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的训练

2005-10-15 19:56:29

鸽的训练 饲养信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放翔、竞赛与使用。要想获取理想的信鸽,除了精心选育良种与科学饲养管理外,最重要的就是训练。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训练的基本原理是根据信鸽的生物学特征及生理特点和“条件反射”原理。训练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锻炼、提高鸽子的素质,发挥其固有的生物学特征与特长,从而具备完成各种通信和竞翔任务的基本要素及条件。训练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基本训练、放翔训练、竞翔训练、适应训练和运用训练。训练原则上应从幼鸽抓起,由简到繁、由近到远、由白天到夜间、由基础训练到专业训练,总之由易到难进行。下面就训练的基本内容分类详述。基本训练  目的在于培养信鸽对饲养者的服从性和强烈的归巢性。内容包括:喝水、亲和、熟悉巢房、熟悉信号等训练。  幼鸽刚出壳,一两天不吃食并无大害,但不能缺水。起初它们并不知饮水器内有清水可饮,因此,一定要教会它们从哪里喝水。方法是以一手轻轻持鸽,使其喙部接触饮水器水面,它渴了,自然会大口饮水。如此一只一只轮流教,至所有幼鸽均喝了水为止,如此重复训练几次,很快它们就懂得站在饮水器旁边把头伸进去喝水。亲和训练  幼鸽离开母鸽怕人,不敢和饲主接近,也不敢大胆啄食,因此,幼鸽在训练开始之前,必须与饲养者进行亲和。这样,才能解除信鸽对主人的恐惧心理,避免出现“飞离”现象,养成其对饲主的服从特性,从而驯服地接受训练。  亲和训练的方法就是以食物作诱饵让鸽主动跟随并接近饲主,饲主也利用鸽的求食欲接近幼鸽。幼鸽每日可饲喂2�3次,只有最后一次喂食使其吃饱,以保证健康。前面几次饲喂绝对不能让鸽吃饱,吃饱了就不听呼唤了,也就无法训练。控制食物是控制幼鸽的有力武器。开初,幼鸽总是怕陌生人,饲主进入鸽舍喂食,伴以呼唤或口哨后,将食物撒开让鸽都能食到,但不能太多,然后,逐渐将食物撒到主人身边,这时如有主动接近主人的鸽,予以奖励,鼓励其他鸽主动争相接近主人。喂食的同时,应亲切的呼唤并用手亲切抚摸,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便可以食为诱饵引鸽飞到饲主手上吃食,久而久之,幼鸽还可飞到饲主头上,站在肩上,这时饲主可任意捉某只幼鸽而不使它们受惊。饲主成为幼鸽完全可以信赖的伙伴,它们的恋巢性也就得到了锻炼和加强。从而达到了训练的目的。熟悉巢房训练  熟悉巢房训练主要包括舍内、舍外环境和出入舍门训练。训练步骤采用舍内、出入舍门和舍外环境的次序。舍内:让鸽在舍内互相熟悉、群居、记忆舍内环境,熟悉巢房位置、饮水器、食槽、盐土箱、散步台及各自巢穴的位置。当鸽在舍内安详、不惊慌并自由自在地飞上飞下,表现出愉快的表情时,说明已熟悉巢房。此过程一般需要3�5天。出入舍门:即让鸽懂得从进口入舍,从出口出舍。舍内熟悉训练结束后,即进行出入舍门训练。如有条件,可在鸽舍外从降落台至鸽舍顶罩训练网;如不具备此条件,可用橡皮膏贴住鸽的十根主翼。目的都是不让鸽飞跑。饲主用小粒饲料作诱饵,在舍外吹哨发信号,诱鸽从出门口到舍外。这时将出口门关闭,开放入口门(活辨门),再到舍内吹哨发信号,同时撒一些饲料在入口门附近内外,它们啄食时不知不觉地穿过活动栅进入舍内,这样就可诱鸽进出舍门。反复多次,就能形成习惯。熟悉舍外环境:此过程约需5�6天。训练的前一天应让鸽多食或不喂食。训练时,主人在舍外降落台前发信号诱鸽出舍,同时撒小粒饲料适量,不能太多,让鸽安静地啄食,此时不能突发声响,不能惊吓,不能捕捉,不能有过多人围观,不能让猫、狗等动物进入训练地。鸽都到舍外后,关闭出口门,打开入口门,让鸽边食边熟悉舍外环境、地形、地物。每15分钟左右发一次信号,让鸽入舍,喂少许饲料,接着再发信号唤鸽出舍熟悉环境。经过反复训练即可。熟悉信号训练  此项训练的目的就是使鸽子能领会主人的意图,懂得不同信号的含义,从而形成“条件反射”,按照主人的各种信号准确行事。  信号可根据饲主的需要自行规定,但是,信号一经确定,不可随意乱改、滥用,以免混淆,否则,信号就会失去作用。熟悉信号训练可与亲和训练结合起来进行。  常用信号一般分为声响(哨子或口哨)、颜色旗语两大类。声响用于呼唤吃食、出舍、归巢、散步、洗澡和发出警告等。颜色旗语用于飞翔运动、飞行训练指挥等。例如吃食训练,喂食前把鸽舍地面打扫干净,吹口哨的同时再在幼鸽身旁撒少量食物,让它们慢慢啄食。如此重复训练,只要有几只胆大的吃了,其余的也会跟着啄食。这样在喂食之前,先吹口哨,再喂,久而久之,哨声成了有食物可食的信号,而形成条件反射。此后幼鸽只要听到哨声,就知道能得到食物而群集,形成巩固的“条件反射”。  常用的颜色旗有绿、红、黄、白、黑。一般使用方法为:红色旗:插在鸽舍屋顶作为强制飞翔的信号,人为地强制信鸽作长时间飞行训练。时间可达数小时。训练日久,便能使信鸽养成见舍顶有红色旗就飞行的习惯。绿色旗:在强制飞行快结束时,立即用绿色旗换下红色旗,并人为地让疲劳的信鸽降落入舍。如此反复训练,信鸽在飞行回到驻地上空见到绿色旗时就能迅速降落入舍。白色旗:插白色旗在舍顶时,人为地让鸽在舍外自由活动,久之,鸽就能养成见到白色旗就自由活动的习惯。黄色旗:作为唤鸽入舍的信号,可与声响信号同时使用。黑色旗:作为对鸽遇险急需立即飞走并扶遥直上的警告信号。总之,此项训练要人为地从强制、奖励(喂食)的方法入手,经过严格训练,才能自行辨别并按主人的指挥行事。颜色旗语训练和声响信号训练最好是配合使用。放翔训练  目的在于增强信鸽的翼力、体力、锻炼信鸽的体质,增加其飞翔耐力,为将来拉距离训练和竞翔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此项训练一般分为基本飞翔训练(基本功训练)及归巢训练、诱导训练、四方放飞训练、定向放飞训练、调教训练等。(1)基本飞翔训练及归巢训练基本功训练应从幼鸽抓起,从自由飞翔到强制飞翔(强制飞翔一般用于群鸽集体飞翔训练)。幼鸽熟悉鸽舍周围环境后,不久即能在鸽舍附近作短距离飞翔,这时每天上下午将信鸽放出任意飞翔。至三月龄时即可开始强制飞翔训练,飞翔训练由短到长。一般从30分钟到一小时,逐渐延长到2�4小时连续飞翔。由于基本飞翔训练非常重要,因此每天早、午必须迫使它们坚持1�2小时的基本功训练(每次绝不能少于1小时),而且,要让它们起顶,即高空不着陆飞行,不能擦屋面飞行,也不能时飞时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训练目的。飞行距离一般由近到远,从1公里、2公里、4公里逐渐增加至少2公里,之后巩固一段时间即可(一个月)。飞翔训练的方向也要由单一到多方向,天气由晴天到雨天,由弱风到强风,由单一气候到复杂气象条件。通过一段基本功飞翔训练后,信鸽的体质已逐渐健壮,飞翔时间能够持久了,适应性也增强了,素质也就随之提高了。  归巢训练的目的也就是让鸽养成放翔归巢入舍的习惯,千万不能让它在舍外乱落和游荡。方法是:在鸽子飞翔或放翔之后将出口门关闭,打开入口活辨门,飞翔回来就能抢先入舍吃食,久而久之,就能养成放翔归巢入舍的习惯。(2)诱导训练 主要应用于新配偶的鸽及老幼鸽之间。因新配偶的鸽,不论雌雄都是新引进的,对地形、环境都不熟悉,就可以用原来的一只带新引进的一只作诱导训练,如用原来饲养的一只雌鸽同新引进的一只雄鸽配偶,配偶后,便可用雌鸽诱导雄鸽熟悉环境、飞翔和顺利归巢,另外,饲主还可利用喂食的机会,以食物作诱饵,作“食物诱导训练”。这种诱导是按信鸽的“群居性”的自然规律,人为地结合实施,以达到训练的目的。(3)四方放飞训练 通过此项训练可以提高信鸽记忆力,识别方向和归巢能力,四方放飞一般是在基本飞翔训练完成之后进行的。即将信鸽用运输笼送往距离鸽舍若千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放,让它们寻找飞返,并逐渐变换方向和延长距离,从而达到训练目的。  在训练之前,应选定当年打算达到的目的地,订好计划,并按计划实施。每次都应有训练记录,如信鸽在上空盘旋的圈数和返舍时间,均应写明,以便备查。  训练时,东南西北各方向,不论先到哪一个方向放飞,都要在一方熟悉后再到另一方向放飞,待四方都熟悉后,再作交替放飞,放飞的距离由近到远,一站一站进行;气象从单一到复杂。这样才能使信鸽逐渐加深对地形地貌、标记等外界环境的记忆。  训练方法以鸽舍为中心,60公里为半径,开始时应选择较好的天气让幼鸽觅途归舍。此时的幼鸽还不能进行长距离训练,只能在60公里范围内熟悉山川地理形势,为以后长距离训练和竞翔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训练过程中,从第一次到第12次放飞,均以2�4只为一组同时放飞。这些没有经验的幼鸽,有伴同飞,就能互相帮助,觅途归舍。这种训练不能表现每只信鸽的能力,也不能锻炼它们独立辩认方向的本领。因此,这一段的记录不必太详细。经过12次训练后,幼鸽有了从25公里远返舍的经验,熟悉了25公里范围内的山川地形,此后即可开始单羽放飞训练。另外,此段时间训练中,一组鸽放飞之后要等它们飞往视力所不能及的距离后,才能放飞下一组幼鸽。  从第13次放飞训练起,以训练幼鸽独立觅途归舍能力为主要任务。所以对每只幼鸽起飞后的情况均应作详细记载。如放飞后,观察鸽在上空盘旋的圈数,可初步判断其识别的能力。有的只需盘旋一圈或不到一圈,即能判断出鸽舍的所在位置而向鸽舍飞去;有的要盘旋2��3圈或多至10圈尚未能判断鸽舍方位。当然,能迅速判定方向者较为优秀,判断方向能力较慢者要差一些。但也不能因某只信鸽在上空盘旋的圈数较多而断定是劣等鸽而加以淘汰。如有的鸽在鸽舍东边放飞时,能迅速判断方向并作出决定;如换了一个方向放飞却迟疑不决,判断方向的能力差一些。注意这些情况并详细记录,则在挑选信鸽参加比赛时,就应选择能从这个方向迅速判断鸽舍方位者参加比赛,从而取得较好成绩。(4)定向放飞训练 四方放飞训练完成之后,幼鸽已到五六个月龄,新羽已基本换齐,身体发育已趋成熟,幼鸽已能从60公里远单独飞返鸽舍,对其性能已基本上有所了解,此时的训练要求应更高一些,但只需从将来要使用的方向延长距离就行。例如延长至80公里、100公里、200公里、400公里等。这个阶段训练时间可根据鸽子体质决定,训练时间不宜超过三个月。当年的幼鸽放飞距离限于体重、饲养、训练条件,不宜超过600公里。1�2岁可增加至800�1000公里。2�3岁信鸽可进1000公里以上的放飞训练和竞翔且成绩最佳。  此项训练当距离延长至150公里时,劣等鸽早已淘汰;至300公里时,对未满1周岁的信鸽已达到标准。此后如能在100公里以内多次定向飞翔以代替早晨出舍飞翔,但不增加距离,这样可以为第二年作更远距离的放飞训练创造有利条件。60�150公里训练每次均以2�4只为一组放飞,200�300公里以上放鸽时均以集团放飞。另外,训练幼鸽应注意以后如何使用。如准备训练成单程通讯信鸽,则应在鸽舍四周经常放飞训练。如准备参加竞翔比赛,则应多做短距离定向放飞训练。(5)调教训练 为了保持信鸽通过上述训练养成的归巢能力,持久的飞翔力,必须经常在不同的时间、不同地形、不同气象条件下作调教训练。以便随时都能按主人的意图准确行事。训练方法要因鸽施教,既注意原有素质的巩固、提高,又针对薄弱环节进行调教。例如对于辨别方向较慢的信鸽,就要多变换方向放飞。竞翔训练  信鸽通过以上诸项训练,已练好基本功,然后根据信鸽的年龄、素质参加春、秋两季的竞翔,一方面可进一步锻炼信鸽的素质,另一方面可检验自己的训练成果。目前竞赛种类有:短程赛:100�500公里;中程赛:500�1000公里;远程赛:1000�2000公里;超远程赛:2000公里以上。通过多年实践得知:1岁之内的信鸽,只能参加短程竞翔;1岁半左右的信鸽,参加中程赛较恰当;两岁以上,最好是满30个月的信鸽,送去参加远程赛或超远程赛,较为理想。但在信鸽参加竞赛之前,仍需进行一些重要训练,诸如提高速度训练、隔夜训练,黎明起飞、傍晚续航训练等,这些训练都有助于使信鸽尽快归巢,取得竞赛胜利。提高飞翔速度的训练,方法有四:诱导法:对“一夫一妻”过着舒适安逸,愉快安静生活的信鸽,参加放飞训练或竞翔时,不要将雌雄信鸽同时放飞,应单独放飞,放一留一,究竟放雌放雄,由主人决定,参加竞翔的信鸽则只能将其配偶留在家里。这样,可以利用鸽子思偶心切,迅速寻路回家“团聚”。饿食法:即放回或竞赛前不饲喂,让其饿腹,因思欲饮食,它会急速回家吃饭的,但平时饲主一定要喂一些高能物质,比如油菜仔、花生米之类的饲料,因这些饲料含有较丰富的脂肪,一可以补充信鸽飞翔时体内能量的消耗,二是脂肪在鸽子体内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代谢水,可以减轻信鸽的口渴现象。占巢法:对参加放翔或竞翔的鸽子,在前10天可激发它们的占巢心。方法是:将放翔或竞翔鸽的鸽舍内,趁黑夜看不见,偷偷将另外一只鸽子轻轻放入它们的巢内。天亮“主人”发现有“不速之客”占据它的巢房,就会拼命地驱逐。这样做几次,信鸽就会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唯恐其它信鸽占据它们的巢房,在这种情况下放飞或竞赛,就会拼命地往回赶,看看自己的巢房是否又被别的信鸽占据了。这样就能大大加快飞返速度。寡居法:将非育雏期间的雌雄信鸽,分棚饲养,每天放翔时间也分先后,不让它们互相接触,赛期将近时,才让它们合棚配对,这期间“夫妻”的感情格外亲切而“恩爱”,准备“生儿育女”,为了放翔速归和竞翔获胜,可让其孵假蛋,这时,将雌鸽或雄鸽拿去放飞或竞寒,都会奋力迅速归巢的。如果已有雏,只要饲养好,而且育单只,让其参加放飞或竞赛,也会取得同样的效果。 隔夜训练 隔夜训练,也就是夜宿训练。远距离放飞或竞赛的信鸽不可能当天归巢,途中要夜宿。如果是没有经过训练的信鸽,就很容易与沿途的鸽子合群“借宿”而被捕捉或他物伤害,造成损失。隔夜训练的目的,就是让信鸽通过体验野外夜宿的生活,学会夜间寻找地方栖身和在野外安全处过夜的本领,为远距离放飞或竞翔作好准备,当远程竞赛或放翔时,能在途中野外安全过夜。隔夜训练的方法是:一到傍晚时,将信鸽带到远距离鸽舍的地方放出,因天色已晚,辨认方向困难,不得不在野外就地寻找栖身之所,待天亮归巢;另一方法是利用无月色的夜晚,将信鸽带到郊外轻轻赶出鸽笼,别惊飞它,让它就地过夜,体验夜宿生活,待第二天早晨归巢。这样训练几次后,信鸽就能学会夜宿本领。黎明起飞与傍晚续航(黄昏、夜间飞行训练) 信鸽习惯于白天活动,但不等于夜间不能飞行。进行这种训练必须让信鸽白天休息,夜间才能训练。通过这种训练,信鸽在竞翔或返航途中,傍晚前并不寻找地方栖息,而是虽夜色蒙胧仍鼓翼奋勇前进。训练时,最好在鸽舍内安装电灯,每晚黄昏时,将信鸽带到几公里外放飞,让它自行飞翔返巢,每夜如此,持之以恒,经过由近到远的训练,即可以习以为常,练就一身夜间飞行的过硬本领,为竞赛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提高信鸽归巢能力与速度,养成信鸽早飞迟歇的好习惯,延长它们在一天中的飞翔时间,为作长距离飞行创造条件。可以每日黎明即起,放鸽飞翔,早晨太阳正在升起,空气新鲜,群鸽在广阔天空翱翔,自由自在,它们接受朝阳,呼吸清新空气,锻炼体力,提高素质。天天如此,风雨无阻。午后放鸽出舍,则尽量推迟其入舍时间,如傍晚信鸽入舍后,舍内光线较暗,不便啄食,可以在灯光下喂食,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如果平时对信鸽迟放、早收,就会养成天不大亮鸽不愿起飞、未及黄昏鸽已栖息的习惯,从而缩短了它一天飞行的时间,也就缩短了一天能飞翔的距离,对竞翔很不利。适应训练适应训练的目的在于巩固基本训练的成果,并为应用训练和竞赛打基础。主要包括适应不同气象条件、适应不同地形条件、适应不同时间放飞训练以及防猛禽训练。(1)适应不同气象条件训练信鸽从远距离飞返鸽舍途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遇到恶劣气候。气象对信鸽的归巢有着直接影响。诸如风、雨、雹对信鸽影响大;雾、风沙、风尘对信鸽飞翔中的视线、识别方向影响大;严寒、酷暑季节,对信鸽的飞行速度影响大。所以,为了使信鸽适应恶劣气候,平时不但要起早摸黑地训练,就是遇到风雨也要强迫它们继续飞翔,还要有意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近距离放飞,并固定从某一方向训练,使信鸽形成牢固的条件反射。另外,当信鸽在雨中飞翔后入舍就食时,是检查羽毛的好机会。这时应仔细观察每只信鸽的羽毛被雨水打湿的情况,从而察知羽毛的质量。如羽毛上面的粉厚则羽毛不易打湿,这类信鸽较羽毛易湿者更适于在雨中飞行。这样在选择信鸽参赛时就会心中有数。总之,按信鸽的使用范围,根据气象预报,加强在各种气象条件下的适应训练,就可培训出“全天候”信鸽。(2)适应不同地形地貌训练高山强磁对信鸽导航有影响;在深山峡谷放飞影响视野,难于辨认方向;平原村庄密集,需要明显目标才能有利于熟悉地形环境;沿海、河流因海洋和大的河流面积广,又容易引起局部的强气流,对信鸽放飞也会增加归巢难度。凡此种种,为了使信鸽在任何地形下都能准确归巢,在适应训练中,需要分别在平原、盆地、山林地、丘陵地、戈壁滩、河流、湖泊、沿海、高原、山涧峡谷等不同地形条件下进行放飞训练。(3)适应不同时间的放飞训练前面讲过的黄昏、夜间飞行训练,隔夜训练等都属于此项适应训练。一天中的上午、中午、下午、黄昏、日落这几段时间,因阳光照射的反射角度不同、地形阴影、倒影等变化,都会给信鸽造成错觉;夜间飞行,有无月光,也会带来迷航或错觉。因此在适应训练中也应注意不同时间的放飞,以便使信鸽任何时间放飞均能归巢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