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古城

2011-03-01 1:18:42

潮州是潮州文化的发祥地,潮州戏(潮剧)、潮州木偶戏、潮州歌册、潮州说书、潮州方言歌、潮州菜、潮绣、潮州音乐、潮州木雕、潮州花灯、潮州陶瓷等一大批“潮”字号文化均发源于此。当你进入潮州时,会立即感受到独特的文化气息。当你走遍潮州的大街小巷时,你会发现,这里存在许多有趣的一地多名的现象。 1、  太平路,俗称大街,又名牌坊街。 太平路始建于宋代,全长1742米,宽9米,是潮州古城的中轴线。1922年,军阀洪兆麟在潮州城开辟马路,于大街北端近上水门街口左近,掘出一块石碑。碑高2米,宽1米,碑阳镌刻“太平”两个大字。碑的左下侧,镌刻“致和元年”四个小字。“致和”是元朝泰定帝的年号,是年为公元1328年。洪兆麟获得此碑,乃于大街北端筑一三级圆台,树碑其上,称为百花台。太平碑背北面南,正前方就是大街。洪兆麟遂将大街易名为太平路。作为正名,“太平路”这一称谓一直延续至今。不过,当地人仍习惯上称它为“大街”。 称它为“大街”,是因为长期以来(自古代到20世纪80年代),该路是潮州长度最长、占地面积最广的路,在人们眼中,它是“老大”。到了90年代,随着城市中心西移,昔日繁华的大街逐渐衰落下去。和后来新建的道路相比,大街显得比较狭窄。在人们眼中,大街“变小”了。于是,人们称它为“太平路”逐渐多了起来。不过,年长者依旧称它为“大街”,年轻一代则习惯称它为太平路。 原来的太平路上有多座牌坊。昔时,潮州城及附近地区的牌坊有150多座,仅太平路一条街便有47座。牌坊数量之多、种类之齐全、密度之大为国内所罕见。黄梅岑先生在他的《潮州街道掌故》一书中写到:“说到牌坊,潮州人叫做‘亭’。往昔的太平路,虽未敢夺言五步一亭,但从南到北,就有47座。昔人竖亭,当然为立不朽之名,后人则求表彰先人之德,为后世楷模。各亭题额,多出名家手笔,在书法艺术上有极高的价值。至于亭之建筑艺术风格,尤足为后继者参考。”牌坊上刻有各朝历代名人的书法,其优美的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故潮州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大街看亭字,桥顶吃炒面……” 2007年4月中旬,潮州开始修复太平路上的牌坊。于是,太平路又多了一个名字——牌坊街。“牌坊街”一词最早出现在当地新闻媒体中,随着该工程的不断进展,“牌坊街”的知名度大为提高,人们又逐渐用“牌坊街”来称呼它。 2、  义安路,俗称府前街。 “义安路”这一叫法始于1923年,当年,拓宽马路时,为纪念潮州昔时“义安郡”的美誉,遂改名义安路。 义安路南起开元路,北至昌黎路,长约600米,宽6米。该路位于老市政府(原府衙)门前,故此前称它为“府前街”。不过,“府前街”的知名度远远不如“大街”响亮,“大街”在潮州人心中早已扎下很深的根,而“府前街”的叫法基本上已退出历史舞台,时至今日,人们通常只知道它的正名而忘记它的俗称。 3、  西平路,俗称岳伯亭街。 西平路北自中山路九板桥,南至环城南路,长1495米,宽4米。以开元路为界,以北称上西平路,以南称下西平路。昔时,该路有“岳伯”“省郎”两座牌坊。据《潮州府志·坊表》记载:“岳伯坊在(西街)第五铺,为郎中升江西参政刘斐建。”据《海阳县志·建置》记载:“省郎坊在西街第五铺,今称岳伯街。潮州省郎、岳伯两坊俱为刘斐所建。” 省郎、岳伯两坊所在之巷前称岳伯亭巷,后称岳伯亭街。 4、  环城南路,俗称城基路。 环城南路长625米,宽32米。该路位于老城区南端,和韩江大桥接壤。“文革”时期,曾称为“解放南路”。1981年地名普查时称环城南路。由于该路段原为潮州府城墙遗址,故人们习惯上称它为城基路。 5、  广济楼,俗称东门楼。 广济楼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列潮州城七城楼之首,襟江控岳,护邑镇桥,为名城标志之一。由于该楼位于潮州古城东边,故人们称它为东门楼。“东门楼”这一称谓同“大街”一样,尽管不是正式的名称,但它有较强的生命力,深深扎根于当地人心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潮州文艺》的编辑部设在广济楼上。当时,该刊物标明的地址是:潮州市东门楼。广济楼重修完毕后,新闻媒体多次为“广济楼”亮相,再加上年轻一代对“东门楼”这一称谓没多大印象,故“东门楼”这一名称的影响力有所削弱,而“广济楼”这一名称的影响力则大大提高。 6、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简称湘桥。 广济桥位于潮州东门楼外,横跨韩江两岸,全长517米。该桥始建于南宋乾道7年(1171年),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第一座启闭式桥梁。1171年称康济桥。1189年,西岸称丁侯桥。1196年,东岸称济川桥。1435年,知府王源进行大规模修建,更名为广济桥。广济桥的称谓自此开始。清代以后,民间开始出现“湘子桥”这一称谓,久之久之,人们习惯称它为“湘子桥”,而逐渐忘却它的正名。 随着湘子桥恢复原貌,人们的视线经常集中在它的身上。而当地媒体无论对内对外均采用“广济桥”这一正名作宣传,借此机会,“广济桥”东山再起,知名度有所提高。其知名度虽然仍不及“湘子桥”这一俗称,但最起码达到家喻户晓。不过,当地人口头上仍习惯称“湘子桥”。 7、  西湖山,别称葫芦山、银山。 西湖山位于潮州西北隅潮州西湖西边,占地面积18.54公顷,主峰海拔65米。因西湖而得名,又因貌似一个倒卧的大葫芦,故人们又称它为葫芦山。相传这是韩湘子受其叔公韩愈之嘱,请八仙前来帮忙修湘子桥东岸。铁拐李因粗心大意,把分配其东段的最后一墩给修歪了,心里闷闷不乐,把葫芦里的酒一饮而尽,醉眼惺忪,梦游了西湖,看到山明水秀的湖山水色,错把西湖当蓬莱。天亮时,匆匆赶回天堂,把葫芦也丢在西湖山上,于是便有了现在满山比率叠翠的葫芦山。又因与金山对峙,又雅号银山。 8、笔架山,俗称韩山。 笔架山位于潮州城(隔江)东面,旧称双旌山。山顶有三个峰,形似笔架,故称之为笔架山。相传唐代韩愈到过此山,亲手在此栽下橡木(又称韩木),后来韩文公祠建在该山旁,为了纪念韩愈,人们又称它为韩山。 9、  韩江大桥,原名韩江大桥南桥,俗称南桥。 韩江大桥位于湘子桥下游一公里处,西起南门海仔,中跨凤凰洲,东接笔架山麓。分主桥和引道,主桥长1153米,桥宽18米。 韩江大桥于1985年11月3日奠基,1986年5月10日动工,1989年4月30日通车,历时3年。规划之初,它的名称是韩江大桥南桥,后正式命名为“韩江大桥”。由于韩江大桥位于潮州湘子桥之南端,故有人称它为南桥。例如位于城基路,韩江大桥附近的一座商贸市场被命名为“南桥市场”。不过,称该桥为南桥者尚属少数。 10、潮州金山大桥,原名韩江大桥北桥,俗称北桥。 潮州金山大桥即韩江北桥,位于湘子桥上游1.73公里处,以春荣路与西荣路交叉口为起点,连接市区与潮州东部的意溪镇、北片工业区,全长3574米,其中桥梁总长1930.6米,主桥1558米,桥面宽度28米,设双向六车道及人行道,为无风撑背靠式五连跨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大桥,工程投资4.6亿元。潮州金山大桥是目前我国跨度最大的无风撑背靠式五跨连拱钢管系砼杆拱桥,也是国内拱桥当中钢管直径最大、板材最厚的桥梁。 规划之初,该桥的原名是韩江大桥北桥,后来被命名为韩江北桥。在此后长达20年的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韩江北桥一直处在规划之中,迟迟未动工。直至2004年7月31日奠基,2005年10月15日正式动工,2006年6月18日正式通车。即将竣工时,该桥被重新命名为“潮州金山大桥”。如此一来,金山大桥成为它的正名,而韩江北桥则成为它的俗称。由于韩江北桥这一称呼长达20年,人们习惯上仍称它为北桥。 11、潮州(潮州城),俗称府城,别称凤城。 “潮州”一词有多种含义,区域上的潮州,行政上的潮州,文化上的潮州,含义各不相同。 这里所说的潮州,是指原府城所在地(即当今潮州市湘桥区)。千百年来,这里一直是粤东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历代的郡、州、路、府、县治所均设于此,故人们称此地为“潮州”(或潮州城)。特别是明清以来,这里是潮州府的治所,人们习惯上称潮州城为府城。 潮州的别称是“凤城”,相传古时曾有凤凰栖身于此,人们称之为“凤城”,实际上是因潮州北部的凤凰山而得名。追其根源,“凤城”这一称谓有史料可证,最早可追溯到宋代,也就是说,“凤城”作为潮州的别称,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故“凤城”的叫法远远早于“府城”这一称呼。不过,现在知道“凤城”叫法的人较少。 自明清潮州民系正式形成以来,人们对潮州府城怀有深刻的印象,但随着现代的发展,人们虽然知道该地是府城,但已不太习惯叫“府城”,仍然用最通俗最直接的叫法——潮州(潮州城)。 值得一提的是,当地有些人喜欢称自己的城市为“潮州小城”。这很奇怪,古时,潮州是广东第二大府,论现在的城市规模,居中等城市的水平,但当地有些人喜欢用“小城”来称呼潮州。这看起来似乎“牛头答不着马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潮州一地多名的现象很多,上述所列举的地名只涉及到其中的一小部分。笔者所列举的是当地人较为熟悉的地名,有些地方虽然存在一地多名的现象,但由于年代久远,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叫法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对于这些地方,笔者在此不予列举。

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