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好种鸽

2007-06-26 13:59:03

      如何将种鸽优良素质传给下一代,在一些信鸽品系林立的国家也没有绝对的答案。目前大陆信鸽尚未品系化,以杂交培育为主,如果种鸽使用不当,下代训养不善,成绩也就不理想,有些鸽友为此伤透脑筋,甚至丧失信心,这里谈谈个人看法。     种鸽的遗传要求种鸽要求血统清楚、体态良好,本身或直系亲属有突出的赛绩,有较强遗传性。其中遗传性常被人忽视,特别是内在素质的遗传,因为信鸽的培育与食用动植物的成长速度、个体大小、肉质成份是看得出、测得到的。信鸽培育不仅要求有良好的体态,还要求定向本能和强烈的归巢性,这些属内在素质,是测不出来且不易识别的。假如我们培育一批与种鸽外形体态相仿的下代,应用培育食用动植物的理论和经验来指导,相对而言地来说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这批与种鸽外形体态相仿的下代,是否具有种鸽相仿的内在素质和竞翔能力呢?可能性是不大的,且是不稳定的。      一百年来世界各国成功的养鸽家,几乎都是采用品系化培育来解决信鸽遗传中这 疑难问题。他们先是收集一些优秀种鸽,进行杂交近交,通过竞翔的筛选发现一批精英,进行新属繁殖,也就是剔除种鸽中的劣质基因,浓集优质基因繁殖,这样的下代,含优质基因信鸽出现的比数可能性就大,含劣质基因信鸽出现的比数可能性能性就小,以求将种鸽的优质内在素质和外形素质遗传下来。品系化培育要至少拥有300羽信鸽的群体才有代表性,日前大陆很少有人具备这样的条件,但品系化培育中的某些方法和经验还是可以作为借鉴的。     取长补短、异形相配    一只种鸽不论是品系鸽或是杂交鸽,在选择配偶时一定要做到“取长补短,异形相配”,这是配对的重要原则。用这一原则配对,国内外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因为种鸽不是十全十美的,本配对时主观上考虑弥补其不足,以求得更好的下代,例如鼻子松的配紧的,项部长的配短的,腰部手感差的配好的,眼睛呆板的配灵活的等等。有些鸽友喜欢里程配,一羽超远程鸽,为了显示实力,也找一羽超远程鸽相配。有些鸽友为了使人相信自己有显赫成绩的种鸽的下代是真的,设法找一羽与种鸽十分相像的鸽子配对,如果不考虑取长补短的原则,这种配法是不可取的。因取长补短的原则配对,也不可能保证下代只只都好,只要其下代优质信鸽占一定的比数就是成功的,比数的大小取决于种鸽的血统和遗传性的强弱。如果种鸽血统清楚,遗传性较强,上代没有劣质鸽子存在,比数就大。如种鸽的双亲一般,但其上代有优质鸽子基因存在,种鸽本身是优质基因巧合的产物,它的下代就有可能出现一定比数的一般鸽子。这和我们常常看到或听到一对很好的种鸽下代表现一般,一对没有杂毛的种鸽其下代出现了杂毛的返祖现象是一样的道理。如果种鸽是不明血统的杂交鸽,在选择配偶时最好选用铭系鸽相配,因为铭系鸽的血统要求是很严格的,是经过长期竞翔和育种考验所形成,选用这些鸽子相配,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其下代出现劣质鸽子的可能性,是一条捷径。靠铭系鸽配对还可利用其体型、肌肉、骨架,腰部的优势改良大陆现有信鸽的体态。日前大陆信鸽的体态用国际产品评标准来衡量,符合要求还不多。这是有些鸽友喜欢用长距离鸽作种鸽,把速度和体态放在第二位,还有是真的铭鸽传播不多,仅是在杂志照片上看到,还没有被广大鸽友所认识,我认为应该透过正常途径,使这些铭鸽得到广泛的传播,为提高大陆信鸽的生态和速度发挥作用。      留种、保种      留种近交,赛鸽杂交。通过选择配对,繁殖第二代中,对其中有优异赛绩的要分析其优势来自父亲还是母亲,假设其中一羽雌,确定优势来自父亲,可将它与其父同你异母兄弟鸽近交,也可与其父有血统关系的雄鸽交配,下代留种。最好选择有优异赛绩的雄或雌的子鸽杂交,下代参赛。如果你有一定数量各质量的基础种鸽,又有饲养几十羽信鸽的条件,可以将这批鸽子保持相对稳定,在这个大家族同进行亲族繁殖,向家化目标培育。一定数量的种鸽群。选择自己鸽群中有留种价值的优异信鸽划为种鸽,包括各个辈份的年轻和年老的鸽子,要有目地传播给别人放飞,因为单凭自己的实践,就可能得到更多的数据来证实自己鸽子的性能,这就需要有较长的时间,才能使你做到心中有数,故划定的种鸽极不可轻易脱手。保持种鸽群的相对稳定,能使你的鸽群历久不衰。记载血统表。一张真的血统表,能反映种鸽亲族素质和它的使用价值,是选择配偶、比较下代与上代素质的重要依据,具备了血统表要以使你在培育信鸽过程中少走弯路。      种鸽的冤案错案,大陆许多鸽友饲养条件比较差,不可能饲养众多的鸽子,有的种鸽落种后即处理掉,也有的轻信他人之言将其淘汰,等到下代出了成绩,老鸽已杳无踪迹,找不到冠军鸽的真父真母的憾事大有人在。在放飞途中猛禽野兽捕捉,更严重的是人的捕捉,还有饲养功夫差,赛鸽身体欠佳,放飞年龄不够,放飞时间和天气不当,运输管理不善,这些因素使许多赛鸽遭到不幸,可是它们的主人有些还误认为它们属无用之辈,甚至连它们的父母也受到牵连,造成冤案、错案。故我们在评定种鸽下代放飞实绩时要克服偏见,分析天时、地利、人和诸因素,再作出正确结论

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