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的训练(2)

2005-09-26 10:30:05

竞翔训练信鸽通过以上诸项训练,已练好基本功,然后根据信鸽的年龄、素质参加春、秋两季的竞翔,一方面可进一步锻炼信鸽的素质,另一方面可检验自己的训练成果。目前竞赛种类有:短程赛:100-500公里;中程赛:500-1000公里;远程赛:1000-2000公里;超远程赛:2000公里以上。通过多年实践得知:1岁之内的信鸽,只能参加短程竞翔;1岁半左右的信鸽,参加中程赛较恰当;两岁以上,最好是满30个月的信鸽,送去参加远程赛或超远程赛,较为理想。但在信鸽参加竞赛之前,仍需进行一些重要训练,诸如提高速度训练、隔夜训练,黎明起飞、傍晚续航训练等,这些训练都有助于使信鸽尽快归巢,取得竞赛胜利。 (1) 提高飞翔速度的训练,方法有四: ① 诱导法:对"一夫一妻"过着舒适安逸,愉快安静生活的信鸽,参加放飞训练或竞 翔时,不要将雌雄信鸽同时放飞,应单独放飞,放一留一,究竟放雌放雄,由主人决定,参加竞翔的信鸽则只能将其配偶留在家里。这样,可以利用鸽子思偶心切,迅速寻路回家"团聚"。 ② 饿食法:即放回或竞赛前不饲喂,让其饿腹,因思欲饮食,它会急速回家吃饭的, 但平时饲主一定要喂一些高能物质,比如油菜仔、花生米之类的饲料,因这些饲料含有较丰富的脂肪,一可以补充信鸽飞翔时体内能量的消耗,二是脂肪在鸽子体内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代谢水,可以减轻信鸽的口渴现象。 ③ 占巢法:对参加放翔或竞翔的鸽子,在前10天可激发它们的占巢心。方法是:将 放翔或竞翔鸽的鸽舍内,趁黑夜看不见,偷偷将另外一只鸽子轻轻放入它们的巢内。天亮"主人"发现有"不速之客"占据它的巢房,就会拼命地驱逐。这样做几次,信鸽就会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唯恐其它信鸽占据它们的巢房,在这种情况下放飞或竞赛,就会拼命地往回赶,看看自己的巢房是否又被别的信鸽占据了。这样就能大大加快飞返速度。 ④ 寡居法:将非育雏期间的雌雄信鸽,分棚饲养,每天放翔时间也分先后,不让它们 互相接触,赛期将近时,才让它们合棚配对,这期间"夫妻"的感情格外亲切而"恩爱",准备"生儿育女",为了放翔速归和竞翔获胜,可让其孵假蛋,这时,将雌鸽或雄鸽拿去放飞或竞寒,都会奋力迅速归巢的。如果已有雏,只要饲养好,而且育单只,让其参加放飞或竞赛,也会取得同样的效果。 (2) 隔夜训练 隔夜训练,也就是夜宿训练。远距离放飞或竞赛的信鸽不可能当天归 巢,途中要夜宿。如果是没有经过训练的信鸽,就很容易与沿途的鸽子合群"借宿"而被捕捉或他物伤害,造成损失。隔夜训练的目的,就是让信鸽通过体验野外夜宿的生活,学会夜间寻找地方栖身和在野外安全处过夜的本领,为远距离放飞或竞翔作好准备,当远程竞赛或放翔时,能在途中野外安全过夜。 隔夜训练的方法是:一到傍晚时,将信鸽带到远距离鸽舍的地方放出,因天色已晚,辨认方向困难,不得不在野外就地寻找栖身之所,待天亮归巢;另一方法是利用无月色的夜晚,将信鸽带到郊外轻轻赶出鸽笼,别惊飞它,让它就地过夜,体验夜宿生活,待第二天早晨归巢。这样训练几次后,信鸽就能学会夜宿本领。 (3) 黎明起飞与傍晚续航(黄昏、夜间飞行训练) 信鸽习惯于白天活动,但不等于 夜间不能飞行。进行这种训练必须让信鸽白天休息,夜间才能训练。通过这种训练,信鸽在竞翔或返航途中,傍晚前并不寻找地方栖息,而是虽夜色蒙胧仍鼓翼奋勇前进。 训练时,最好在鸽舍内安装电灯,每晚黄昏时,将信鸽带到几公里外放飞,让它自行飞翔返巢,每夜如此,持之以恒,经过由近到远的训练,即可以习以为常,练就一身夜间飞行的过硬本领,为竞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提高信鸽归巢能力与速度,养成信鸽早飞迟歇的好习惯,延长它们在一天中的飞翔时间,为作长距离飞行创造条件。可以每日黎明即起,放鸽飞翔,早晨太阳正在升起,空气新鲜,群鸽在广阔天空翱翔,自由自在,它们接受朝阳,呼吸清新空气,锻炼体力,提高素质。天天如此,风雨无阻。午后放鸽出舍,则尽量推迟其入舍时间,如傍晚信鸽入舍后,舍内光线较暗,不便啄食,可以在灯光下喂食,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 如果平时对信鸽迟放、早收,就会养成天不大亮鸽不愿起飞、未及黄昏鸽已栖息的习惯,从而缩短了它一天飞行的时间,也就缩短了一天能飞翔的距离,对竞翔很不利。 适应训练 适应训练的目的在于巩固基本训练的成果,并为应用训练和竞赛打基础。主要包括适应不同气象条件、适应不同地形条件、适应不同时间放飞训练以及防猛禽训练。 (1)适应不同气象条件训练 信鸽从远距离飞返鸽舍途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遇到恶劣气候。气象对信鸽的归巢有着直接影响。诸如风、雨、雹对信鸽影响大;雾、风沙、风尘对信鸽飞翔中的视线、识别方向影响大;严寒、酷暑季节,对信鸽的飞行速度影响大。所以,为了使信鸽适应恶劣气候,平时不但要起早摸黑地训练,就是遇到风雨也要强迫它们继续飞翔,还要有意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近距离放飞,并固定从某一方向训练,使信鸽形成牢固的条件反射。另外,当信鸽在雨中飞翔后入舍就食时,是检查羽毛的好机会。这时应仔细观察每只信鸽的羽毛被雨水打湿的情况,从而察知羽毛的质量。如羽毛上面的粉厚则羽毛不易打湿,这类信鸽较羽毛易湿者更适于在雨中飞行。这样在选择信鸽参赛时就会心中有数。总之,按信鸽的使用范围,根据气象预报,加强在各种气象条件下的适应训练,就可培训出"全天候"信鸽。 (2)适应不同地形地貌训练 高山强磁对信鸽导航有影响;在深山峡谷放飞影响视野,难于辨认方向;平原村庄密集,需要明显目标才能有利于熟悉地形环境;沿海、河流因海洋和大的河流面积广,又容易引起局部的强气流,对信鸽放飞也会增加归巢难度。凡此种种,为了使信鸽在任何地形下都能准确归巢,在适应训练中,需要分别在平原、盆地、山林地、丘陵地、戈壁滩、河流、湖泊、沿海、高原、山涧峡谷等不同地形条件下进行放飞训练。 (3)适应不同时间的放飞训练 前面讲过的黄昏、夜间飞行训练,隔夜训练等都属于此项适应训练。一天中的上午、中午、下午、黄昏、日落这几段时间,因阳光照射的反射角度不同、地形阴影、倒影等变化,都会给信鸽造成错觉;夜间飞行,有无月光,也会带来迷航或错觉。因此在适应训练中也应注意不同时间的放飞,以便使信鸽任何时间放飞均能归巢。 防猛禽训练 鸽子的"天敌"就是鹰隼(鹰和捷隼)之类的猛禽,它们对信鸽危胁最大。所以在放翔训练时,千万不要在鹰隼经常出没的地方放飞,有条件的可以训练信鸽防鹰隼的本领。 经过严格训练的信鸽,将能具备特殊的防鹰隼本领,顺利完成通信传递、竞翔任务,因此在适应训练中,防猛禽训练是一不可忽视的项目。 由于鹰隼类属猛禽,性情凶猛、视力敏锐,足趾上长有锐利的爪,俯冲速度快,空中抓捕能力强,这是鹰隼类的特点。但它们也有以下弱点,即翅翼狭窄,飞行时是盘旋上升,速度慢;再就是它们喜欢单独活动捕食,飞行中遇到鸽子,追捕2-3次还捕不到,它就会放弃。如果一只鹰或隼追捕到一只鸽子,遇到其它鸟类或乌鸦,它们就会来争食。而信鸽的翼宽,下降阻力大,速度慢,这是弱点,但鸽能扶遥直上,飞行速度快,这是鹰类所不及的。因此,可以利用这些特点来训练信鸽的自我防护能力。 信鸽防鹰隼的训练方法一般有三: (1) 加强信鸽飞翔持久力的训练,提高腾空升力,加快飞翔速度训练。在训练中如遇到 鹰隼类袭击,不要让鸽群下降,要强制鸽子扶遥直上。长期进行防猛禽训练的信鸽,一旦遇到袭击,就会自行远走高飞。 (2) 不定时放飞,养成不定时飞翔的习惯,使鹰隼无法掌握信鸽飞翔训练和放飞的规律。 (3) 加强单独疏散训练,使鸽群遇到猛禽袭击时能自己单独疏散,迂回飞行。 另外,还可以利用保护色防鹰隼,乌鸦喜欢集群或小群活动,当它们发现鹰隼类抓捕到食物时,就会一起叫唤着从上下左右围着争抢食物。因此,鹰隼类讨厌乌鸦,遇到乌鸦总是设法避开它们的纠缠。因此,按照它们这一习性,我们可以培育羽色类似乌鸦的信鸽在猛禽经常出没的地带训练、通信。 应用训练 应用训练属于较为高等的且复杂的训练,我们饲养和训练信鸽的目的就是提高它们的使用价值并为我们服务。竞赛就是我们应用训练的一种。另外,通信也是一种重要的应用范围,利用信鸽通信古已有之,它有时可以完成人类较为难以胜任的工作,特别是交通,通信很不发达的地区以及在一些非常情况下(如战争等)。通信训练也叫传递训练,一般分为单程传递、往返传递、移动传递、留置传递和夜间传递几种。 (1)单程传递训练 单程传递是以鸽舍为中心作单向放飞或传递,以150公里为半径范围内使用,以通信或输送少量名贵物品为目的。 训练单程传递信鸽应先确定使用方向,然后再按计划进行训练。若是信鸽从繁殖地转移到新的地点,还得从基本训练开始,再作运用训练。对于在原鸽舍繁殖的幼鸽,只要在老鸽的诱导下完成基本训练,就可直接转入应用训练。 单程传递信鸽的应用训练应抓好以下四个环节: ① 强制飞行训练:每天在喂食前(两次喂食)强制信鸽作持续飞翔训练,每次1-3小时, 以提高飞翔能力。 ② 利用信鸽的"圆周型辐射视线":这是开阔视野,使信鸽在复杂环境、复杂气候条件下 以及不同时间、地点能准确判断鸽舍方位,迅速找到归途的重要一环。其基本原理是:信鸽在空中飞行,能按照飞行点的前、后、左、右的视野角度构成一个圆周型辐射状视线。但这与应用训练的范围、距离的远近熟悉程度密切相关。因此,正确掌握和利用信鸽的圆周型辐射视线,逐步扩大放飞范围,增加放飞距离,是一项重要的训练方法。但应注意训练时由近及远,近距离多放,以60公里的训放代替早晚的舍外飞行运动;对迟归鸽应在近距离多训练,至能基本上直线归巢,再延长距离。训练时还应根据信鸽素质以及地形气候条件决定放飞范围和距离,坚持"从易到难","从熟到生"的原则,即训练时先到信鸽熟悉的方向、地形放飞,再到不熟悉的方向、地形放飞。 ③ "集体初次放"与"单只复放":集体初次放,就是在新距离、新地段作首次飞行时, 以集体放飞为宜。这样可以充分利用信鸽的"群居性","合群性",让素质好的带素质差的,既能提高鸽群素质,又能减少损失。单只复放,就是在集体初次放的基础上,再作一次单只放飞,这样,既能对每只信鸽作检验,又能提高独立飞翔能力,以达到个别使用的目的。但应注意由集体到单放训练,应以后者为重点,以适应正式使用。 ④ 加强"四向","三不同"放飞训练:为使训练与使用不脱节,不形成固定的规律性,保 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顺利、准确、迅速地完成传递任务。在应用训练中必须加强在"东南西北"四向和"不同地形、不同气候、不同时间"的三不同条件训练,即有意识地选恶劣气候近距离训放,由集体到单只,在地形复杂的地方应多次训练。 另外,还应作好每次放飞训练的详细记录。 (2)往返传递训练 这种训练更为复杂,即饲养于甲地某鸽舍(简称宿舍)的信鸽,经过训练后,每日能飞往乙地某鸽舍(简称食宿)就食,食后仍飞返宿舍栖息,并在此产卵、育雏。如此风雨无阻,天天往返于两舍之间,人们利用其往返之便,携带书信,在甲乙两地担负起有规律的通信传递任务,这种训练称之为往返传递训练。这种训练受启发于信鸽从田间觅食,利用其食欲和栖息欲训练而成。往返传递适用于通信设备少,山区、海岛、草原、人员少而又分散的点与点之间的通信联系。① 训练前的准备工作:训练往返传递鸽至少需两个鸽舍,先确定双方的传递点,然后分别 在甲、乙两地选择固定栖息鸽舍和饲食鸽舍的位置。一般应以原饲养鸽舍作为甲地建立栖息舍,以另一通信地作为乙地建立饲食舍。两鸽舍最好相同,舍内外所需各种设备均应齐全,但食舍内没有产卵、育雏的巢房,只有栖架,以备信鸽飞来就食时暂时休息之用。甲地只给住,不给食,乙地只给食,不给住。鸽舍位置不宜过低或隐蔽,以便信鸽尽快熟悉两舍。 如果有三个以上的地点需使用往返传递鸽互相往返通信,则应选一中心点放食舍,其他各地放宿舍,使食舍成为中心站,与其他各地相互联系。从而形成一个通信网。如以宿舍为核心,其他各点则均应设食舍,并以不同颜色的色环装在信鸽脚上,以区别它们来自不同的食舍或宿舍。 此外,尚需颜色相同、式样一致的工服若干件及运输笼若干个,以便训练时应用。 ② 训练距离:甲乙两地间的距离般在50公里以内为佳。若两地间过长,可在甲乙两地间 设中途转送站,使点与点之间连接成通信网。训练一般采用"集体初次放"、"单只复习放"、"困难地形多放"、"目标显著少放"等方法,使信鸽充分熟悉两地间的情况和归途中的各种标记。③ 训练方法:训练往返通信鸽,主要就是利用食物和繁殖(栖息)两点生物学特性,来控 制和训练信鸽,原来信鸽在同一个鸽舍内就可获得二者,现在硬是把"食物"这一生存必需要素,移到另一个鸽舍里去,致使信鸽无论在宿舍还是在食舍均不能满足对二者的需求。只有被迫往返于两舍之间,才能生存及繁衍后代。因此,把准备训练成往返传递鸽的成年鸽成对地在宿舍里安居,让每对占一巢房,经过训练安定鸽舍内的秩序。再和训练幼鸽一样完成各种基本训练课。进而训练它们能分别从食舍所在地迅速飞返宿舍栖息。训练方法详述于后。第一、 利用成年鸽轮流孵卵习性进行训练。 首先应进行亲和训练,每日喂食均采用手喂法,让信鸽接近穿工作服的饲主,为以后在食舍训练创造条件。正式训练前几日均不喂饱,约喂日食量的三分之二,训练往返的前一天停止给食。 训练雄鸽:雄鸽于上午9时进巢房代替雌鸽孵卵,让雌鸽离窝活动;下午5时左右,雌鸽孵卵至翌日上午9时,又由雄鸽接替,如此轮流,天天不变。根据这一习性,一早送雄鸽前往食舍,让它们熟悉食舍周围的环境并熟悉进出口位置,上午8时半唤鸽进舍,喂日食量三分之二的食物,然后打开出口,让信鸽在舍外活动,但不赶它们起飞,此时关闭进出口。这时,已到了雄鸽孵卵的时间了,它们急于回家,于是赶快起飞向宿舍飞去。 训练雌鸽:雌鸽离窝后,送它们到食舍里去,训练方法同雄鸽。下午4时半喂食,只给日食量的三分之二,然后让它们在舍外活动,它们此时急于回家孵卵,于是飞返宿舍。 无论在宿舍还是在食舍,清洁饮水均成天供应。矿物质饲料两边都有。翌日及第三日,重复上述两项训练。 训练飞往宿舍:第四日一早送雄鸽至食舍附近放飞,然后唤它们降落,因前天喂食加起来等于少了1天的定量,训练之前还少喂了一些并停喂了1天,前后合计少吃了几天的定量,信鸽当然饿,加上食舍在信鸽视力以内又听到呼唤,一般会降落下来入舍,自然就有食物可吃。如果并不降落并飞返宿舍去接替孵卵,则它们一天均不能得食。紧接着如上所述送雌鸽前往食舍附近训练。第五日重复第四日训练,赶它们起飞,宿舍内有它们的配偶正在孵卵,当然它们恋这里,但是几天均未饱食,腹中饥饿,加上接连5天均从食舍飞返宿舍,可能已经认识了食舍的位置和环境,同时知道那里有食物,于是飞往食舍。鸽入舍后,喂食至饱,然后放它们返回宿舍里孵卵。如果它们还记不清航线,飞后不入食舍而进入宿舍,则应再送它们飞返宿舍就行了。用同样的方法训练雌鸽。从第七日开始重复第六日的训练,直至信鸽均能从宿舍飞往食舍为止,来往传递信鸽即基本训练成功。 第二、 利用亲鸽育雏进行训练 此种训练方法基本上与上述的相似。其不同点为训练中必须限定给食量。只能留一只幼雏在巢房里,作为诱饵增加鸽的恋巢性,一待训练成功,即应淘汰。其次停食一日后,翌日晨即将宿舍内的信鸽无论雌雄均送往食舍,训练它们熟悉食舍的位置和周围环境,并懂得进出食舍。一直到下午4时才慢慢给食(三分之二日食量)。食后让它们飞返宿舍育雏。一日之内,鸽观察环境时间较长,故可缩短训练日期。而前者雌雄分批训练,且每日在食舍逗留的时间亦较短,所需时日自较长,但不必牺牲雏鸽。可见两种方法各有利弊。 第三、 移动宿舍或食舍进行训练 幼鸽先在宿舍内完成亲和等基本训练。然后即开始宿舍食舍往返训练,把一个与宿舍相似的鸽舍作为食舍,放在宿舍对面,让两舍的降落台靠在一起,两舍屋顶均有运动场。宿舍里有巢房而食舍里有栖架,这是两者唯一不同之处。训练幼鸽往返于两地之间时,晨间让幼鸽出舍飞翔,然后关闭宿舍的进出口,并打开食舍的进口。鸽降落后只能进食舍进食。喂食少许,然后移动食舍位置,使两舍之间相距10米,再把屋顶运动场装好,让幼鸽在屋顶熟悉环境。下午先拿掉饮水器再喂食,食后放它们飞返宿舍饮水。翌日,放鸽出舍飞翔,并试放在食舍附近呼唤它们,如果不肯飞来,就让它们进入宿舍饿一天。第三日,重复前一天的训练。鸽进入宿舍后把它们送往食舍,并喂少许食物,移动食舍,使两舍相距30米,再让它们在运动场里熟悉新环境。下午喂食给水后,赶它们飞返宿舍。如此天天重复,从宿舍放鸽飞翔,呼唤或送往食舍就食,逐渐增加移动食舍的距离,让它们在运动场内观察新环境,下午给水饮食后,用信号赶它们飞返宿舍,直至宿舍移至目的地为止。这种移动食舍的训练方法,也可用先固定食舍的位置只移动宿舍的方法来进行,重要的是当位置移动后,一定让在舍内的鸽有机会观察熟悉新环境。还可以将甲地饲养的单程传递鸽,用轮流移动宿舍或食舍的方法,使其成为乙丙两地往返传递鸽。 第四、 雌雄幼鸽分别饲养于食舍或宿舍的训练方法 将雌雄幼鸽分别饲养于食舍或宿舍的训练内,每鸽占据一个巢房(雄鸽),雌鸽占据一个食舍,同时对它们进行基本训练;之后再训练雄鸽和雌鸽分别由食舍、宿舍各自飞返饲养它们的宿舍内住宿,进一步训练它们单独觅途返舍能力。雏鸽性成熟后,把雌鸽送往宿舍与雄鸽配对,并训练雌鸽认识巢房,并让雌鸽由舍内到屋顶运动场去熟悉鸽舍周围环境,并能随雄鸽飞进巢房,上述各项训练完成后,在宿舍内停止喂食。次日放鸽出舍,让它们飞翔。雌鸽在宿舍内的日期不多,还记得食舍,它向食舍飞去,但是,又受到雄鸽牵制;雄鸽恋其配偶,特别在赶蛋期更会追赶雌鸽,可是又恋自己住惯了的宿舍。因此会暂时发生混乱。如果有雄鸽因追赶雌鸽飞往食舍,或者有雌鸽快要产卵而跟着雄鸽在宿舍降落等情况都应记录,以便作针对性处理。飞往食舍的当然要奖给食物,没有去的只能在宿舍饿一天。在食舍里的信鸽吃食后应强行把雌鸽送往宿舍并赶雄鸽离开。此后的训练可以概括为几个字。在宿舍方面是:放、赶、送;在食舍方面是:喂、放、赶、送。日复一日,重复再重复,直至它们能自动由宿舍飞往食舍,食后自动飞返宿舍,训练乃告成功。 ④ 分组往返训练:培养出一批往返传递鸽以后,要及时进行分组往返训练。每组2-4只, 将雌雄、素质优劣作适当搭配,并用不同颜色环加以区别。每组的放飞时间应根据季节来决定,组与组之间放飞要有间隔,时间要相对固定,不可突发改变。 ⑤ 往返传递鸽的优越性:使用单程传递鸽时,必须先用运输笼把信鸽送往某地,暂时把它 们关在小笼子里饲养,不让它们看到周围环境,以避免养熟而不飞归。使用时装上通信筒,然后放飞回鸽舍。这样,小笼子里就少了一只,如此重复用完之后,又需专人送鸽子前往某地备用,费时费力,颇为不便。其次,信鸽关在笼子里缺少运动,经常这样,必然影响其素质,故归巢后,需休息几日,并早晚放翔以恢复体力,不能天天使用。再者,使用时,每对之中应留一只静候配偶归巢。因此,单程传递信鸽每次能真正使用的当在全鸽舍的一半以下,如遇恶劣天气,其传递率亦受影响。 使用往返传递鸽可以克服上述种种弊端。除了在训练期间需训练者往返两地外,训练成功后,训练者即不必往返奔跑。已训练成功的往返传递鸽天天来往于甲乙两地,天天受到锻炼。使用的时间越长,它们对两地之间的山川地形越熟悉,即使遇到恶劣气候,也不足以阻止其往返。 ⑥ 往返传递鸽的局限性:往返传递鸽每日来往于两舍之间,两舍相隔不能太远。一般每日 飞行两小时较合适,以信鸽飞行时速50公里计,故两舍间的距离不能超过50公里,距离远了,信鸽就不能胜任,这就是其局限性。而使用单程通信鸽的距离不受上述限制,这种优点乃往返传递鸽所不及。因此,单程传递鸽的优点正是往返传递鸽的缺点,而单程传递鸽的利用率远不及往返传递鸽。因之,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使用时应相互配合。 (3)移动传递训练 此项训练的目的在于培训出只认识鸽舍(移动)和信号,不受地形、自然环境限制,能在鸽舍于一定范围迁移后仍能使用的信鸽。这种信鸽,在军事、地质勘探、草原放牧、航海等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要培育出素质较好的移动传递鸽,应从刚出巢的幼鸽中挑选,并进行严格训练。① 训练前的准备工作:把制作好的移动鸽舍装置安装在移动车上。然后把幼鸽从固定鸽舍移到移动鸽舍。先进行亲和、舍内熟悉、出入舍门、熟悉移动车、熟悉信号等基本训练。 ② 在不同距离和方位移动训练: 第一位置:就地采取三角形移动或其他形式的移动作辨认不同方向的方位训练。一般训练3天左右。 第二位置:向不同方向作小移动方位训练,移动距离在50米以内,训练两天。 第三位置:在50米以外的新位置训练,时间为1天。 第四位置:在200米范围内作不同方位的移动训练。训练两天左右。 第五位置:在3公里的范围内作三角形方位移动训练。时间为4天左右。 第六位置:在3-5公里范围内传递训练。时间为3日左右。 第七位置:作500-5000米范围内的综合移置训练,训练6日左右。 ③ 结合担负移动传递任务的信鸽作带飞训练:这也是诱导训练的一种方法,要求与正式执 行任务的信鸽一样。 (4)留置传递训练 留置传递就是甲地饲养的信鸽,送往乙地长期留置使用,一旦需要即能马上进行传递使用,使单程传递鸽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① 留置传递鸽应具备的素质:具备优良单程传递鸽所具备的素质;具备在黑暗、不易被人 发现的条件下饲养1个月到半年以上时间仍不丧失飞翔力的特殊体格;具备在黑暗处关养既能正常吃食饮水,又不会乱鸣叫或煸翅的素质;耐粗饲和能在恶劣环境中生存;定向好;归巢心强,无论任何时间、地点、气候条件下放飞均能顺利归巢。 鸽在乙方关闭饲养中,不能让它们看到周围的环境,这是极为重要的一点。如鸽熟悉了乙方的环境,放飞后往往在上空盘旋不去,误认为这是它居住的家了!既不能让它认识环境,也不能让它作飞翔运动,它每天只能获得有限的食物,时间长了,无疑影响健康。另外,鸽在甲方生活时,能天天在广阔的天空飞翔,能和子女高高兴兴的共处。现在禁闭于乙方,除了吃喝外,差不多什么都得不到。在这种条件下生活,时间越长,越影响其情绪,越影响其归巢性;但在乙方留置的时间越长,其使用效果越大,这样既能让每只信鸽均有机会传递信件,又减少了管理员往返两地之劳。面对这种矛盾,管理员只有深入了解每只鸽子的性能,如训练成绩、使用情况、以及健康、配偶、育雏等情况,在使用时灵活选择,让健康更好,成绩更佳者多闲置些时日,先使用那些健康较差、成绩一般者,才能使上述矛盾顺利地解决。 ② 留置通信鸽的训练:留置传递鸽的基本训练和应用训练 、适应训练均在单程传递鸽的 基础上进行特殊训练。也可将单程传递鸽直接实施"留置训练"培训成留置传递鸽。训练科目及要求应按留置传递鸽应具备的素质安排、实施训练计划。训练在舍区以外进行,离舍区的距离及关养时间应由近到远,由短到长,由白天到黑夜,气象条件由简单到复杂。培训留置通信鸽要严格进行挑选,侧重于改变饲养环境、条件的适应训练。 (5)夜间传递鸽的训练 目的在于培训具有夜间飞行、传递本领的夜航信鸽。训练距离在50公里左右,实际使用距离50公里以内,应用方法与单程传递相同。 ① 训练前的准备工作:此项训练与前面提到的夜间飞行训练有相似之处。先把鸽舍顶和降 落台刷上白色涂料,以便鸽群夜间识别。舍内要安装光亮度弱的电灯,以不刺眼,能看到喂食为宜。舍外安装红、绿、白三种颜色彩灯作夜间训练的指挥信号。夜航信鸽的生活习性要完全改变,白天应用黑布遮拦鸽舍,让鸽休息,黑夜训练。关养夜航鸽的降落台要宽,以使信鸽起降方便。同时,鸽舍周围灯光要少,以防与指挥灯混淆。再就是鸽舍附近不要有线杆、树林等障碍物,以防撞伤鸽群。 ② 舍内及网内训练:上午用遮光的办法在舍内进行亲和、舍内熟悉、出入舍门等基本训练。 拂晓和傍晚在网内进行熟悉周围环境及降落台的训练。每天训练3-5小时,到改变生活习性、适应夜间飞行为止。这段时间大约需1个月左右。 ③ 飞翔和放飞训练:先在拂晓到日出前这段时间训练,然后变为傍晚练习。飞翔时间逐渐 由每次10分钟延长到1小时。这一科目的训练要到鸽群能集体在夜间自由飞翔为止。大约需20天左右。放飞训练时,先作近距离的"四方"放飞,然后再一个方向一个方向作应用放飞。距离逐渐延长。开始在明月下放飞,然后在有微弱月光的条件下放飞,最后在黑夜放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