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鸽子的适应性
2005-09-30 17:34:58
[原创][征文]浅谈鸽子的适应性
----------养鸽十五年体会
鸽子的适应性,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了,本人在近几年的实践中实实在在地体会了这一奌。2000年我新引入一羽詹森原环子一代雌鸽,配另一羽詹森红狐雄,用他们的儿女放飞实验,结果是要么飞不远(二百公里左右)、要么飞不快,我试着用剩下的飞过两百多公里一雄一雌(这羽雌飞了一周)两羽配其他鸽子,作出几羽后代再飞,结果非常好,得了三次三百公里冠军和几次高位奖,五百公里也当天归巢进入前五十名。其他引入的种鸽孙代比子代更好飞的就太多了。许多大师、鸽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克拉克大师初次引进詹森鸽,子代飞得很不好,但再用剩下的子代作出的后代,让他一举成名。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们云南放飞线路基本上是东线贵州、湖南,虽然很艰苦,但一些老国血仍然可放到一千公里左右,国门打开后许多外血纷纷引入,可成绩并没有所改观。加上移动电话等大功率无线电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归巢率反而呈下降趋势,鸽友们一时感到迷惘、不知所措了,当时我也在思考为什么前几年飞三百多公里的鸽子,现在百多公里就悼了,通过分析我认为是鸽子还没有适应大功率电磁波的影响,过几年会好起来的,我把这一想法和一些鸽友作了交流,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想法是正确的。九十年代中期我区及昆明、宣威等地鸽会纷纷把赛线转向西线,但开头几年归巢率、分速都不是很好,二三年后归巢率、分速大幅度上升,在五百公里、七百公里级赛事中有的年份分速还进入了全国排名的前几位。
去年秋季本舍有六、七羽幼鸽生病被汰杀后,一查记录竞然全部是当年新引进种鸽作出的,而本舍原来的种鸽所出幼鸽几乎没有发生此问题。前几天接到东川一鸽友打来电话说他去年秋季的一天托朋友带了三十一羽鸽子到嵩明(空距50公里)训放,下午四点多钟放出(气候不是太好有雾),当天没有一羽鸽子归巢,第二天、第三天陆续归巢了十六羽,损失十五羽,而这些归巢鸽子,绝大部份是我棚中老血统“保翔号”的后代,新引种的后代基本悼光了。
这些都说明鸽子确实存在适应性的问题。从生物学角度来讲,任何一个外来物种都存在适应---进化---再适应---再进化的过程,有的这一过程用的时间长一些,有的会短一些,这与很多因素有关。信鸽引种与引种地和被引种地气候、海拔高度、温度、湿度、大气污染程度、鸽舍环境、饲养、比赛密度、训放管理条件以及鸽子品系、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这些道理不难理解,同样是狗,可青藏高原的藏獒刚到平原上却显得水土不服,但通人们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加强管理,逐渐这种猛犬有的慢慢适应了新环境,但有的仍然无法适应被淘汰了。本人在西藏待过几年,有幸亲眼见到过当地的野鸽子,他们的体形要比我们棚中的任向一个品系都小,这也是当地的自然环境造就的。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偶然性,确有一些鸽友引种后仔代就飞了冠军,固然可喜可贺,但我们不能以点代面,以面概全,我们要研究事物的特殊性和偶然性,但更要研究事物的普遍原理和内在规律,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既重视本棚已适应当地赛事的优良赛鸽,同时应要注意不断引进外地优良血统,来改良本舍有缺点的种系,防止退化,另外一点要努力创造一个好的环境(鸽舍的选址内部结构、饲养、个人对鸽子的理解认识、关爱程度、亲和性等等)让新引的种鸽尽快适应新环境,只要所引进的种鸽血统真实可靠(当然这还需要一点点运气),再加上合理的管养、配对及一定的耐心、悟性,应该是会成功的。否则,就会有许多优秀种鸽成为刀下鬼,我们就要走许多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