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特回忆录(十一)

2009-06-15 17:28:31

不少人对近亲交配的弊害或退化感到恐惧,你必须首先弄清楚通过近交交配想要得到 什么,以及将要承受的风险。要知道,像阿连栋克的詹森鸽那样血统纯粹,同时又具有卓越作种能力的鸽系,从一万个鸽舍里恐怕也难找到一个。因此采用近亲交配必须慎而又慎,切忌轻率从事。 许多人认为,“优性遗传”是在近亲交配中偶然出现的。蓬斯马教授说过,“从某种意义上看配对就如同摸彩票,我们什么都不知道,我们只是期待。”其实优性遗传与异型结合并不矛盾,任何群体中出现理想的鸽子时,个体所起的作用都是极大的。我就是以此为基点为海尔麦斯制定育种方案,使他在三年之内成为德国冠军的。76年我将自己棚里六月龄的幼鸽提供给海尔麦斯,他按照我的建议先后用了18羽雌鸽来配对,产下的蛋全都用保姆鸽进行孵化。到82年已经拥有28羽种鸽“皮特”的子代,它们全部被投入竞翔来加以验证。海氏在当年就将结果公之于众,说自己成功的93%应该归功于“皮特”的优性遗传。 “皮特”是我从阿连栋克的卡莱尔•慕利门那买下的,那时它才三月龄,它的母亲是一羽詹森鸽。虽然它自身从未参加过比赛,但平辈中出过好几羽冠军。作为一羽创造奇迹的种鸽,我相信“皮特”将名垂鸽史。 广义上的近亲交配,就是同一群体中两个拥有平均血缘关系的个体间的交配,这是鸽友们都很熟悉的。看一羽鸽子是否由近亲育出,只有通过血系图来进行确认。当然血系图必须靠得住,近年来什么都有假的,让人对鸽子的价值将信将疑。在血系图上,可以从父母两羽,祖父母四羽、曾祖父母八羽等一直追溯下去。如果算上更多的代分,那么现有鸽群的羽数远不如它们祖先的羽数多。这样,同一个体就可能出现在好几个血系图中,即“近亲交配”会出现许多“近”度不等、“亲”缘不同的形式。然而在我们的育种实践中,只要血缘关系稍微拉得远些就不算做“近亲交配”。因为如果没有更狭义的“近亲交配”,那任何血系都不能成立。任何动物或植物系统的形成,都必然伴随着“近亲交配”。 在家畜的繁殖中,交配的双方在四代之内有一个以上共同祖先就算作近亲交配。鸽界也可以应用这一标准,出现在血系图中祖先的个体数越少血统就越近。以全同胞交配育出的鸽子为例,它们只有两对祖父母和四对曾祖父母,这种情况叫做“祖先丧失”。 新英格兰有个兽医叫惠特尼,他将霍斯肯&冯莱尔鸽一气连配七代,并且不用放飞来加以淘汰,因为“血统极纯的鸽子用不着淘汰”。这位博学多才并出版过《怎样繁殖犬类赚钱》的兽医,办了个用于商业目的的种鸽场,可最后连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七代近交后的鸽子“连一条马路都不能飞越”。对他卖出去的那些破烂,多年来我在美国的许多州都进行过抨击,后来干脆在纸条上写下“毫无价值”几个字交给鸽主。到目前为止,那些破费了大量金钱的鸽主还没有一个指出我的评价不对。 近亲交配的目的是为了确保高品质的纯血,长期近交能够使变异性减少,这也是衡量血统纯度的一个尺度。变异性的减少可以用门德尔的“分离法则”来解释。值得注意的是,近交之初会出现不受欢迎的劣性形质(aa),使已往存蓄的优良品质产生劣化之虞。必须通过淘汰将这些变种排除于繁殖之外,防止劣性形质的混入,才能使纯化过程进入良性循环,变异性也就自动地逐渐减少了。种鸽的亲缘程度及交配中各代上的个体数决定了发展的速度,而淘汰则决定了这一发展的方向。 从理论上讲,如此培育的鸽群在遗传基因的理想组合这一点是很纯的,更重要的是其中包括了影响鸽子定向能力的基因。至于“活力”等其他因素,则要靠放飞来进行验证。布利库、霍莱曼斯、狄尔巴、詹森等我们熟悉的名系都是这样诞生的,没有其他任何捷径。必须强调这只是在“理论上”,而在实践中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绝对的纯系只是人们的空想,保持纯系只有不断地调整配对并进行严格的淘汰,而且代代如此一直做下去。一次错误的受精会使多年努力前功尽弃,所以说近亲交配是一种高难的育种方法。  

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