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子遗传与育种的新思维
2005-09-25 22:35:39
鸽子遗传与育种的新思维 以雄鸽立棚还是以雌鸽立棚? 文/金晓西 鸽子饲养中争论了很久的“以雄鸽立棚还是以雌鸽立棚”,现在看来答案已很明确: 一只优秀的雄种鸽,能够产生无数优良的后代,飞出许多冠亚军, 是因为这只雄鸽获得了其母遗传的突变基因; 而一只自身就已“突变”的优秀雌鸽,且能将突变基因传给下代, 则能产生无数的优良种雄种雌。 美国塞莱拉遗传信息公司、美国《科学》杂志和英国《自然》杂志联合宣布的消息中提到人类基因研究的最新结果:地球上人与人之间的基因密码99.99%是相同的。研究发现,来自不同人种的人比来自同一人种的人在基因上更为相似。在整个基因的组序列中,人与人之间的变异仅为万分之一。也就是说,在生物学上,“种族”并不是一个种子的概合。研究还表明:人类进化的主要因素是Y染色体,即男性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因为只有男性带有Y染色体。 我们现在将人类基因研究的最新结果拿到我们鸽子的遗传与育种中来,用鸽子新思维,来看看鸽子的遗传与育种。 育种中的杂交优势 动物学中,过去认定的“杂交优势”,一直认为是由于两个品种间基因导异较大,由于不同的基因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杂交优势”。笔者曾在农村当知青时做过此方面试验:将国外产蛋率很高的“来航鸡”,与当地农村土鸡相交配,结果产生的后代在型体上发生很大变异,后代母鸡体重一般均达4~5斤,公鸡体重可达6~7斤,最重的一只公鸡体重达8斤左右。而其母“来航鸡”体重为3斤左右,其父为当地土公鸡,体重仅为2斤左右。按照传统观念,这隔万里的两个品种交配在一起,其遗传基因差异肯定很大,在其相互作用下,“杂交优势”产生。而现代根据人类基因研究的最新结果,不同人种的人比同一人种的人在基因上更为相似,如果这个规律也适用于其它动物,那我们可以这样来看:“更为相似”就好比我们饲养鸽子中常提到的“合配”这个概念,当雌、雄两只种鸽很“合配”,也就是常现的“黄金配对”,结合在一起就会产生更为优秀的后代。这种后代的优劣,表现在鸡身上为身体强壮或产蛋率提高,表现在鸽子身上则为创造优良的赛绩。同理,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肉用鸽、观赏鸽、中国土鸽及比利时信鸽等,只要是鸽子,它们之间的基因密码绝大部分是相同的,而不同的仅为极少数。正是这极少数的不同基因,上面携带了赛鸽千里归巢的能力。 至于赛鸽育种中的“近亲交配”与“杂交交配”,可否这样认为:过度的近亲交配,并非是后代的基因密码愈来愈相似,而是导致基因密码的“损坏”,出现不同于正常赛鸽的“整体基因密码”,作出的后代愈来愈不“像”正常的赛鸽,于是,鸭掌脚、大尾巴、抵抗力下降等现象就出现。而“杂交交配”将不断修复遗传基因上“不像”正常赛鸽的那部分基因, “损坏基因”愈来愈少,于是后代的体质愈来愈强壮,飞翔得更高或更远。 遗传与进化 上述人类基因研究的最新结果在关于人类进化方面,提出导致进化的主要因素是Y染色体,即男性所携带的Y染色体。而在1996年澳大利亚遗传学家吉利安·特纳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文章中提出:人的智力大部分是遗传的,而智力基因是在雌性的X染色体上;男孩子继承母亲的一个X染色体,一旦发生突变,则可在男孩身上直接反映出来。而女孩继承了二个X染色体,一个由母亲处而来,一个由父亲处得来,如果其中一个X染色体发生突变,则另一个正常的x染色体会消弱这种突变的影响。上述结果解释了为何在男女之间的智商相差不大,而男性之间智力却差别很大。 我们现在将人类基因研究的最新结果与澳大利亚遗传学家1996年发表的观点加以比较,不难看出其根本是相冲突的;一种想法是Y染色体导致进化,另一种想法是x染色体得到突变。我们暂且不讨论哪一种观念较符合实际情况,但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这两种观点在结果上是一致的;人类进化主要是在男性身上表现出来,因为男性带有一个 X染色体、一个Y染色体。 人类基因研究的最新结果导致于我们对鸽子的遗传与育种重新思考:人类性别的决定于精子,即男性排放的X或Y染色体将决定后代为女或男。鸽子性别的决定于卵子,雌鸽排放的X或Z染色体将决定后代为雄或雌。我们不管“突变”的基因是在X染色体上还是在z染色体上,但似乎可以这样认定:突变主要发生在分别携带一个x染色体与一个z染色体的个体身上,即年轻的雌鸽将有可能发生突变。 这里谈到“突变”这个名词。它与我们饲养鸽子中关心遗传有什么关系呢?在我们饲养鸽子的过程中,之所以不断研究和探讨遗传的规律,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像上代的后代”或与“上代一个样”的后代,比如,在四川成都, 80年代放飞700公里飞越秦岭的比赛,往往几天或十几天归巢的都算是好鸽子了,但现在已突破为700公里当天归巢,这就是一种进步,在生物学上叫进化,而生物学上的进化往往依赖于遗传基因的“突变”。当然,突变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不断地保留好的,淘汰不好的,从而推动演生物品种的进化。 我们借助于人类基因研究的最新结果,再来看看我们养鸽中的现有观念。《詹森育种原理》,这部养鸽育种方面的巨著,它的诞生尤如石破天惊,在中国竞翔文化扎下了牢固的根基。然而,仅仅3年时间(该书1998年出版),对照鸽子研究的最新结果,其部分观点可能就要修正:如全书在育种方面不断提出“母与女之间的血源已中断”、比利时名家罗杰·富雷卡的“z染色体是未含任何遗传因子的空染色体”等观点。事实上,女儿只要是母亲所生,它们的血源是不可能中断的。笔者自从读了《詹森育种原理》以后,也接受了上述观念。然而一次偶然情况,使我对上述观点产生困惑:我棚中一羽绛色雌鸽,是由绛雄配黑雌所生,该年轻绛雌自700公里归巢后,配上我棚中一羽浅雨点雄鸽,结果出了一羽小黑雌,外观与其外祖母如出一辙,这羽浅雨点雄鸽上代全为灰色或浅雨点羽色,显然,小黑雌的羽色遗传来自外祖母→母亲→女儿,而按这条遗传线上所传下来的染色体,只能是 Z染色体,z染色体就不是未含任何遗传因子的空染色体,外祖母、母亲、女儿它们之间的血源都没有中断,起码在羽色遗传基因上没有中断。 伟大的母系 西翁鸽的始祖“神奇红母”,杨阿腾鸽的“乌曼斯雌鸽”、“11羽”、 “小11羽”、 “老花”等一系列优秀的始祖雌鸽,奠定了一个伟大的鸽系。它们将“突变”的基因(不管是在X染色体上还是 Z染色体上)传给了儿女,而它们的儿女一旦获得这种优秀的突变基因,且经合理配对能真实遗传,则会产生所谓常说的“直系遗传”;儿女、孙子女、曾孙子女系,一个伟大的家族形成了。鸽子饲养中争论了很久的“以雄鸽立棚还是以雌鸽立棚”,现在看来,种子技术的进步,答案已很明确;一只优秀的雄种鸽,能够产生无数优良的后代,飞出许多冠亚军,是因为这只雄鸽获得了其母遗传的突变基因。而一只自身就已“突变”的优秀雌鸽,且能将突变基因传给下代,则能产生无数的优良种雄种雌,这就是辨证的统一。 附言 将人类基因研究的最新成果直接引入到鸽子的遗传与育种中,不知是否合乎鸽子规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随着种系技术的进步,传统的观念将不断得到更正或修正。世界在进步,人类在进步,我们的鸽子也一定会进步。 厦门信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