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声音的“尾羽”

2010-11-23 11:20:10

 
     尾羽上的声音玩具   秦强先生从十几岁就开始制作鸽哨,如今已做了四十多年。据他介绍,以前制哨家会在所做鸽哨上刻字署名,公认的名家有八大家,分为前四家和后四家———   前四家最早的是嘉庆年间的“惠”字,之后是“永”字。后来同仁堂的少爷发现署名“鸣”和“兴”的也不错,就让民间玩鸽子的人替他收集,结果这两家的鸽哨也声名日盛。后四家中也有一个“永”,因此前四家中的称“老永”(“小永”是“老永”的儿子)。“小永”和“祥”、“文”、“鸿”一起构成了后四家。   鸽哨根据其形制可以分为四大类:葫芦类、联筒类、星排类、星眼类。据王世襄先生在《北京鸽哨》中介绍,葫芦类因用无腰葫芦或细腰葫芦的底肚作鸽哨的主体而得名。这种葫芦开有宽大的哨口,有的还会在哨口周围安上用竹管或苇管做成的小哨。葫芦鸽哨中还有一种叫“截口葫芦”,简称“截口”,它的宽大的哨口及其内室被截隔为二,故得其名。   联筒类是在直管上安哨口的鸽哨,管细的为联,多用苇秆做成,管粗的叫筒,多用竹竿做成。“联”和“筒”均以管数命名,其中三联、五联和二筒最为常见;星排类多有一竹制托板,托板之上再做上哨,常见的有梅花七星、三排、五排。   星眼类的中部都有一个扁圆形的肚,通称“星子肚”,有的用葫芦做成,有的用两块厚竹板拼成,星子肚拼成后上面再安上管和筒做的哨口。七个或九个哨口的称为“七星”或“九星”,多于九星的其名都叫“眼”,如“十一眼”“十三眼”等。 玩家与鸽子的“游戏伦理”   鸽哨的制作并非雕虫小技,据秦强介绍,有的人做的鸽哨用汽车带着跑、拿着绳抡起来或吹起来都响,但让鸽子戴着飞就不响。这是因为鸽子飞行的角度是很固定的,所以鸽哨做好后一定要拿鸽子来试。   鸽哨一般是佩系在观赏鸽身上,信鸽由于飞行速度快,鸽哨往往发不出声音。鸽哨的佩系也很讲究方法,王世襄先生在《北京鸽哨》中解释说鸽子的尾翎一般是十二根,佩系鸽哨之前要先在正中四根距臀尖约一厘米处用针引线,平穿而过,然后打结系牢。   这项准备工作北京称之为“缝哨尾子”。佩系时,哨口朝前,将哨鼻插入四根尾翎正中缝隙中,再用长约五厘米的铅丝穿过哨鼻上的小孔,弯成圆圈,两端交搭,以防张开。至此鸽哨便佩系完成。   秦强介绍说南方还有一种佩系鸽哨的方法,会毁坏鸽子的羽毛,因此不提倡爱鸽、爱哨者采用。另外,并不一定个儿大的鸽子就适合较大的鸽哨,有的鸽哨体型小的鸽子反而能戴着飞起来。七八月份鸽子换毛的时候不宜佩系鸽哨,天气不好时最好也不要佩系鸽哨。一般鸽子飞完了也应该把鸽哨摘下来,一是戴在鸽子身上容易磕坏,二是鸽子戴着鸽哨肯定也会觉得别扭。   王世襄先生在其文末写到:“‘史无前例’时期,纪念馆也蒙光顾……哪些物件因抄走、砸烂而经更换补充,我说不清楚。只注意到隔扇上的油画已杳无踪影,鸽哨连玻璃罩子都没了。只有黯然神伤而已。” 张蓉,《听,北京的声音,2008秒》导演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人们普遍认为鸽哨是北京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声音,于是我们就去寻找鸽哨收藏者想录制鸽哨的声音。我们想把鸽哨的不同声音都单独录下来,再缩混成更现代的东西。   后来我们找到宋庆龄故居内养鸽子的郑师傅,先后去了三次,早上四点多才录成音。当时郑师傅一吹哨,鸽子们就都飞了起来,在郑师傅的指挥下鸽子们就在宋庆龄故居的上空盘旋,那天的录音效果很棒。   后来我们就把这声音让一些老外听,看看他们是不是觉得这能代表北京,结果有的人说这声音听起来很恐怖,鉴于此,我们请小柯比照录制的鸽哨声谱一首曲子,将鸽哨声融合在音乐里,达到使人听了仿佛能看到蓝天,鸽子在天空中飞的效果。最后就成为了CD中代表北京声音之一的鸽哨声。

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