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台湾鸽会的发展史,看今日国内鸽会的发展驱势

2005-08-31 1:20:24

台灣賽鴿運動,於日據時代開始萌芽,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人遺留下大批軍用通信鴿,這些通信鴿經由各種管道流落民間,此為奠定台灣賽鴿品系,第一次大數量的種鴿輸入,1949年,國民政府中央軍播遷來台,隨軍征戰的美援軍鴿,再跟著軍隊遠渡重洋來到了台灣,當時為了替軍方測試軍鴿性能及有效繁衍後代以備戰時之需,許多信鴿愛好者遂成立軍鴿教養協會(信鴿協會的前身),才讓高品質的軍鴿大量流入民間,這是早期台灣種鴿第二次大量輸入,當年擁有這些無論日軍或美軍軍鴿後代的鴿友無不炙手可熱,以當時經濟條件而言,想要獲得一隻好鴿,真得一番追求,所以用軍鴿使翔的鴿友個個紅透半邊天,用呼風喚雨來形容也不為過!電子通信發達造就軍鴿用途式微         拜科技昌明之賜,電子無線電通信技術提升,軍用傳信鴿的功能漸次被取代,原先成立的軍鴿協會其重要性也隨著式微,遺落民間的軍鴿,投入了另一個嶄新的競翔世界,以通信鴿之名行“賽翔”之實,信鴿協會如火如荼的成立,各縣市鄉鎮分會也應運而生,各式的賽法、制度因地制宜盡情揮灑,戰後蕭條的台灣,當時仍處於農業社會,人民生活並稱不上富裕,但對賽鴿這個運動,卻像著了迷一樣無法自拔!成立賽鴿協會         整軍經武準備反攻大陸的年代,雖然政府沒有對賽鴿做出極正面的肯定,但也沒有過度的為難,信鴿協會的業務蒸蒸日上,使得以賽鴿為目的的鴿界不再遮遮掩掩,“賽鴿協會”繼而誕生,民間經濟也由農業取向轉為工業取向,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將台灣的賽鴿市場規模,推向世界的最高峰!這個奇蹟不僅是台灣奇蹟也是世界奇蹟!公會的角色,私會的誕生         幾十年來,台灣從軍鴿協會、信鴿協會、賽鴿協會……,發展各式各樣的組織總離不開一個目的──競翔!公會的存在,提供了鴿友表演的舞台,並擔任裁判的角色,鴿協組織之龐大,儼然已成民間社團之最大者,其協調與仲裁的功能也隨時應競翔的需要而擴大,到了八○年代,台灣經濟進入巔峰,人民團體組織法立法通過,憲法賦于人民集會結社的自由,隨著戒嚴戡亂令的解除而重新獲得保障,亦即──鴿友可以不必再受公會的約束與限制,在人民團體組織法的規範下,自行組織私人性質的競翔協會,這是“私人會”時代的開始;無論在任何一個國家,公營單位與私營單位,在經營上其運作的靈活度必然有所差別,私人鴿會沒有公會時代繁文褥節的束縛,運作靈活而且能切中時需,這是吸引更多鴿友加入私人會參賽的主要原因,相形之下,公會因失去了原先鴿友熱衷支持,其經營維繫的困難是可想而知的,套句經濟專家的話“民營的時代已經來臨了”!所以私會的誕生實時勢所趨!     目前国内随看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生活内容与素质都得到了提高。国内的赛鸽比赛的质量、数量及赛制的变化巳逐步接近世界赛鸽运动的步伐。而我国国内的信鸽鸽会的管理水平却还止步不前,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各种俱乐部、公棚,等等赛鸽组织的出现想垄断经营的时代巳过去。鸽会将如何发展........请各位鸽友多提意见,建议促进信鸽协会加速发展,使鸽会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回顶部