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绩是检验赛鸽的唯一标准

2011-06-20 0:44:55

赛绩是检验赛鸽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事物的真伪和优劣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总结多年养鸽的经验和教训,笔者认为赛鸽的优劣以及种鸽配对成功与否,只有通过比赛才能得到验证。赛场是检验赛鸽的试金石,而赛绩是检验赛鸽的唯一标准。          有些鸽友认为只要赛鸽的血统好,就一定能飞出好成绩;有些鸽友则认为眼砂抖动、瞳孔收缩快的赛鸽肯定飞得快;还有不少鸽友常以手感来评判赛鸽的优劣。他们经常在夜间不开灯的情况下,捉鸽、摸鸽,通过手来感觉赛鸽的身体结构、骨架、肌肉、羽毛等是否符合条件和要求,最终把手感好的送去参赛, 差的则淘汰掉。实践证明,这些评判赛鸽优劣的观念和方法存在著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一是每个人评判赛鸽优劣的标准和掌握的尺度不一样,而且不同时期的赛鸽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存在著差别和不确定性。二是他们看到和摸到的只是赛鸽的表面,赛鸽内在的品质是任何高手都看不出、摸不出的。例如赛鸽的智力、定向能力、耐翔能力、吃苦耐劳力、耐粗饲料和抗病能力,对环境和气候的适应能力,成熟期的育种能力、遗传能力、遗传倾向以及它们的合配性等都是看不出和摸不出的。而这些内在品质的优劣只有通过比赛才能得到验证。 一羽赛绩优秀的赛鸽(优秀是指多次获得好赛绩,包括靠前位名次的赛绩)肯定是两羽优秀血统种鸽完美结合的产物。但是,一羽优秀血统的赛鸽就不一定能飞出好赛绩。尽管越来越多的鸽友把自家最优秀血统的赛鸽送到公棚参赛,但是其结果并不理想。大多数赛鸽在决赛上笼前就丢失了,而且决赛时归巢鸽非常少,有些甚至少得可怜。据《科学养鸽》2006年第6期相关数据显示:2006年秋中国国际信鸽公棚赛、全国锦标赛暨世界锦标赛共上笼1475羽赛鸽,在规定时间内只有289羽赛鸽归巢,占上笼总羽数的5.1%;河北影视公棚500公里决赛,放飞3051羽,仅归巢90羽,只占放飞总羽数的2.9%。据网上数据统计:2007年秋河北万龙公棚共集鸽3400多羽,决赛上笼1400多羽,2000羽左右的赛鸽在决赛上笼前就丢失了;秦皇岛BOB公棚号称中国最具挑战性的经典赛鸽公棚,共集鸽2598羽,500公里决赛上笼1083羽,另外1515羽赛鸽在决赛上笼前就没有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每年各地公棚的天落鸟比比皆是,在鸽市上花几十元钱就能买到,其中套国外脚环的要贵一些。同时在地方赛中,所谓的名血鸽丢失或淘汰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也验证了优秀血统鸽不一定能飞出好成绩。 有些鸽友对鸽眼的研究情有独锺。他们在看赛鸽时总要反覆地观察赛鸽的眼睛,然后会用非常专业的词语评价一番。笔者也曾经十分痴迷于对鸽眼的观察,但是结果令人感到迷惑。眼砂抖动和瞳孔收缩快的赛鸽,有些确实飞得快,但有些却飞得慢,甚至丢失了。笔者曾经有一羽眼砂抖动、瞳孔收缩较快的砂眼雄鸽, 在2001年秋620公里比赛中飞出了第5名(当日仅归9羽);2003年秋有两羽同窝黄眼鸽的眼砂抖动和瞳孔收缩并不明显,但是这两羽赛鸽第一次参加500公里比赛时就分别获得第16名和第23名,在紧接著的第二次500公里精英赛中,它们又分别获得了第2名和第7名。因笔者多次搬家在2006年底重新起棚后,便开始对每羽参赛鸽的的眼砂、瞳孔反应做记录,结果发现眼砂抖动、瞳孔收缩较快的赛鸽大多都没有飞出好成绩;而眼砂、瞳孔反应不明显的赛鸽却飞出了好成绩:其中一羽黄眼雨花雄鸽连续三次参加500公里比赛都获得了名次(第74名、第45名、第18名),另一羽砂眼灰雌鸽先后获得了400公里第10名、400~500公里双关赛第20名以及550公里比赛第53名。笔者也曾观察过一些冠军鸽的眼睛,其中有反应快的, 也有反映不明显的。这些都说明了赛鸽眼砂抖动、瞳孔收缩的快慢并不是赛鸽飞得快慢的标准。 手感好的赛鸽让人爱不释手,但在现实中“手感好”而中看不中用的赛鸽也不少, 可有些手感较差的赛鸽往往也会出人意料地飞出好成绩。2003年笔者曾有一羽手感极差的雌鸽,瘦小且无后把,几次拿到鸽市上卖都没有人要,后来就听天由命让它去参加比赛了。结果第一次参加500公里比赛,它就飞了第23名;第二次参加500公里精英赛,它又出乎意料地飞了亚军,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呀!不久前有位鸽友获得300公里冠军的赛鸽也是后把不好。所以手感好坏不是评判赛鸽优劣的标准,只有赛绩才是评判赛鸽优劣的唯一标准。 笔者最后想说的是,无论什么血统的赛鸽,也无论什么样子的赛鸽,只要赛鸽是健康的,就应该让它们参加训练和比赛,不要让那些看似不中的赛鸽永远失去夺冠和获得好成绩的机会,只要能在比赛中胜出就是好赛鸽。“不管白鸽黑鸽,能飞出好成绩的就是好鸽。”  

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