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統的重要性

2010-09-09 10:10:54

  血統的重要  
  十九世紀末葉”卡爾-偉奇”崛起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歐洲鴿壇已極具規模及水準。二次大戰期間,歐洲大陸因為是主戰場,幾乎一切破壞殆盡;許多實力很好的銘鴿、銘系從此於鴿壇消失。作為後輩的我們,無緣體驗上代名家所繁衍的種系之威力,唯有憑殘缺不全的紀錄來想像。幸虧戰後碩果僅存的少數名家,將手上僅存的鴿子努力繁殖做出,及至今日才有現存澎湃發展的全球性賽鴿面貌。           在數十萬名養鴿家中,有些可以名垂青史,但大部分則是默默無聞,這其中牽涉到養鴿家本身競翔能力及作出的功力:若能在這兩點都有傑出表現,那麼他將在鴿壇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雖然當今因拜科技之賜,許多養鴿家可透過媒體宣傳,一下達到成名的目的,但畢竟這將不能持續很久。君不見二十年、十年甚或五年前靠廣告打響知名度的鴿舍,又有幾個是今日當紅的鴿舍?堅強的競翔能力來自經驗的累積,以及對賽鴿本質的了解。雄厚的作出功力也是來自經驗的累積,當然詳實的作出記錄更是不可或缺的條件之ㄧ。西歐鴿壇戰後的第二代養鴿家(大概鴿齡在20年左右)中,許多享有盛名的鴿舍,都是無意中養到一對”黃金配對”而成功的。所以在西歐鴿界中,我們可以認識許多的”黃金配對”,但在這些著名的”黃金配對”下代中,你們可否輕易地指出許多名聲更勝於上代的”黃金配對”?一隻(或一對)優秀的種鴿,可作出數代優秀鴿來,但血統終究會逐漸減少的。唯有經過有計畫的繁殖作出,才能使這優秀的血統延續下去。西歐戰後的第二代養鴿家中,用心鑽研血統的鴿友並不是很多(如荷蘭的聖-凡普力曼),故大部分的名家其聲名不能超越前一代。           如何作出好鴿子,這當然牽涉到血統問題了,俗話說”種瓜得瓜”就是這個意思。既然血統重要,那麼做為身分證明的血統表就是必備的文件了。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不變的定律,賽鴿的優劣完全取決於血統,這也就是血統的重要性。當鴿友熱衷於各種偏方選擇種鴿前,別忘了這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血統。               什麼是賽鴿血統呢?此乃指某一鴿子之父、母鴿緣由,當然該父、母鴿自身也有牠們各自的來源,如此延續多代,就是賽鴿所謂的血統。當然這一切都要以牠們的出生、作出逐一記錄下來為依據,若沒有正確的紀錄,那麼這隻賽鴿的血統就沒什麼價值了。此處所謂的價值,是指我們從這隻鴿子的血統表(系統書)上去判斷牠的實際價值(好、壞及做出之特性),而不是可賣得多少錢之表面價格。               我們常問人家:您養的是某系的鴿子?或是詢問鴿友:您這隻是什麼種的?在此,我們先要將「種」或「系」給予一個定義,此種或系是狹義的賽鴿圈中之專有名詞,而非生物學的分類。在賽鴿圈中,我們所謂的系,大概就是指某人所養的鴿子,通常我們都以飼主名字稱呼之(唯日本有特定命名的鴿系,如北輝系、渡海系….等)。例如詹森兄弟的鴿子,我們稱呼為詹森系,事實上牠們是由史庫特斯-克萊曼斯及華普利的鴿子所組成。安德烈-凡布利安娜所飼養的鴿子,我們又稱之為凡布利安娜系,而牠們的組合更複雜,早期的不講,稍後再加入的有凡林貝爾堅博士、列巴爾兄弟、凡阿喜、司翠克保爾堡特、魏洛客兄弟…..等人。隨然說我們所謂的「系」是以某人所養為稱呼,但每個系的確在個性上及外表上都有其固定的類同點。為何有此現象呢?試想當您想導入鴿子時,你所挑選的外表是否應該投你所好?所以導入的外來鴿,外表一般都類同於您目前所擁有的鴿子。個性的要求亦然,如果您所鎖定的比賽目標是長距離,那麼您所導入的種鴿是短距離的機會就微乎其微。加上鴿舍內鴿子數目繁多,外來鴿僅佔少數幾羽,一但交配繁殖下去,幾代後就自然融入原來的鴿群了。此種論調的適用範圍有二,一是飼育者的歷史必須久遠,第二點是所飼育的鴿子不能太雜。如此一來,外觀、個性才能趨於一致,將牠們稱之為一個特定的「系統」才不會太離譜。           因為每個人對於外表的喜好程度各有不同,加上所居住環境不同、賽程不同,所以雖是系出同源,但日子久了之後,鴿子的外表就會產生些許差異。明顯的差異如詹森與克拉克、J.B漢得利克士與古柏兄弟、列斯美特-馬太斯與列巴爾兄弟、列斯剛-凡那斯汀與安德烈-利達爾…等皆是。           幾乎所有的育種家及競翔家都有一個論調~鴿子的血統愈純、系統愈少(不要太複雜)愈好,成功率愈高。這個理論迄今仍是所有鴿友視為成功的不二法門。筆者依近四十年的養鴿經驗,今日在此提出另類的看法,也給鴿友們另一個思考空間。純種適合作種、異血雜交適合比賽,此一觀念延伸自上面之論調。此理念之形成有其時空因素,早年鴿子得來不易,尤其歷經二次世界大戰,歐洲幾乎一切破壞殆盡,存留下來的鴿子更少(對於眾多需求的鴿友而言)。鴿友都儘量利用手上有限的鴿子去繁殖作出,好鴿子極不易獲得,所以銘鴿直子、姐妹與他舍銘鴿血親交換的例子十分普遍。而交換入手的鴿子,往往又為鴿主作出滿意的銘鴿來,爾後以此銘鴿為主軸,在融入原有的鴿系,兩代之後又成為舍內的主流。在客觀環境下,造就今日各舍的繁殖作出模式。           早年西歐銘鴿蒐集家不多,而且並不致力於競翔,是故大量集結下來的銘鴿,下代並無太大表現。70年代羅貝爾-維奴斯崛起於比利時,並且大量蒐集銘鴿,昔時所搜集的銘鴿下代,已是90年代歐洲最為發揮的鴿族。近十年來國際冠軍、全國冠軍、全國鴿王…..等許多鴿子,上代都是源自70年代羅貝爾-維奴斯所建立的賽鴿王朝。80年代之後,德國的赫曼斯集團、荷蘭的艾伊亞康普家族,他們亦大量輸入銘鴿,今日在西歐的賽績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實。這種強而有力的事實證明,似乎可以推翻前面---種系要純、要少的理論。當年大家沒有暢通的管道、沒有充裕的金錢,那項純種理論以另類的眼光來看,是否可視為環境妥協下的產物?           選手鴿以雜交較好,種鴿則以血統純度較高為佳。這是目前鴿界觀念之主流。雜交強勢,幾乎是物種的特性,體質好、聰明,做為選手鴿其效果絕對是正面的。但因為血統太雜,要在複雜的遺傳工程中掌握穩定的選手,似乎就不太容易。                 九成九的鴿友在挑選種鴿時,一定會注重牠的型態及眼睛構造,若不符合條件的就會被放棄。如果您有機會觀看他人選擇種鴿時,請注意—看看那人所挑選的與您的理想是否接近?只要您經常碰到這種機會時,您會發覺原來大家挑選的都相近—無論對方是資淺的養鴿家或是資深老手。外觀可以從眼睛及手的觸覺去了解,但是血統卻是內在的。鴿子的外貌可以很輕易地作出屬於我們的理想,對於稍有繁殖經驗的人而言。但是要切確地去掌握觸摸不到的血統則相當不容易,不斷的作出及記錄可說是不二法門。現代的人,缺乏耐心及細心,所以花大錢引進的鴿子淘汰率很高,可謂事倍功半。被淘汰的鴿子事出二因,第一是引進了劣質鴿(此指血統及遺傳之間的關係),第二是擁有者錯誤的繁殖配對。         我們都知道血統及外觀(當然包含眼睛構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一隻詹森的鴿子總不會長成凡布利安娜鴿系的樣子吧!當前鴿友最大的毛病就是一味要求外觀,而忽略了外觀與血統的關連性,所以失敗的例子往往比成功的機會來得大。若是能將外觀及血統兩相結合,相信就會大大提升成功率了。           愛美是人的天性,花了一筆錢,當然希望自己所購入的東西看起來賞心悅目。筆者愛玩音響,也涉獵手錶。這兩種東西,勿需諱言地,我很注重它們的外觀;除了物件本身品牌、形象及是否有傳統性之外,若是造型不服吾意,是很難成為我物色的對象的。因為這些都是人造的機械物品牌,它們最大的目的僅供觀賞,音響兼有播放音樂的心靈洗滌作用,手錶則具工藝藝術的鑑賞。              什麼是好血統?我們知道賽鴿的終極標的乃是比賽致勝,能夠經常在權威性大賽勝出的鴿系就是好種鴿。雖然賽鴿運動已有一世紀,其中競翔家不知凡幾,然而能夠名垂千古的畢竟還不多見。時下因為資訊發達,傳播業興盛,許多廣告名家應運而生。表面上好似百家齊放,其實不然。這些無根的廣告名家,將來一定會淹沒於時間的洪流中。到了下個世紀,誰又曉得你是阿貓或阿狗。           比利時號稱賽鴿王國,事實上能夠在歷史留名的名家不少,荷蘭在戰後才崛起於國際鴿壇,然而楊阿蓮、傑夫-凡汪路易、A-凡連偉堅、古柏兄弟、詹-索倫、馬旬-凡吉魯、比達-拉茲羅姆等鐵定在鴿史上留名。隨然60年代尼辛庫強極一時,但其鴿系未曾確立,時日稍久遠一點,相信後世將對其不復記憶。           確立血統極為重要,隨然西歐名家不少,但其舍內都有所謂的主流血統。什麼叫做主流血統?換句白話說就是自信、使用最廣泛的血統。例如凡布利安納舍內的幼牛、泰山,奧斯卡-戴夫連特的卡爾、黑帶,列斯美特-馬太斯的克拉連…..等等。而這些主流的下代,往往會再產生新明星,此時主流就變成這些下代了,如羅傑-列斯美特-馬太斯的“卡磅”,凡布利安納的“耶里多利克斯”…..等。請讀者回顧早期西歐名家,它們能夠名垂青史,就是在冗長的賽鴿生涯中,往往能每隔不久就作出一隻銘鴿來,而這隻銘鴿一定是早期主流血統中某一隻銘鴿的下代;如此血統一再被披露出來,無形中加深人們的印象,當然很快就奠定了知名度------銘血於焉成矣。           我們在選擇好血統的鴿子時就是以這些已被公認的銘系開始,不論是銘鴿本身或其下代,都有可能為我們作出好的下代,但其成功率不是絕對的。有些鴿友誤以為銘鴿或是銘血一定會作出好的下代,這個觀念是不正確的。試想早前西歐那些名家,一生又可作出多少聞名的鴿子來?既然說血統很重要,但又不能順吾意作出,那豈不是很矛盾?事實上這就牽涉到了“繁殖作出”的因素了。            什麼是好血統種鴿?好的定義又如何?以外國鴿子來講,能夠入賞或贏得冠軍的鴿子,並不代表牠有優良的血統。好的血統是要經過多代繁衍作出,以及時間的歷練才能突顯出來。好的血統最基本就是要有傳承性、歷史性,如此才夠格稱得上好,此話的含意讀者清楚嗎?請深思。 撇開「好血統種鴿」的認知一事,再來我們談談飼主本身,這才是問題癥結所在。依台灣的賽制與距離而言,事實上比賽並不是那麼困難,但為什麼大部分的鴿友成績很差呢?每個鴿會,大部分只又少數三、五個人是贏家,其餘鴿友都是輸家。請諸位仔細想一想,您們的鴿子真的輸人家那麼多嗎?非也。台灣賽鴿無論是海上或陸上,比賽距離都不是太遠,在賽鴿飛翔能力範圍內輸別人太多,問題都出在飼主本身而非鴿子。           前面提過台灣的比賽制度十分低劣,是故運氣的成分相對提高。另外比賽又是多關連續性的,選手鴿稍有差錯就得說拜拜,這一點絕對不同於現行世界各國之賽況。通常比賽成績之優劣,撇開血統不談,鴿舍之環境(內、外),教養過程,都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血統只在一切條件都適當了,才能淋漓地發揮而且此時的發揮是極為驚人的。反過來說,當您一切配套措施做得不好時,「優異血統」反而是種致命傷。此話何解?一些極為優秀的鴿子反應皆較一般庸鴿靈敏,稍有差錯就得說再見了。           目前台灣流行寄櫥參賽,在同一鴿舍裡有來自許多不同鴿舍的鴿子。在同一個鴿舍,同一條件下參賽,其中有的鴿子會入賞,有些鴿子則早早出局。入賞的鴿子是好鴿失敗的鴿子是劣鴿筆者想這幾乎是大部分鴿友的共識。事實真的如此嗎?雖然在同一鴿舍裡,表面是同一條件,但這只是齊頭式的平等。每隻選手鴿性別不同(雌、雄)、體型不同(大、小)、血統不同、性質不同……等等,但飼主所給予的食物、訓練、藥物……等皆相同,其中會為某些鴿子造成極大的傷害,促使牠們早早就出局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也不易判斷鴿子之優劣了。           要了解自己手中鴿子之優劣,首先您需要認識自己的鴿子;這一點比去了解一個人容易多了。人會偽裝,會欺騙,但鴿子單純多了,只要您用心觀察,應該很快就進入狀況,明白您愛鴿之特性。俗云: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如果您連對自己鴿子的基本認識都沒有,怎麼期盼牠為您贏得勝利呢?           如果您手中用有好血統的種鴿而作出不盡理想,請勿急忙放棄,仔細地回想您哪個地方做錯了,致使該鴿不能為您建功?           賽鴿不同,牠們一如鬥雞或賽馬,終極目標為比賽,並且是在競爭激烈的狀況中,祈求能夠脫穎而出,一舉贏得勝利。絕大部分的鴿友,在選擇種鴿時候,是將外表列為第一順位。外觀真的能夠決定一隻鴿子的優劣嗎?有些人信誓旦旦的宣稱自已有絕對把握選擇出好鴿子。假設那些鴿子屬於某人,又歷經好幾代的繁殖作出與競翔,那麼某人針對自已的鴿子講這句話,原本也是無可厚非的事,但若將自已有限的經驗,延伸至浩瀚的整個賽鴿群體時,此時講自已會鑑鴿,為免就顯得膚淺與愚昧了。至少在筆者養鴿生涯中,未曾遇到如此功力高超的名人;倘若真有人高明如此,筆者肯定虔心奉拜為師。

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