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鸽v.s.耐力鸽(下)
2005-09-25 11:41:22
2.放飞地很正常,但途中遭逢暴雨或其它恶劣气候,这时当飞在前面的快速鸽受阻迫降,待雨过天晴时,飞在后面的选手鸽赶超上来了,反而取得胜利。这种天候在南方夏季经常遇到,类似的雷雨、阵雨,比赛的结果经常会出现耐力鸽反超快速鸽的情况。 类似的情况在各地的比赛中经常会出现,但这种快速鸽胜不了耐力鸽的现象决不是赛鸽本能的改变,也不是耐力向速度转换,精通此道的教练员,比赛中总是选定两类选手鸽,以适应临时发生的特殊情况,使之成为赢的策略。例如东北地区的顺风北线500公里~700公里赛中,你所选用中短距离优秀参赛,同时必须用中长距离的鸽子参赛,以备不测风云。★速度型和耐力型的标准 速度鸽与耐力鸽的标准是什么?换句话说,如何识别一羽赛鸽是速度型还是耐力型?据我多年的观察与思考,我认为衡量赛鸽的速度与耐力的指标应该是“分速”,辨别品种品系的速度、耐力可用平均分速。这里分速的概念是模糊化的,例如某一品系的分速在A~B米/分,当然这一种品系中的某一个体在某一赛事也可能超过A米/分,或者低于B米/分,但这无关紧要,因为大多数均在A~B米/分的范围内。记得有位日本赛鸽大师想参加我们的700公里大奖赛,一般都喜欢了解“什么样的鸽子获得冠军”“冠军鸽是什么血系”“冠军鸽是如何配下来的”“冠军鸽是雄还是雌”“眼砂如何”“羽条和毛色”等等,但他却问我说:“在10月1日700公里决赛的情况下,冠军鸽或第一集团军的分速是多少?”这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是的,他问到重点上了,因为适应这种环境(赛季、赛线、赛距)的冠军鸽的速度,决定他要使翔的赛鸽品种,这里的分速,不仅包括了速度而且也包括了耐力。因此我们不妨把850米/分定为速度型和耐力型信鸽的分界线,分速高于850米称之为速度型鸽,而低于850米则称之为耐力型,通过科学的实验与鉴定,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和量化,将速度和耐力标准化。 耐力型和速度型的赛鸽不但在品种上有很大的区别,而且在形体上也有很明显的差距。如何选择速度型和耐力型的赛鸽,许多文章都做过详细的描述,我不想重复了,只想在最主要的几点做一些阐述。 速度型的鸽子从胸骨到尾部有一个向上收起的弧度,呈流线体;而耐力型的鸽子则较平坦,有利于滑翔。胸骨高的鸽子速度较快,因为这样会有较多的胸肌,胸肌发达丰满则有爆发力,而过多的胸肌会增加自身的重量,这对于耐力型的鸽子反而成为累赘。 赛鸽的翅膀是发动机,速度和耐力都是由翅膀完成的,一般速度型赛鸽的翅膀呈适当的宽度和长度,过长过阔的翅膀不利拍打,速度上不去。耐力型的赛鸽需要较长且较阔的羽条,这样的翅膀有利滑翔。翅膀的肱骨也很重要,一般快速型的鸽子肱骨较短有利高频率的运动。 柔软富有弹性的肌肉是长程快速鸽必要的条件,肌肉质地十分重要,不是一般说的红肌肉、白肌肉便可分辨出来的。羽毛薄而紧贴,质地柔软像丝绸,表面有角质粉尘,捏在手里有一种滑脱的感觉,这在运动学上特别在百分之一秒的赛鸽运动中十分重要。 当然还有耻骨的坚牢度,蛋门不能太大也不能太紧;头型鼻泡、眼皮都有讲究。但光靠上面几点还跟不上现在赛鸽运动的发展,从科学养鸽的角度来分析,速度型和耐力型的信鸽的选择标准都要随赛鸽运动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不断前进。 当代短程赛中又有顺风型和逆风型之分,顺风型的胸体较大,胸骨稍高,翅膀也宽长些,这样在顺风的飞行中稳定性好,不至于被风刮离航道。而逆风型的鸽子便不一样,一般个头较小,小鼻头、尖嘴巴,翅膀10根主羽不很宽,特别是第8根~10根拨风羽(将军条)的顶端部位是尖削的,尤如五指分岔有一定的间隙,这样鸽子在逆风飞行拍打翅膀时,下扑时吃风向前推进,而上收时则拨风减少阻力,节省体力。长程赛也不一定要严格以耐力型为指标,因为长程1000公里赛也可以当天到达,分速1500米,所以千公里长程鸽的标准同1300公里以上的超长程赛标准就要有明显的区别。 耐力型的鸽子也能参加中短距离的比赛,但敌不过中短距离的快速鸽,反之不管多么快速的鸽子,一旦延长比赛距离或遇上困难,便暴露出耐力不够的缺点。“全天候”“万能赛鸽”虽是美好的理想,但理想的现实是十分困难的。聪明的做法是最终要参加长距离的比赛,鸽舍中需要有兼备速度型和耐力型两系列的鸽种,这也是我对鸽友们最诚实的建议。 另外,耐力型或速度型系统不能光凭血统书上去判别,要逐个重视其赛绩遗传能力,从而判定其性能。同一血统出生的鸽子其个性总是形形色色的,所以一定要冷静分析资料,要坚持让数据讲话,踏踏实实,有耐心地长期坚持,你就一定能在赛鸽运动这一辽阔天地里自由作育,展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