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种鸽的几个重要条件
2011-10-19 12:31:05
日常训放的状况及竞翔成绩都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鸽子的飞翔能力中最重要的是长距离飞翔的性能。我们经常能够遇到这样的情况,放飞二、三百公里时,鸽子会在几分钟内接踵而至,令人应接不暇,而当距离延伸到七、八百公里后归巢率便骤然降低,能够随第一梯队归巢的鸽子寥寥无几,并且往往是来自少数鸽坛宿将的鸽舍。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是由于许多养鸽新手的鸽舍缺少真正也就长距离血统种鸽。也就是说,当我们用1 0 0 0公里记录鸽的子代作种或者用600公里记录鸽的子代作种,将繁育出的选手放飞800~1000公里距离时,前者的归巢概率要远远胜于后者种鸽适飞距离的差距越大,这种结果就愈加凸显。如果一个鸽舍的选手鸽全部出自三、四百公里记录鸽的血统,那归巢的可能性就更加渺茫了。
事实上,在正常的管理条件下,我们放飞当今鸽界中任何无名血统的赛鸽都可能在二、三百公里的比赛中获奖。从我周围鸽友的情况看,即使管理完全到位无懈可击,遇到需要体现选手鸽远距离飞翔能力的6 0 0~8 0 0公里的比赛,多数鸽舍的成绩也会明显下降,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他们使用的种鸽的血统结构。换言之,关键在于种鸽血统的适飞距离是否大于本鸽舍目标赛事的距离。在竞翔条件十分严酷的日本,能够在1 0 0 0公里以上距离的比赛中获奖的血统,肯定具备了耐受恶劣天气的优秀性能。假如一个鸽舍把长距离赛事作为自己的竞翔目标,就必须使用能飞更远距离的鸽子作种,尤其应当选择世界上最远距离比赛的获奖鸽作为血统的基础。 多年以来的分析研究告诉我,鸽子的健康状况是左右竞翔成绩的重大因素之一。可以断言,所有远距离赛事的获奖鸽都具有强健的体魄。大家都知道,一只曾经在长距离比赛中飞出成绩的鸽子,在健康状况不佳时也有可能飞失在非常近的距离。因此,绝对不应使用身体孱弱的鸽子作种,无论它拥有怎样出色的血统和身世。一些养鸽新手对于鸽子的健康状况感到难以把握,其实留意观察鸽子的家飞状态便很容易作出判断,因为健康的鸽子在运动中总能表现出充沛的活力。近亲交配与鸽子的健康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对于真正优秀的血统来说,由于实施近亲交配而带来的影响十分有限,甚至反复近交也不会造成健康程度下降的结果。
除此以外, 鸽子的早熟性也是选择基础种鸽的三大条件之一。尽管到目前为止人们并不以鸽子早熟与否来评判血统的优劣,但我认为今后人们一定会对鸽子的早熟性给予更大关注。当今的赛鸽爱好者在夺取锦标的欲望上已经大大超过前人,其具体体现就是有越来越多的幼鸽及一岁鸽被投入远距离比赛。从验证育种效果的角度看,早熟鸽可以在特定的时间内繁育出更多代分,因而能够使赛鸽的改良育种进程加快。另外,早熟鸽在幼年时期就能飞行相当远的距离,即使在一岁之内频繁参赛也不会妨碍后来的发育成长。与晚熟的鸽子相比。提前上路的早熟鸽能够积累更丰富的参赛经验,有可能在未来创造出更加辉煌的赛绩。鸽子的早熟性带有极其明显的血统特征,注意选择来自早熟品系的鸽子作种肯定会给饲养者带来意外的收获。对于鸽子的体型,我认为在最初的选种阶段不宜过分苛求,而应当在自家鸽子飞出一定成绩之后再加以考虑。
明确了选择种鸽的几个重要条件之后, 我们还必须注意分析哪些鸽子能够将自身优点完整地遗传给子孙后代。无论种鸽本身的竞翔成绩体现了多么超凡的性能,它繁育出的后代都可能表现平庸,相信每位鸽友对此都深有体会。从遗传学的角度看,即使一只鸽子的外在表观极为出色。但是如果内在的遗传基因不理想,贸然用来作种就有可能繁殖出一大批不肖的劣质鸽。由于我们饲养功赛鸽作为品种而确立的历史很短,因此与其它家畜相比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另外,赛鸽的长距离飞翔能力是由多方面的重要基因融汇而成。因而在性能遗传上存在的变量通常会大大超乎人们的预想。也就是说,繁育出的后代在性能上等同或超越亲鸽的可能性十分微小。为了在选种育鸽的过程中少犯错误,我们就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赛鸽飞翔能力的遗传极不稳定这一事实。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我们还会发现,对赛鸽真实的飞翔能力作出正确评估也并非易事。当遇到晴好天气或一路顺风时。参加比赛的选手鸽大多能够飞出很高的分速,会出现大批鸽子涌入第一梯队同时归巢的情况。此时的排名结果并不能真实体现鸽子的飞行能力,而是取决于选手鸽入舍的快慢以及鸽主发现归巢鸽并打下鸽钟的速度。反之,当比赛遇到极端恶劣天气而造成绝大多数选手鸽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归巢时,我们也难以判定那寥寥无几的获奖鸽是否真正拥有出类拔粹的能力。
在英国的鸽刊上时常可以看到一种独特的溢美之辞,就是特别强调某“每次夺冠获奖时的分速都低于九百米”。这与我们习惯以高分速取鸽的思路完全不同,颇有些发人深思的意味。总而言之,当大批选手鸽受惠于天气、以极其接近的高分速蜂拥而至的时候,其中肯定有不少鸽子是凭借集团飞行的习性和运气跟随第一梯队快速归巢的。这样的鸽子即使在比赛中夺得了高名次,其实真实的飞翔能力以及作种价值都难免令人置疑。因此,假如有两只自身条件不相上下的鸽子可供选择、一只出自名不见经传的血统、只是偶露峥嵘,而另一只的亲代、祖代及平辈都拥有优异的赛绩,我们当然应当选择后者作为种,因为它的遗传能力更值得信赖。
从动物的育种遗传学以及血系构成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将赛鸽的血统大致分为近交系和非近交系两大类别,近交系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闭锁型近交系和非闭锁型近交系。近交系是近亲交配血系的简称,泛指所有采用近亲交配进行繁殖的血系。为了便于加深对近交系的理解,我想先介绍一下近亲交配在赛鸽繁育的过程中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如果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所谓近亲交配的结果就是相当于孟德尔定律中F 2 的遗传现象的反复集聚。毫无疑问,我们当然可以期待出现十分有利的结合带来的理想结果,但同时会出现更多的极为不利的结合。具体结果就是繁殖出的子代鸽参差不齐,既有最好的也有最差的。除非两只亲鸽的遗传基因格外出色,出现差鸽的机率要远远大于出现好鸽的机率。
尽管如此,根据孟德尔遗传学的理论,不实施近亲交配就无法对赛鸽的性能进行改良并加以固定。近亲交配的程度(近交系数)越高,不良基因造成的劣质鸽越多,但是经过淘汰就可能获得集聚各种宝贵基因于一身的个体,那正是对于我们至关重要的理想原鸽。不过,要获得这种优秀的个体需要饲养者付出极大努力,事实上育种繁殖的绝大部分工作就是不断对不良基因进行淘汰。综上所述,为了对赛鸽的性能进行改良并加以固定,近亲交配是我们必须采用的繁殖方法。通过近亲交配能够产生非常出色的个体,同时也会产生大批必须加以淘汰的劣质鸽。在近交繁殖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注意防止赛鸽健康程度的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