这比高温带来的风险更厉害。在猛禽横行的地区,晚放飞,即在中年时分放飞是可取的做法,特别是针对短程和空距短的中距离赛。对于空距更长的中距离赛和长距离赛,猛禽的威胁也许小于中暑的危险,如果鸽子在中年放飞,有可能会中暑。     结束语     我们应该注意游隼可不像瑞士钟表般守时!它们中年出来猎食也不足为奇。     此外,其它因素也具有影响力,比如司放前数日的天气。一段日子阴雨连绵,之后第一个阳光普照的日子对鸽子而言最危险。猛禽普遍处于极度饥饿的状态,因此它们整天都具备攻击性。因此决定司放时间时,鸽友必须对各种影响鸽子归返的冒险因素作出让步。而且这种决定还需因地制宜,鸽友应该考虑到天气因素和该地区猛禽的因素。    (译:刘正光)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