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 纸质鸽媒还能走多远?
2011-02-22 14:14:59
网络的优势有目共睹,它在传媒业中的突出优势就是一个字——“快”。刚刚发生的新闻,几分钟后在网络上就有报导了。网络带给新闻传媒业的“革命性成果”,不亚于当年印刷业告别铅与火。
正视网络媒体对纸媒的冲击对于纸质媒体来说,出版周期最短、传播新闻最快的当属“日报”。每日一期,其工作涵盖了编辑组稿、版式设计、校对、印刷和发行,这么多的工序,一日完成,应该说是够快了。但与网络传媒相比,纸媒的速度大为逊色。同样是发生在今天上午的一条新闻,“晚报”有可能当天可以刊出,“日报”要在第二天刊出,而网络在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即可把消息发布出去。应该说,就新闻的时效性而言,网络对纸质报刊具有绝对的优势。网络的这种优势对于报刊的发行量、刊登的广告数量也应该造成极大的危胁,甚至影响到纸媒的生存。当网络传媒刚刚兴起的时候,人们普遍有这种预测和担心。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网络并没有压倒纸媒,而是双方各呈芬芳、各行其道。美国是互联网的发祥地,但如今美国的纸质传媒如《纽约时报》和《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还是主流媒体中的佼佼者。就北京而言,笔者调查过《京华时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的编辑和发行人员,虽然进入了网络时代,但以上报纸的信息刊载量、报纸发行量、广告刊载量未受大的冲击和影响。以《北京晚报》为例,八十年代刚刚复刊的《北京晚报》每期只有四版、八版,现在是每期几十版,在街头或地铁内花五角钱买一份《北京晚报》,报贩递到你手中的《北京晚报》竟是厚厚的一沓!“网络时代”似乎只是一个时髦的词汇,它的威力、它的胃口被过分地夸大了。当那些赶时髦和自我标榜式的喧嚣过后,我们看到,网络媒体只是众多形式的媒体中的一种,它与其它形式的媒体共同存在,任人们凭自己的习惯和爱好来选择。因为,与“网络时代”同时来到的是“信息爆炸时代”那呈几倍、几十倍爆炸式增长的信息量,岂是网络一家所能全部采集到,并且独吞下去的?就像北京人对于早餐的选择一样,有人走进了“麦当劳”,有人选择了“肯德基”,但老字号的“南来顺”和“又一顺”的店堂里也熙熙攘攘。人们对芝麻烧饼、豆腐脑儿、炒肝儿、豌豆黄儿也吃得津津有味!也许有“胆大”的人敢于预测肯德基在若干年之后挤垮芝麻烧饼、豆腐脑儿。但新兴的就一定能战胜传统的吗?我看未必!让人们改变饮食习惯,非一朝一日之工。肯德基要取代芝麻烧饼、豆腐脑儿,还真的要假以时日,也许要到猴年马月才能实现。以饮食打个比方,其实说的是网媒完全取代纸媒这件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希望。说说信鸽网络和纸质鸽媒信鸽网站在国内知名的大概有十来家,成气候的也就两三家。“知名”未必就是成气候。就好像在信鸽界,你可能知道许多鸽友的名字,但未必常联系,有些根本就从来没有联系过。纸质鸽媒包括杂志和报纸,可能也有十几家,但成气候的,也就是两三家。何谓成气候?我理解应是具备以下几条:一、历史比较久远,换句话说就是老品牌。二、发行量大,占据的市场份额多(相当于网站的点击率高)。三、刊载的信息量大,信息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多样,实用性强。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四、有基本固定的发行渠道和稳定的读者群。
其实,要判别一个媒体是否成气候,是否有比较大的关注度,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看他的广告量是多还是少。点击率高的网站必定广告多,发行量大的杂志必定广告多,因为广告客户追求的是“广告回报率”。只有较高的点击率和较大的发行量才能给广告客户带来回报。
说到广告,也想说说广告的来源。来源有两种:1、广告客户自己找上门来的。2、靠人情或靠回扣拉来的。
只有第1种来源的广告最可靠、最稳定,因为他是被刊物的权威性和发行量吸引来的,一些老的广告客户在以往所做的广告中收到了回报,成为相对固定的常年广告客户。
第2种来源的广告最不可靠,也很难长久。靠“拉”才能得到的广告,是欠了人情的,一次两次可以,人家给你面子了,第三次你自己就不好意思了。拉广告,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乞讨,双方都很难受的。
回到主题上来。说实话,网络鸽媒对纸质鸽媒的冲击远比社会上的新闻网络对纸质媒体的冲击要大。原因可能是社会新闻媒体所面对的是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信息量大,受众面广,市场广阔,媒体虽多,但各有市场,各得其所。
而信鸽界则不同,总共30万人,其中还有为数不少的人不上网、不看书刊,媒体所面对的广告客户和受众能有多少人呢?有限的市场,有限的信息量,有限的受众,到底能够容纳多少家媒体?不妨看一看,信鸽界有几家网站成了气候?根据网站所刊载的广告和收费栏目如“各地公棚”和“各地鸽舍”,你可以推测,有几家网站赢利?有几家网站在苦撑?有几家纸质鸽媒在网络的冲击和同业的竞争中退出了市场?有几家纸质鸽媒面对网络的冲击巍然不动?
不承认网络媒体对纸媒的冲击,那是睁着眼说瞎话。认为网络媒体在短期内就会完全取代纸媒,那是夸大其词。支持我的观点的,是我的亲历亲为。我所服务的这家杂志——《赛鸽天地》,已经有15年历史,历经风雨苍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网络的冲击并没有对《赛鸽天地》的发行量、广告刊载量产生大的影响,这要感谢广大的读者和作者以及广告客户对我们的厚爱,当然,我们整个的团队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经历了15年的风雨洗礼之后,我有理由这样认为:鸽界纸媒还会长期的存在下去,与中国信鸽运动相伴,一路同行、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